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融合、合作育人”的教学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实现双赢的教学模式之一。本文从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技工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到企业中,参与创新、联系实际,进行蹲点调查。就学校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等。
关键词:产学结合 数字化工厂 改革和创新
“校企融合、合作育人”教学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实现双赢的教学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校企双方相互融合、渗透,實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育人,这是实现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融合的方式多样。就办学形式而言,有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订单教育”、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技工学校的教师到企业中,参与创新、联系实际,进行蹲点调查。就学校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等。实现校企融合不要流于形式,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强调“融合”。笔者所在学校为加快实现校企融合的步伐,结合自身实际,把现代化的企业生产流程引入到日常实训教学中,真实模拟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景,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新建了PLM数字化工厂及实训室,构建了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中,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如下。
一、校园数字化工厂
数字化工厂是企业数字化辅助工程的新的里程碑,包括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营销等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数字化制造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数字化工厂技术呈现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校园数字化工厂是指在整个实训车间内搭建一个数字化的网络平台,实现对数控设备的网络化管理,编程数据可以直接传输到机床进行加工。同时,通过数据查询终端系统,可以看到当前的实训任务及零件加工的相关信息。学生可以在PLM体验中心看到车间数控机床的面板操作、机床内部走刀加工等视频。教师还可以通过机床信息采集系统时刻观察所有机床的工作情况。这种先进的数字化车间可实现无纸化的设计与生产模式。
二、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项目教学法的试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与模具设计和制造企业合作开发模具产品,通过实例项目让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加工生产、模具装配、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流程,从而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材料成型、制造工艺、数控编程及各种机床的使用与操作,提高学生模具设计和加工的水平。二是与数控加工厂家合作加工产品,根据客户提供的图样,利用实体设计软件,完成产品设计及生成零件工程图样;利用工艺软件,分析零件加工工艺;利用CAM软件完成相关零件的数控编程,再利用数控设备完成各零件的加工。三是与机床制造企业合作研发数控机床,将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引入到PLM体验中心和实训车间中进行综合实训。利用学校师资和设备的优势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产品研发,利用实际装配工作训练学生在工作中与不同专业、部门的同事协作的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生产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鼓励创新。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探索问题,深入理解知识,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了解并亲身经历产品的生产过程,做到多见、多思、多做,提前顶岗实习,加快角色转变。
三、建立健全的教学资源库和开发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教育更是如此。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成为问题的创设者、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采用微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自主发现新知识,进行创新。笔者所在学校专门成立了由系(部)主任、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以及合作单位的软件工程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从贴近工厂实际出发来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设计项目教学、编写与选用教材、开发资源包、设计实践融合教学及建设自主学习扩充性资料和网络教学环境(教学网站)等。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拟技术等,开发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系统,采用三维互动、三维漫游、三维动画及平面元素等让技能性教学由静变动、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生动,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在技能训练中的作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技能教学与考核的现代化水平,符合当前教学课程改革方向。
笔者所在学校依据“校企融合,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充分调研、分析企业岗位需求和梳理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打造“理实一体化”多媒体现场教学。同时。校企共同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企业向学校教师分享针对行业发展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行业应用案例等,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教学水平,并接纳教师到企业来进行定期培训、实习或兼职锻炼,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笔者所在学校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在课堂上,在每个工作项目中都利用明确无误的工作表结果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情况做出评价。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整体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一是改变了传统的培养模式,抛弃以往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与用工企业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二是改革了教学模式,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创新了教学内容,将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以课程对接岗位、以教材对接技能作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四是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为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让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也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真实地感受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改变了教学思路,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远离枯燥的课堂,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高密市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产学结合 数字化工厂 改革和创新
“校企融合、合作育人”教学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实现双赢的教学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校企双方相互融合、渗透,實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育人,这是实现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融合的方式多样。就办学形式而言,有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订单教育”、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技工学校的教师到企业中,参与创新、联系实际,进行蹲点调查。就学校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等。实现校企融合不要流于形式,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强调“融合”。笔者所在学校为加快实现校企融合的步伐,结合自身实际,把现代化的企业生产流程引入到日常实训教学中,真实模拟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景,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新建了PLM数字化工厂及实训室,构建了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中,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如下。
一、校园数字化工厂
数字化工厂是企业数字化辅助工程的新的里程碑,包括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营销等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数字化制造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数字化工厂技术呈现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校园数字化工厂是指在整个实训车间内搭建一个数字化的网络平台,实现对数控设备的网络化管理,编程数据可以直接传输到机床进行加工。同时,通过数据查询终端系统,可以看到当前的实训任务及零件加工的相关信息。学生可以在PLM体验中心看到车间数控机床的面板操作、机床内部走刀加工等视频。教师还可以通过机床信息采集系统时刻观察所有机床的工作情况。这种先进的数字化车间可实现无纸化的设计与生产模式。
二、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项目教学法的试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与模具设计和制造企业合作开发模具产品,通过实例项目让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加工生产、模具装配、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流程,从而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材料成型、制造工艺、数控编程及各种机床的使用与操作,提高学生模具设计和加工的水平。二是与数控加工厂家合作加工产品,根据客户提供的图样,利用实体设计软件,完成产品设计及生成零件工程图样;利用工艺软件,分析零件加工工艺;利用CAM软件完成相关零件的数控编程,再利用数控设备完成各零件的加工。三是与机床制造企业合作研发数控机床,将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引入到PLM体验中心和实训车间中进行综合实训。利用学校师资和设备的优势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产品研发,利用实际装配工作训练学生在工作中与不同专业、部门的同事协作的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生产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鼓励创新。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探索问题,深入理解知识,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了解并亲身经历产品的生产过程,做到多见、多思、多做,提前顶岗实习,加快角色转变。
三、建立健全的教学资源库和开发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教育更是如此。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成为问题的创设者、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采用微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自主发现新知识,进行创新。笔者所在学校专门成立了由系(部)主任、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以及合作单位的软件工程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从贴近工厂实际出发来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设计项目教学、编写与选用教材、开发资源包、设计实践融合教学及建设自主学习扩充性资料和网络教学环境(教学网站)等。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拟技术等,开发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系统,采用三维互动、三维漫游、三维动画及平面元素等让技能性教学由静变动、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生动,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在技能训练中的作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技能教学与考核的现代化水平,符合当前教学课程改革方向。
笔者所在学校依据“校企融合,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充分调研、分析企业岗位需求和梳理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打造“理实一体化”多媒体现场教学。同时。校企共同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企业向学校教师分享针对行业发展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行业应用案例等,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教学水平,并接纳教师到企业来进行定期培训、实习或兼职锻炼,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笔者所在学校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在课堂上,在每个工作项目中都利用明确无误的工作表结果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情况做出评价。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整体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一是改变了传统的培养模式,抛弃以往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与用工企业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二是改革了教学模式,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创新了教学内容,将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以课程对接岗位、以教材对接技能作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四是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为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让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也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真实地感受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改变了教学思路,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远离枯燥的课堂,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高密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