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过去的大纲将“听”和“说”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分成两个系列,《标准》将二者合在一起,改成了“口语交际”,这决不是一个名称变换的问题,其理念更为明确:“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并按九年一贯的思路,整体设计,分四个学段提出了阶段目标。这些目标,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口语交际训练存在着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不相协调、与学生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1 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1.1 口语交际教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和体系。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也安排了专门的单元内容,但语文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识,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压力重重,口语交际教学缺少自己应有的体系和地位,既没有独立的课程形态,也没有专门的教材体系,更没有规定的时间和空间。
1.2 教师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它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在实践中无需设计专门的系列、安排专门的课时来进行训练。教学中明显表现出重书面、轻口语,重说话、轻交流,重陈述、轻情境,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和要求很少得到落实。教师对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要点、规则、情境、步骤、工具等都不予重视,没有详尽的设计方案,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口语交际训练成了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弹性很强的软任务,口语交际教学处于无序状态。这是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说教学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1.3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情况堪忧。
具体表现为:(1)不愿交际,不敢交际。课堂成了几个活跃分子挑梁唱戏的舞台,大多数学生金口难开,乐于陪听。久而久之,口语表达得不到训练指导,所以一旦要用口语表达时,就显得站立不安、拘谨胆怯、神情紧张。(2)语言贫乏,不规范。小学生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语音和方言词掺杂其中。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特点,由于是边想边说,会出现想跟不上说的停顿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口语的规范和流畅程度。(3)不善于倾听。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倾听是对说话者尊重的礼貌表现,还要听懂别人说的话的意思。可课堂上我们常发现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说的时候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当别的同学说的时候,往往不注意仔细听。
1.4 评价不够全面。
不少教师对如何有效运用评价手段进行科学评价,显得不够重视和无能为力。在实际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第一是评价形式的单一,课堂上采用的多是教师评价,突出表现在学生汇报交流后,只是教师进行评价好或不好,不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第二是评价内容片面,评价上关注的是学生先说了什么,再说什么,先怎样说,再怎样说,说得好或不好,用词是否准确,而忽视对学生在交往中的态度、习惯、方法以及待人处事是否得体等能力甚至体态语言等方面的非语言因素方面的关注。
2 现行教材提供的口语交际内容
改变以上现状,要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凭借教材为我们搭建的平台,认真把口语交际的训练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目标架构,为设计和选择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提供了操作的依据和展开的空间。现行教材具有丰富的内容、话题,对于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主要归为以下几类:
介绍类: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我的家、我的家乡,介绍照片,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处名胜古迹,介绍世界名城等。
独白类:说笑话、故事、相声,说广告,说自己的奇思妙想、美好愿望,说读后感观后感,说经验教训,发布小小新闻等。
交往类:道歉、做客、祝贺、待客、转述、劝阻、商量、请教、赞美、批评、安慰、解释、采访、辩论、问路、打电话、约请、当导游等。
表演类:演童话剧、课本剧,即兴演讲,主持节目等。
讨论类:……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怎么办,小小建议,小小讨论、辩论等。
以上所举大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交际话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供挖掘的话题当然远不止这些,生活是口语交际内容的源头活水,只要处处留心,做有心人,定能发现和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口语交际内容。
3 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根据建议的精神,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教学策略:
3.1 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如“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这个话题,要求学生把该民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等说清楚。我们可以这样创设一个交际情境: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感受各族人民的豪情;然后选取通海最典型的彝族、回族、蒙古族作为代表,课件展示其聚居地、服饰、节日庆典盛况等,学生看到的是身边熟悉的事物,自然激起了交际的欲望。再如“学会赞美”这一话题,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赞美”一词作描述,启发学生走向情境;接着看情境表演(女儿方芳放学回家赞美妈妈做的一桌好菜),走进情境(绘制的道具辅助表演)。这段表演,为学生参加口语交际做好了内容和情绪上的准备,教师直接利用这个情境让学生进入口语交际活动,分别充当方芳和妈妈的角色,进而在另外几个情境中学会赞美。
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还很多,如:陈设相关的实物,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像,播放录音渲染气氛,教师或学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激趣效果。
3.2 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3.3 多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还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提供交际实践的机会:
(1)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
(2)活动之后话活动。
(3)利用影视节目进行说话训练。
