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迈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正沿着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以磅礴之势,壮丽雄姿,创造着辉煌业绩。我国的城市现代化,不仅仅依靠经济实力、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同时体现了城市的生态化、特色化、人性化建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迈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正沿着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以磅礴之势,壮丽雄姿,创造着辉煌业绩。我国的城市现代化,不仅仅依靠经济实力、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同时体现了城市的生态化、特色化、人性化建设。
其他文献
西方乡村转型基本遵循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演化路径,相应地,其乡村空间认知经历了从物质到表征、从客体到主体、从生产性到后生产性、从静态单维到动态多维的转变,并开始关注微观主体"人"的日常生活实践,重视乡村空间的整体性。乡村空间三重模型是乡村空间研究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关注乡村空间的整体性特征以及动态转型趋势。在全球乡村背景下,对西方乡村空间理论及实践应用的分析能为解析中国乡村空间内涵及转型规律
红色工业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物证与重要的革命文物,在时间、内涵与价值上均自有其特性。但因工业遗产管理多遵循"年代优先"原则,这导致大量红色工业遗产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再加上文旅产业介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时,也多考量工业遗产的年代价值、区位价值或审美价值,而对其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关注、开发不够,导致目前国内红色工业遗产总体状况并不理想,但近年来在"四史"教育工作之下又渐受重视。通过研究
城市文化空间建设是支撑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重要路径,要高度重视公共政策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加拿大在此方面积累了成熟的经验,通过设立加拿大文化空间基金,极大地推动了加拿大文化空间的发展。通过梳理加拿大文化空间基金的发展概况,并对其实施模式、资格准入标准和评估方法进行剖析,总结出加拿大文化空间基金的四条建设经验:全民参与的文化空间建设理念,横纵相辅的系统组织架构,数字平台与科学管理相配合的技术支撑以及具
运河作为中国传统的水利工程设施和城镇人居环境的支撑系统,对于沿运城镇的水源供给、防洪安全、漕运交通、规划营建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聚焦于淮扬沿运城镇,从区域和城镇两个尺度层级研究运河驱动下沿运城镇时空演变过程及层积规律,通过对历史志书、舆图和测绘图的解译考证统计了清代40个沿运城镇的相关数据,利用类型学聚类研究的方法解析沿运城镇在运河影响下传统空间范式4个阶段的演进模式,并根据7个典型城镇图示模型归纳
历史文化村镇属于"特色村镇"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它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我国已有的历史文化村镇发展政策出发,对上海市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村镇发展政策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上海13个历史文化村镇特色展开研究,并以嘉定区南翔镇、宝山区罗店镇以及浦东新区高桥镇三个案例,深入探索上海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政策及特色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历史性城镇景观,作为一种认知城镇遗产的新视角和协调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引入其解决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中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难以协调的困境,是必要且可行的。首先,厘清了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概念及其双重内涵;同时,阐释了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中的核心理念——层积认知和整体保护,并分析了其在传统村落保护领域的适宜性;最后,提出了"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的传统村落层积认知与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从层积和可
乡村善治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供给与资源输入,还依赖于乡村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基于社会资本的崭新视角为探索乡村善治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证据。通过对乡村治理演化轨迹和现实困境的深入诠释,为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本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论述了社会资本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协同互动关联,旨在揭示社会资本与乡村善治的内在逻辑联系。聚焦社会资本,为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提
生活垃圾分类需要社会公众的充分参与,但作为主体的居民却在执行中表现出政策抗拒、政策投机、政策冷漠、政策敷衍等多种负向且消极的政策规避现象,使得垃圾分类出现了政策悬浮。依托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通过在中国语境下对该模型的理论要素进行一定的本土化调试和修正,可以为全面理解目标群体政策规避行为逻辑提供一个解释性分析框架:政策体系自身缺陷、执行主体能力不足、社会环境的适配性冲突和居民分类"内动力"不强,
客观评价城市周边乡村多功能特征,是分类制定精细化转型策略的关键之一。依据乡村振兴目标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和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案例,分别计算镇域尺度的生态保障(E)、农业生产(A)、经济发展(D)、休闲文化(C)、生活保障(L)5项乡村功能值,分析两个案例区不同乡村功能发展特征及其原因。从乡村功能优化的角度,结合乡村发展权保障、生态资源激活、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与实践讨
基于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的视角,以深圳市平山村流动摊贩为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活动日志调查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流动摊贩面对空间管治政策的生存韧性和社会空间建构。研究发现:在政府对非正规经济和非正规空间的双重限制与规训下,流动摊贩对就业与社会生活空间两方面都采取了反规训战术,就业空间的实践中不仅包括嵌入、伺机而动的抵制战术,还包括协商与印象管理;社会生活空间的实践中构建了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