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来源 :中华民居·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m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空间发展理念,对空间设计存在着独到的理解与认识,文化的内涵以及人的内心感悟是创造空间艺术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的建筑设计中,应当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不断发掘中国的古典建筑特色,将传统的空间元素灵活应用到我国现代建筑的设计当中,从而创造出富有古典文化底蕴且融合时代气息的现代建筑作品。文章将会对传统的建筑空间进行描述,并结合实际,系统的分析传统的建筑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传统的建筑空间;现代建筑设计;具体运用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的传统建筑有了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特有的建筑群体以及木架结构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断演化,造就了无与伦比的中国式建筑空间艺术。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丰富的空间特色,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含蓄多变的空间形式,我国的木构架建筑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组群布局”,因此,要想彻底的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艺术,将空间艺术灵活的应用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就必须在群体的背景下进行,决不可将其割裂成为一个个单体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1 传统空间的主要理念
  1.1 “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崇高的观念。“天”主要指的是包罗万象的自然,而“人”则是天地孕育的主体,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同天融合。在茫茫的宇宙之间,人是非常渺小的个体,但是人总希望能主宰天地,与天齐名。这种夸张的空间意识就反映出人们对于“无限”的追求,也体现出人们追求自身“绝对大”的理念。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人们在感慨自身的渺小的背后,蕴含着对“无限”的向往。这也就是传统建筑空间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们将这种情感赋予到建筑设计中,主要体现的就是有限空间与无限遐想的天然融合。
  例如:中国的传统民居,主要以“宅”为单位,作为空间的限定,但是无论宅子的大小,院落中心的“庭院”以及“天井”都会得到精心的设计与布置,因为这就是人与天协同发展的最佳场所,体现的就是对无限性的向往。同时,住宅的有限空间逐渐变得外向,建筑的空间内涵已经不局限于高墙深院当中。
  1.2 “有”与“无”的辩证理念
  “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最富有深意的一点。“有”在建筑中指的就是建筑的实体,“无”指的就是建筑内部与建筑外部的空间,建筑空间的有用性必须得通过建筑实体才能表达出来。具体是指:空间由实体进行围合,凸显的是有限性,但是完全封闭的空间并没有用,只有贯通的空间才能体现出空间的无限性。在建筑领域中,科学的将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进行融合,灵活的将开敞与封闭应用在建筑设计上,才能发挥出空间的真正效应。
  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经常会巧妙的将“有”与“无”的理念应用其中。人们有时会看到一些无人理会的地方,这些地方虽然小,但是这是人们遵循自然,赋予其“无限”的应用理念,将所谓的无关紧要,转变成为非常重要。这种处理,让建筑本身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2 传统建筑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 灵活的应用空间的“封闭性”
  空间主要是由实体进行科学的围合从而形成的,而建筑实体的主要作用是在自然界这样的大空间内分割出一个人为形成的空间。空间本身就具有着封闭性,而且中国的传统建筑更是空间封闭性的代表,究其原因,相信同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关。例如:传统的北京四合院,整体的结构处于封闭的状态,将背脊朝外,一般是对外不开窗,将立面放到院中,这体现的就是封闭性与防御性的特点。这类风格直接形成建筑的“空间重叠”效果,就像是有些建筑全封闭,如四合院周围的外墙;有些是相互贯通,如四合院的院落;有些是迂回曲折,如游廊,影壁等;有些是隔而不断,如室内的屏风等。这样一来给人的感觉就是空间的“重叠性”,即使是封闭的空间也能让人生成一种“无限高远”的空间感受。
  在现代建筑领域中,应当将这种空间的封闭性灵活的应用在设计中,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拥有一种无限的遐想。具体的做法在于:通过空间与景观之间的科学组织,使人拥有开阔的视野。此类做法可以参考北京天坛的设计理念,通过设计主轴线上的空间,让置身当中的观赏者拥有无限的观天视野,让人感受到天空的辽阔與内心的静谧。
  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建筑空间作为主体的依托,打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举例而言:庭院中的天井本身就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是天井本身具有着通风与采光的作用,从另一种层面理解,它是居住者投入情感的主要场所,其中的各类植物象征着主人的品性与特点。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景物与周围墙体形成虚实交融的场面,让室内与室外的空间得到渗透与融合,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出空间的丰富理念,更能给建筑本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2.2 建筑设计应体现出空间的“活动性”
  我国的传统建筑空间注重的是水平上的层次转化,这与西方的大体量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的单体建筑具有着一定的特色,但是过于标准化。相反,群体组合建筑却有着另一份韵味。因为它更多的是注重人的感受,是人行走在建筑群落间的感觉。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体现出空间的运动感,设计师不会仅在图纸上显示出来,而是会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建筑的整体空间,从而更为准确的确定景物、装饰物的具体位置及风格。例如:在设计曲桥的时候,不能仅考虑整体的美观,更多的是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将人引领到一个新的空间,并且让观赏者在引领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建筑本身的韵味。传统建筑的空间层次表现出来的是丰富与玄妙,而且不失秩序性,更为巧妙的营造出一种戏剧性。这种手段在现代的建筑设计种中务必要得到最为科学的应用,要体现出建筑设计中的“抑扬顿挫,收放自如”,像曲谱一项,有平有缓、有高有低,层次分明且意味深长。只有这样才能将建筑的精华充分的展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空间的动律,牢牢抓住观赏者的心。
  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除了要照顾群体之间的合理化组合,还要保证每个个体都能拥有一定的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情趣,之后再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将其完美的串联在一起。如同院落的设计,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赋予其无限的内涵,将每一个封闭的空间充分的贯通在一起,各院子之间既要避免互相干扰,又要做到“融会贯通”。这样能够让置身其中的观赏者在不知不觉间生成一种心理共鸣,体会到设计者的意图,让建筑本身的动态空间与空间秩序,在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形成一种即拥有传统韵味,又体现现代气息的跨时代建筑艺术。
  3 结 语
  传统的建筑空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神圣的精神情感,让建筑空间变得异常活跃。人们在空间中不断转化自己的思想,不断同大自然进行交谈,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只有中国人才有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建筑艺术主要源于它们的历史根源,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不同的建筑理念。因此,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领略我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精髓所在,科学地将其融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当中,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让我国特有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世界面前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徐炯炯.传统空间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山西建筑,2009.
  [2]王栋,彭建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粟亚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