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6周岁的儿童进入小学学习,但未满6周岁儿童提前入学现象也极为普遍。提前入学儿童较适龄入学儿童在小学入学后的一、二年级段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科学地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方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提前入学现象 能力差异 比较研究
一、现象分析
1986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几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时至今日,我国各地区一直执行儿童年满6周岁入学的规定。然而,每逢夏秋之际学校招生时,一些年轻父母开始到处奔波,为了让孩子早入小学,托关系、找门路、走“后门”,甚至改户口,千方百计将未满6周岁的低龄孩子“塞”进小学读书。不少学校提前入学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为什么家长对孩子提前入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笔者与部分提前入学的孩子家长探讨,发现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①过高期望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感同身受,因此寄希望于孩子能早一点受到教育,赢在起跑线上。②攀比从众心理。不少家长看到同事、邻居的孩子上小学了,觉得自己的孩子与他们差不多,因此盲目跟从。③经济原因。现在的学前班动辄几千元,而小学是义务教育,几乎不用花费。还有的家长认为早一年上学将来可以早一年工作。④孩子优秀能跟上班。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中表现突出,家长觉得在幼儿园里会耽误孩子,故主动选择提前入学。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近20载,通过平时的教学发现提前入学儿童较适龄入学儿童在小学入学后的一、二年级段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比较研究
1.小学语文学习能力的定义。《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目标要求有:①识字与写字;②阅读;③写话;④口语交际;⑤综合性学习。本课题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调查研究。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招收的一年级新生共335名,将其中未满6周岁提前入学的新生41人作为研究组,年满6周岁适龄入学新生294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所有的提前入学和适龄入学新生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末及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末的听说能力(口语交际和写话能力)、读写能力(阅读、识字、写字)、综合性学习能力;综合语文老师、非语文的任课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以及各种测验的结果按照优秀、良好、合格和有待提高,给予评定。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包,应用等级资料的卡方检验,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论
1.孩子提前入学不利于其思维发展。《教育心理学》将儿童期分为先学前期(1岁~3岁)、学前期(4岁~5岁)、学龄期(6岁~12岁)。有研究表明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思维都处于具体阶段,即使是学前末期也只是抽象思维的萌芽。孩子思维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大人们强行让其接受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事物,孩子就可能产生思维障碍,甚至可能在孩子思维发展中埋下一个难以治愈的“病菌”。若不及时诊治、排除,将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提前入学学习相对过难的知识,孩子的身心均难以接受。什么年龄进入什么学习阶段,学习什么知识,国家教委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教育指导原则。对于不明世事的孩童来说,过早地套上枷锁,强迫他们提前学习,让步履不稳的小天使们去肩负重任,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的孩子到了初高中,会走留级重读的路子,如果屡次留级重读,难免在其心灵上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同时还会相应加重学校、社会以及家长的负担。
3.提前入学造不出神童。一些家长让孩子提前入学,理由是认为他们的孩子聪明、早慧。确实,聪明、早慧的儿童是有的,但毕竟是极少数,智力发育的提前也是极为有限的。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认识一些汉字、会做几道算术题,便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能力。其实,这些“能力”是家长提前强化培训的结果,这种“优势”是虚假的“泡沫”,上学后过不了多久就会丧失。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生活常识的积累,情、意的调控等等都与年龄、成长经历有相当大的关系。
笔者认为提前入学不可取。换言之,“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如想“笨鸟先飞”,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只有科学地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方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提前入学现象 能力差异 比较研究
一、现象分析
1986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几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时至今日,我国各地区一直执行儿童年满6周岁入学的规定。然而,每逢夏秋之际学校招生时,一些年轻父母开始到处奔波,为了让孩子早入小学,托关系、找门路、走“后门”,甚至改户口,千方百计将未满6周岁的低龄孩子“塞”进小学读书。不少学校提前入学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为什么家长对孩子提前入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笔者与部分提前入学的孩子家长探讨,发现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①过高期望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感同身受,因此寄希望于孩子能早一点受到教育,赢在起跑线上。②攀比从众心理。不少家长看到同事、邻居的孩子上小学了,觉得自己的孩子与他们差不多,因此盲目跟从。③经济原因。现在的学前班动辄几千元,而小学是义务教育,几乎不用花费。还有的家长认为早一年上学将来可以早一年工作。④孩子优秀能跟上班。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中表现突出,家长觉得在幼儿园里会耽误孩子,故主动选择提前入学。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近20载,通过平时的教学发现提前入学儿童较适龄入学儿童在小学入学后的一、二年级段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比较研究
1.小学语文学习能力的定义。《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目标要求有:①识字与写字;②阅读;③写话;④口语交际;⑤综合性学习。本课题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调查研究。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招收的一年级新生共335名,将其中未满6周岁提前入学的新生41人作为研究组,年满6周岁适龄入学新生294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所有的提前入学和适龄入学新生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末及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末的听说能力(口语交际和写话能力)、读写能力(阅读、识字、写字)、综合性学习能力;综合语文老师、非语文的任课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以及各种测验的结果按照优秀、良好、合格和有待提高,给予评定。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包,应用等级资料的卡方检验,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论
1.孩子提前入学不利于其思维发展。《教育心理学》将儿童期分为先学前期(1岁~3岁)、学前期(4岁~5岁)、学龄期(6岁~12岁)。有研究表明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思维都处于具体阶段,即使是学前末期也只是抽象思维的萌芽。孩子思维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大人们强行让其接受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事物,孩子就可能产生思维障碍,甚至可能在孩子思维发展中埋下一个难以治愈的“病菌”。若不及时诊治、排除,将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提前入学学习相对过难的知识,孩子的身心均难以接受。什么年龄进入什么学习阶段,学习什么知识,国家教委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教育指导原则。对于不明世事的孩童来说,过早地套上枷锁,强迫他们提前学习,让步履不稳的小天使们去肩负重任,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的孩子到了初高中,会走留级重读的路子,如果屡次留级重读,难免在其心灵上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同时还会相应加重学校、社会以及家长的负担。
3.提前入学造不出神童。一些家长让孩子提前入学,理由是认为他们的孩子聪明、早慧。确实,聪明、早慧的儿童是有的,但毕竟是极少数,智力发育的提前也是极为有限的。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认识一些汉字、会做几道算术题,便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能力。其实,这些“能力”是家长提前强化培训的结果,这种“优势”是虚假的“泡沫”,上学后过不了多久就会丧失。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生活常识的积累,情、意的调控等等都与年龄、成长经历有相当大的关系。
笔者认为提前入学不可取。换言之,“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如想“笨鸟先飞”,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只有科学地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按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方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