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它依赖文学文本的感发力量对教育者施加影响。如何解读文本则成为决定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文本解读通过直接进入文本、作者介入、阐释者自我生发三个阶段,在文学教育中发挥了审美教育、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功能。阐释者并不能成为直接的立法者,而是面对文本排除可确定性内涵,在不可确定处寻找诠释的出发点。阐释者自身的审美倾向常常会取代作者的表达意图,具有超越意义的艺术体验。文学文本一旦被过度诠释就会产生“以意逆志”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