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的提高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大体总结为下面几点:
1 教师应适应课改形势,不断学习,加深知识积淀,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素质准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的问题凸现出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当前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距离。“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现象在目前课堂上还是较普遍的,教师的教学缺少必要的引导、点拨和诱发等技巧,学生成为接收的容器。课堂成了一潭死水,缺少乐趣、活力的教学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回报。教师须通过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完成角色的转变,由“传道、授业、解惑”者上升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改革的接受者和创造者。而当观念转变之后,老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是否深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后,教师所要具有的就不仅仅是一桶水,而一缸水、一池水,并且还必须是活水,继而还必须教给学生自己找水的方法。可教师的工作、生活单调,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家庭,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难免造成心理的相对封闭性。这又势必使得教师的人生视野受到限制,落后于时代,与学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差距。心理差距一旦过大,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很难产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要从心理到学识作好提高效率的准备,需要教师主动“走出去”:在完成观念、角色转变的基础上加强与同事间的学习、交流;从现实当中积攒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作为讲课的素材;参加继续教育,自我增值。
2 研究教学材料,明确教学层次,将提高效率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学的层进关系如果不明显,势必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例如某种文体的文章,高一是这么教的,高二是这么教的,到了高三还是这么教,甚至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教与学也沿用相同的路子和方法。没有先后差异、难易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以致许多学生直到高三还存在语文基础不牢固,缺乏起码文体意识的毛病。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做到了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就教者而言,是有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在不悖于教学大纲与教材精神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作好整体教学规划。就不同年级而言,可就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由易而难地、由低而高地落实到不同年级中进行具体化训练。如作文训练:高一则主要进行复杂记叙文训练,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高二则主要进行论说文训练,提高其议论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高三则主要进行审题等综合训练。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那么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明确,学习思路也就清晰,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教师唱的一场独角戏
笔者曾进行过一次主题为“我与语文”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学生厌烦学语文,害怕学语文。为何如此?究其原因,是他们觉得学好语文投入太大,收获太小。其实,这主要是由学习效率低所导致的。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则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双剑合璧”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仅侧重一方则事倍功半。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喜好心理。真正有兴趣,学习语文就无“愁苦”可言。而兴趣并不会无故产生,心理实验证明,成就感对兴趣有诱发作用。学生在语文上很少有甚至没有成就感,就打击了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语文也就淡漠了。反过来,若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则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那么,效率自然相应提高。
方法是在实践活动中摸索到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是前人或别人或自己总结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对于高明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到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更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更符合其自身的实际。因此,它对提高学习效率作用更大。教师若能相机点拨,推动学生摸索方法、掌握方法的进程,则学生的学习效率必能大大提高。效率提高则兴趣增大,两者相辅相成,则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的提高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大体总结为下面几点:
1 教师应适应课改形势,不断学习,加深知识积淀,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素质准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的问题凸现出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当前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距离。“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现象在目前课堂上还是较普遍的,教师的教学缺少必要的引导、点拨和诱发等技巧,学生成为接收的容器。课堂成了一潭死水,缺少乐趣、活力的教学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回报。教师须通过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完成角色的转变,由“传道、授业、解惑”者上升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改革的接受者和创造者。而当观念转变之后,老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是否深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后,教师所要具有的就不仅仅是一桶水,而一缸水、一池水,并且还必须是活水,继而还必须教给学生自己找水的方法。可教师的工作、生活单调,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家庭,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难免造成心理的相对封闭性。这又势必使得教师的人生视野受到限制,落后于时代,与学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差距。心理差距一旦过大,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很难产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要从心理到学识作好提高效率的准备,需要教师主动“走出去”:在完成观念、角色转变的基础上加强与同事间的学习、交流;从现实当中积攒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作为讲课的素材;参加继续教育,自我增值。
2 研究教学材料,明确教学层次,将提高效率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学的层进关系如果不明显,势必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例如某种文体的文章,高一是这么教的,高二是这么教的,到了高三还是这么教,甚至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教与学也沿用相同的路子和方法。没有先后差异、难易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以致许多学生直到高三还存在语文基础不牢固,缺乏起码文体意识的毛病。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做到了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就教者而言,是有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在不悖于教学大纲与教材精神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作好整体教学规划。就不同年级而言,可就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由易而难地、由低而高地落实到不同年级中进行具体化训练。如作文训练:高一则主要进行复杂记叙文训练,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高二则主要进行论说文训练,提高其议论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高三则主要进行审题等综合训练。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那么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明确,学习思路也就清晰,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教师唱的一场独角戏
笔者曾进行过一次主题为“我与语文”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学生厌烦学语文,害怕学语文。为何如此?究其原因,是他们觉得学好语文投入太大,收获太小。其实,这主要是由学习效率低所导致的。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则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双剑合璧”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仅侧重一方则事倍功半。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喜好心理。真正有兴趣,学习语文就无“愁苦”可言。而兴趣并不会无故产生,心理实验证明,成就感对兴趣有诱发作用。学生在语文上很少有甚至没有成就感,就打击了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语文也就淡漠了。反过来,若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则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那么,效率自然相应提高。
方法是在实践活动中摸索到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是前人或别人或自己总结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对于高明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到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更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更符合其自身的实际。因此,它对提高学习效率作用更大。教师若能相机点拨,推动学生摸索方法、掌握方法的进程,则学生的学习效率必能大大提高。效率提高则兴趣增大,两者相辅相成,则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