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文言文 高效课堂 优化 兴趣
高中新课程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经步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希望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获得较好的效果是每一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而高中文言文教学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用时多,效率低,课堂闷,师生厌的现象,怎样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1、文言文是学习汉语之本
大家知道,要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除了要有粗壮的枝干和茂密的树叶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广而深的根须。而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就是这颗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习则是这棵大树的树干和树叶,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学好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人生存的记录和生活的真实再现,是古人生活、感情的积淀,是我们了解祖国古代社会风俗、人情风貌的重要文献,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因此,在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生继承民族的文化精髓,扩大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强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而且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如果离开文言文来学习语文,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文言文事关高考成败
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的高考广东卷,文言文阅读占有较大比重(如果从广上说,加上古诗词鉴赏及名句默写等,文言文阅读题所占分值达到35分,超过现代文阅读的分值),且文言文阅读较之现代文阅读有一定难度,是考试中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部分,也是同学与同学之间容易拉开差距的部分。由此可见,学好文言文,不仅是提高语文能力,更是获得考试高分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目标扭曲,文道分离
传承民族文化、吸取精华、陶冶性情,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被扭曲,文道分离,异化为高考的奴隶,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課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就是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这样过多过细地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影响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文化的传承、性情的陶冶、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2.方式陈旧,一味灌输
目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仍广泛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不少老师仍然实行先让学生读通,然后逐字逐句逐篇翻译课文,最后分析主题和写法的教学方法。这种“填鸭式”的串讲,一是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课文不再是包含思想感情的文章,而是变成一组组实词、虚词和刻板的文言句法,二是使整个教学过程丧失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被动抄写笔记的机器。这样,学生就难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规律性认知,实现知识迁移和提高阅读能力,甚至挫伤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死记硬背的机器。这种一味灌输的陈旧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势必造成课堂沉闷、压抑,学生厌学、弃学的尴尬局面。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措施
上面所说的现状,必然造成文言文课堂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现状,这与高效课堂是背道而驰的。高效课堂是目标明确具体,注重过程和知识生成,刺激学生探求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情感流动跳跃,举一反三地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课堂。[3]因此,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以构建高效课堂为宗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
1.优化预习,提高课堂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师生对课前预习不是很重视,文言文的预习,普遍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本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家资料、文体特征等文化常识,并且正音,阅读课文,自主翻译,了解文章大意为主,缺乏指导,缺乏目标,显得比较虚。如果我们精心编写“导学案”,并把它作为预习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生就可以利用它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甚至是理解大意,为进一步理解鉴赏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真正上课时,学生不仅听课时可做到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集中精力于重难点知识上,提高学习效率,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诵读,以读促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而且常常贯穿教学的始终。新课标指出:“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4]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手段,熟读成诵则可以达到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深入理解文言文效果。但诵读不是一味呆读,要加强指导,应有目的的进行,既要有浅层次的对字音、句读和语气层面的解读,也要有更深层次的对文本情境、情感和作者写作目的的揣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与文本融合起来,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和生命情感。
3.兴趣引领,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才能更加有效。所以,老师要在兴趣的引领上多下功夫,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如利用视频资源,创设情境。在教学《腾王阁序》时,我一开始就播放有关滕王阁的专题片和室外千人诵读《滕王阁序》的视频,让鲜活的画面驱走学生的畏难情绪,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解读《滕王阁序》。又如把握文中的某些创造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新课程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经步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希望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获得较好的效果是每一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而高中文言文教学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用时多,效率低,课堂闷,师生厌的现象,怎样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1、文言文是学习汉语之本
大家知道,要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除了要有粗壮的枝干和茂密的树叶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广而深的根须。而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就是这颗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习则是这棵大树的树干和树叶,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学好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人生存的记录和生活的真实再现,是古人生活、感情的积淀,是我们了解祖国古代社会风俗、人情风貌的重要文献,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因此,在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生继承民族的文化精髓,扩大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强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而且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如果离开文言文来学习语文,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文言文事关高考成败
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的高考广东卷,文言文阅读占有较大比重(如果从广上说,加上古诗词鉴赏及名句默写等,文言文阅读题所占分值达到35分,超过现代文阅读的分值),且文言文阅读较之现代文阅读有一定难度,是考试中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部分,也是同学与同学之间容易拉开差距的部分。由此可见,学好文言文,不仅是提高语文能力,更是获得考试高分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目标扭曲,文道分离
传承民族文化、吸取精华、陶冶性情,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被扭曲,文道分离,异化为高考的奴隶,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課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就是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这样过多过细地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影响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文化的传承、性情的陶冶、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2.方式陈旧,一味灌输
目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仍广泛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不少老师仍然实行先让学生读通,然后逐字逐句逐篇翻译课文,最后分析主题和写法的教学方法。这种“填鸭式”的串讲,一是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课文不再是包含思想感情的文章,而是变成一组组实词、虚词和刻板的文言句法,二是使整个教学过程丧失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被动抄写笔记的机器。这样,学生就难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规律性认知,实现知识迁移和提高阅读能力,甚至挫伤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死记硬背的机器。这种一味灌输的陈旧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势必造成课堂沉闷、压抑,学生厌学、弃学的尴尬局面。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措施
上面所说的现状,必然造成文言文课堂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现状,这与高效课堂是背道而驰的。高效课堂是目标明确具体,注重过程和知识生成,刺激学生探求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情感流动跳跃,举一反三地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课堂。[3]因此,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要以构建高效课堂为宗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
1.优化预习,提高课堂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师生对课前预习不是很重视,文言文的预习,普遍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本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家资料、文体特征等文化常识,并且正音,阅读课文,自主翻译,了解文章大意为主,缺乏指导,缺乏目标,显得比较虚。如果我们精心编写“导学案”,并把它作为预习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生就可以利用它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甚至是理解大意,为进一步理解鉴赏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真正上课时,学生不仅听课时可做到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集中精力于重难点知识上,提高学习效率,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诵读,以读促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而且常常贯穿教学的始终。新课标指出:“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4]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手段,熟读成诵则可以达到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深入理解文言文效果。但诵读不是一味呆读,要加强指导,应有目的的进行,既要有浅层次的对字音、句读和语气层面的解读,也要有更深层次的对文本情境、情感和作者写作目的的揣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与文本融合起来,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和生命情感。
3.兴趣引领,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才能更加有效。所以,老师要在兴趣的引领上多下功夫,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如利用视频资源,创设情境。在教学《腾王阁序》时,我一开始就播放有关滕王阁的专题片和室外千人诵读《滕王阁序》的视频,让鲜活的画面驱走学生的畏难情绪,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解读《滕王阁序》。又如把握文中的某些创造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