(4)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进行即兴说话训练。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去,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3.4 改进评价方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只是笼统地提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思维、品质等,教师应相机给予恰到好处地指导。还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充分发表意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品质、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1 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1.1 口语交际教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和体系。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也安排了专门的单元内容,但语文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识,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压力重重,口语交际教学缺少自己应有的体系和地位,既没有独立的课程形态,也没有专门的教材体系,更没有规定的时间和空间。
1.2 教师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它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在实践中无需设计专门的系列、安排专门的课时来进行训练。教学中明显表现出重书面、轻口语,重说话、轻交流,重陈述、轻情境,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和要求很少得到落实。教师对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要点、规则、情境、步骤、工具等都不予重视,没有详尽的设计方案,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口语交际训练成了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弹性很强的软任务,口语交际教学处于无序状态。这是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说教学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
1.3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情况堪忧。
具体表现为:(1)不愿交际,不敢交际。课堂成了几个活跃分子挑梁唱戏的舞台,大多数学生金口难开,乐于陪听。久而久之,口语表达得不到训练指导,所以一旦要用口语表达时,就显得站立不安、拘谨胆怯、神情紧张。(2)语言贫乏,不规范。小学生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语音和方言词掺杂其中。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特点,由于是边想边说,会出现想跟不上说的停顿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口语的规范和流畅程度。(3)不善于倾听。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倾听是对说话者尊重的礼貌表现,还要听懂别人说的话的意思。可课堂上我们常发现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说的时候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当别的同学说的时候,往往不注意仔细听。
1.4 评价不够全面。
不少教师对如何有效运用评价手段进行科学评价,显得不够重视和无能为力。在实际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第一是评价形式的单一,课堂上采用的多是教师评价,突出表现在学生汇报交流后,只是教师进行评价好或不好,不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第二是评价内容片面,评价上关注的是学生先说了什么,再说什么,先怎样说,再怎样说,说得好或不好,用词是否准确,而忽视对学生在交往中的态度、习惯、方法以及待人处事是否得体等能力甚至体态语言等方面的非语言因素方面的关注。
2 现行教材提供的口语交际内容
改变以上现状,要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凭借教材为我们搭建的平台,认真把口语交际的训练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目标架构,为设计和选择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提供了操作的依据和展开的空间。现行教材具有丰富的内容、话题,对于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主要归为以下几类:
介绍类: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我的家、我的家乡,介绍照片,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处名胜古迹,介绍世界名城等。
独白类:说笑话、故事、相声,说广告,说自己的奇思妙想、美好愿望,说读后感观后感,说经验教训,发布小小新闻等。
交往类:道歉、做客、祝贺、待客、转述、劝阻、商量、请教、赞美、批评、安慰、解释、采访、辩论、问路、打电话、约请、当导游等。
表演类:演童话剧、课本剧,即兴演讲,主持节目等。
讨论类:……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怎么办,小小建议,小小讨论、辩论等。
以上所举大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交际话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供挖掘的话题当然远不止这些,生活是口语交际内容的源头活水,只要处处留心,做有心人,定能发现和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口语交际内容。
3 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根据建议的精神,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教学策略:
3.1 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如“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这个话题,要求学生把该民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等说清楚。我们可以这样创设一个交际情境: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感受各族人民的豪情;然后选取通海最典型的彝族、回族、蒙古族作为代表,课件展示其聚居地、服饰、节日庆典盛况等,学生看到的是身边熟悉的事物,自然激起了交际的欲望。再如“学会赞美”这一话题,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赞美”一词作描述,启发学生走向情境;接着看情境表演(女儿方芳放学回家赞美妈妈做的一桌好菜),走进情境(绘制的道具辅助表演)。这段表演,为学生参加口语交际做好了内容和情绪上的准备,教师直接利用这个情境让学生进入口语交际活动,分别充当方芳和妈妈的角色,进而在另外几个情境中学会赞美。
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还很多,如:陈设相关的实物,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像,播放录音渲染气氛,教师或学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激趣效果。
3.2 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3.3 多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还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提供交际实践的机会:
(1)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
(2)活动之后话活动。
(3)利用影视节目进行说话训练。
(4)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进行即兴说话训练。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去,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3.4 改进评价方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只是笼统地提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思维、品质等,教师应相机给予恰到好处地指导。还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充分发表意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品质、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