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幼儿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便会错失良机,导致幼儿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进而积习难改、习惯又成自然,这样就会给将来的成长带来无法弥补的缺憾。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生活中的“第一次”教育
习惯养成要重视第一次,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先入为主,幼儿印象特别深刻,具有导向作用。第一次做不好家长妥协的话,那无疑就是对幼儿的纵容。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作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儿童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家长或老师没有留意去指正他们的错误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坏习惯。所以要教好幼儿,必定要在第一次教得好,对于第一次的每个动作神态都要格外留意,以免错误。”当幼儿在做第一次事的时候就要严格要求,以后潜移默化,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第一次要求马马虎虎自然也会潜移默化使幼儿养成不良习惯。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能杜绝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对于幼儿走向生活而迈出的每个“第一步”,教师与家长都应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并及时进行因势利导,让他们依照正确的标准去做。
二、注重幼儿生活环境的创设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重环境的熏陶作用,而环境的创设,应主要从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育环境的创设两个方面着手,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环境能对一个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教育环境不应只是以教室为主,而应将幼儿所到之处都列为教育的环境,将游戏的、认知的、生活的、语言的等各方面内容渗透在教室、卧室、走廊、墙面等地方,例如,教师可在方便幼儿取放的位置,布置一个劳动角,专门放置一些劳动工具:洒水壶、抹布等,让他们擦桌椅、浇花等,培养幼儿从小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受“大街上的标志”的启发,教师还可引导幼儿自己设计一些标志自我提醒,如整理玩具的标志、不掉饭粒的标志、不乱扔垃圾的标志等等,把他们贴在幼儿随处可见的地方,使它们能时时处处提醒幼儿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小标志发挥大作用。
幼儿总是喜欢通过自身的运动了解环境、参与环境。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动态的环境,尽量让他们有机会活动、操作,如可在墙面粘贴一些幼儿可动手操作的图片,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也可将习惯养成教育的儿歌制作成喷绘,利用儿歌和多彩有趣的图画进行教育,让墙面说话。
2.创设利于幼儿习惯养成的教育环境
在培养幼儿的习惯时,更应注重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而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时刻为幼儿寻找身边的典型形象:“宝宝饭前小手洗得真干净,真讲卫生”、“XX小朋友真能干,会自己穿鞋袜了”……让幼儿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
成人的榜样作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幼儿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先拥有一个好的行为,为幼儿做好表率。而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不良习惯很多便是源于家长的不良行为,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来努力转变家长的观念,如下发各种资料、开办家长会等,目的是让家长们能够主动地为幼儿作出榜样。
三、因材施教,促进习惯养成
幼儿的行为问题有很多,但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依据不同的年龄段及个体差异,来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鼓励和表扬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幼儿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幼儿要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消极批评只会使幼儿灰心丧气。个别幼儿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有的幼儿来园都会哭上一段时间,而且从来不和教师打招呼。作为教师,应注意亲近他们,积极拉近师幼情感,如果有一天幼儿来园时破天荒地问了“老师好”,就应及时给予对他们肯定,并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他们,还可发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
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同时,必须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标准,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重视生活中的“第一次”教育
习惯养成要重视第一次,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先入为主,幼儿印象特别深刻,具有导向作用。第一次做不好家长妥协的话,那无疑就是对幼儿的纵容。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作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儿童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家长或老师没有留意去指正他们的错误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坏习惯。所以要教好幼儿,必定要在第一次教得好,对于第一次的每个动作神态都要格外留意,以免错误。”当幼儿在做第一次事的时候就要严格要求,以后潜移默化,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第一次要求马马虎虎自然也会潜移默化使幼儿养成不良习惯。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能杜绝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对于幼儿走向生活而迈出的每个“第一步”,教师与家长都应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并及时进行因势利导,让他们依照正确的标准去做。
二、注重幼儿生活环境的创设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重环境的熏陶作用,而环境的创设,应主要从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育环境的创设两个方面着手,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环境能对一个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教育环境不应只是以教室为主,而应将幼儿所到之处都列为教育的环境,将游戏的、认知的、生活的、语言的等各方面内容渗透在教室、卧室、走廊、墙面等地方,例如,教师可在方便幼儿取放的位置,布置一个劳动角,专门放置一些劳动工具:洒水壶、抹布等,让他们擦桌椅、浇花等,培养幼儿从小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受“大街上的标志”的启发,教师还可引导幼儿自己设计一些标志自我提醒,如整理玩具的标志、不掉饭粒的标志、不乱扔垃圾的标志等等,把他们贴在幼儿随处可见的地方,使它们能时时处处提醒幼儿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小标志发挥大作用。
幼儿总是喜欢通过自身的运动了解环境、参与环境。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动态的环境,尽量让他们有机会活动、操作,如可在墙面粘贴一些幼儿可动手操作的图片,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也可将习惯养成教育的儿歌制作成喷绘,利用儿歌和多彩有趣的图画进行教育,让墙面说话。
2.创设利于幼儿习惯养成的教育环境
在培养幼儿的习惯时,更应注重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而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时刻为幼儿寻找身边的典型形象:“宝宝饭前小手洗得真干净,真讲卫生”、“XX小朋友真能干,会自己穿鞋袜了”……让幼儿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
成人的榜样作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幼儿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先拥有一个好的行为,为幼儿做好表率。而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不良习惯很多便是源于家长的不良行为,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来努力转变家长的观念,如下发各种资料、开办家长会等,目的是让家长们能够主动地为幼儿作出榜样。
三、因材施教,促进习惯养成
幼儿的行为问题有很多,但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依据不同的年龄段及个体差异,来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鼓励和表扬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幼儿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对幼儿要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消极批评只会使幼儿灰心丧气。个别幼儿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有的幼儿来园都会哭上一段时间,而且从来不和教师打招呼。作为教师,应注意亲近他们,积极拉近师幼情感,如果有一天幼儿来园时破天荒地问了“老师好”,就应及时给予对他们肯定,并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他们,还可发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
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同时,必须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标准,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