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构建公共领域困境探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cheung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但另一方面,微博所面对的公共领域的私人化现象、注意力承载危机、理性共识难以建立以及商业力量的冲击又对公共领域的构建产生解构效应。
  【关键词】微博 公共领域 话语平台
  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最早由汉娜·阿伦特在古希腊公共领域的论述中提出,后经过哈贝马斯的系统研究而广为人知。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是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公民在这一领域对社会事务进行公开讨论,并形成公共舆论。公共领域有三大组成要素:一是由独立私人组成的公众,成长于公民文化健全的公民社会,具备公民意识,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进行自由、公开、公平的讨论,并进行理性交往;二是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和商业领域的公共空间,以实现批判性的、非支配性的辩论;三是自由交流沟通的媒介,保证信息传播的自由、快捷、客观和准确。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应用,在公共领域范式下更显“微”力无穷。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3.09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54.7%①。当前语境下,微博在公共话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1年《舆情蓝皮书》调查得出,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为22起,占比由2009年的0%上升为16%②。那么,微博的无边“微力”是如何发挥的?微博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个体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将人与媒体的关系实现从‘信息中介’到‘关系网络’的转换,从根本上改变公民社会实践的方式。”③微博构建的这种“关系网络”内的传播,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线性传播模式,而是多对多的裂变式传播。微博集聚性、交互性、裂变性、圈群性的传播特征,再加上相对自由而多元的言论、个性化的定制内容、多媒体融合等内容特征,构成了微博特色和“微力”所在。我们就用“公共领域”这一理性沟通语境为研究范式,探讨微博构建公共领域中的困境。
  一、公共领域的私人化
  经典公共领域理论认为,公共领域不属于市民社会,它是市民社会与国家间的中间地带,是平等独立的私人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公共交往和集体表达政治意愿的话语空间。陶东风教授认为:“所谓‘公共性’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可见性,二是与公共利益的相关性。”④140字的微博被称为“碎片之链”,许多人用这链条串起的是日常生活的碎片,还有大量诸如生活小感悟、小品文、笑话段子、智慧语录等内容被反复转发。微博成为个人情绪宣泄场、个人在线肖像画布,大量私人性的消息充斥。除了不具备公共性的私人内容充斥,另外大量“伪公共事件”被设置为公共议题。诸如明星结婚、产子等娱乐事件大量占用公共空间,出现了“公共领域私人化”的倾向。
  公共领域的私人化、娱乐化、个体化、碎片化的文本大量出现,导致的结果是信息的“去深度化”与“价值缺失”。私人事件以及娱乐事件的充斥,使许多关于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件因此而被忽视。另外,私人事务由于只关乎个人,它的深度价值、扩散力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私人信息充斥,不利于社群之间的互动交流,也难以基于普遍价值选择而达成共识。共识减少,势必降低社群的凝聚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微博使用者普遍选择抛弃深度、回避公共事务时,公共领域便无从谈起。
  二、注意力承载危机
  在注意力资源极为稀缺的今天,聚合注意力资源对于公共领域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聚合注意力只是第一步,将注意力引导到哪些事件上、如何长久抓住注意力、如何均衡民众注意力,这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微博目前问题所在。
  第一,注意力的螺旋效应。稍微翻翻微博就能看到,微博上讨论最热、最吸引眼球的,永远是坏消息。暴力、道德败坏、天灾人祸、食品安全问题、腐败等新闻层出不穷,整个微博似乎沉浸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里。坏消息的底线被一次次地刷新,人们对坏消息逐渐麻木,似乎见怪不怪了,民众患上“坏消息综合症”。这就是“注意力的螺旋效应”,丑恶堆成螺旋,于是渐渐只有顶端最为丑恶的事件才能吸引人的注意。这样的事例很多,方韩大战中,“韩寒代笔”质疑尽管没有任何确凿证据,却被网友广泛评论和转发。越是未被证实的阴谋论、构陷等内容,越是被大量地以“求辟谣”的借口转发、围观。
  对反面消息情有独钟,是普遍人性的缺陷所在,各式各样的坏消息满足了人内心的宣泄欲、破坏欲、窥私欲,并不是中国或者微博上特有的。但这点在我国当前微博语境下,表现得特别明显。以往主流、传统媒介上对此类消息往往避而不谈,网络的出现让人们有机会对以往的压制和屏蔽进行“补偿性满足”。这种注意力的螺旋效应,让人们产生“审丑疲劳”,对大量丑恶视而不见,不再“围观”,这将会削弱公共领域的对话基础,“公共精神”也会逐渐流失。
  第二,注意力的易逝性。微博每天都不会缺少话题,“7·23动车事故”引发全网轩然大波,可不久后“郭美美事件”、“官员直播开房”、“免费午餐”等等事件层出不穷,分散了网民注意力。微博话题似乎有着不变的模式,贪污案被强拆案转移注意力、强拆被高房价转移注意力、高房价被地沟油转移注意力、地沟油又被假疫苗转移注意力……如此循环反复。注意力的易逝性让公共议题往往不堪一击,还未发展到行动的那一步,公众就已经对此话题厌倦。徐奎教授将之称为“即逝公众”是十分恰当的。“一般而言,即逝公众关心的事件有一定的严肃性或者相当严肃,也具有相当的公共事务性质。可是即逝公众缺乏稳定性,在不能公开表示个人观点的环境中,更是缺乏内部争论性。这种公众随着媒体事件的发生而形成,也随着媒体事件的消失而迅速烟消云散。”⑤
  三、理性共识难以建立
  通过理性、非支配性的辩论而达成共识,进而形成公共舆论,这是公共领域的重要运作步骤。然而,在微博平台上,理性共识却难以达成。
其他文献
【摘 要】经济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政策指导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惟有创新经济报道,才能全面反映经济建设丰富的内容,才能引导和促进经济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 创新  我们知道,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的报道。而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事件的报道。经济新闻也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  经济新闻具有
目的:在集居儿童中使用氟化泡沫防龋,分析其对乳牙患龋率和龋均的影响。方法:将城区条件相近的两个幼儿园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个幼儿园的儿童从小班开始均进行良好的
机体与内、外环境处于对立统一的平衡状态需通过自稳调节实现,稳态—失稳—自稳的螺旋式上升构成生命发育与进化的过程。自稳作为最普遍的生理机制的提出符合自然和社会的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