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麦上进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各剂量对小麦未发生药害,对小麦安全。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间隔7 d,连续施药2~3次,适宜用量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64.50~96.75 mL/hm2(制剂量150~225 mL/hm2)。
关键词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03-01
为明确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防治时期及最佳田间使用量,评价对小麦的安全性,为农药登记的药效评价和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笔者在小麦上进行了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桑梓村进行,小麦畦宽1.8 m、行距20 cm,土壤肥力中等,类型为褐土。试验田常年发生白粉病。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管理条件(如行距、土壤类型、肥水管理等)完全均匀一致[1-2]。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济麦22。供试药剂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由广东省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喷雾器械为“AGROLEX”HD400型背负式喷雾器(由新加坡利农公司生产),锥形喷头0466型,限压阀压强为100 kPa,田间实际测定流速为700 mL/min[3]。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广东公司的430 g/L戊唑醇悬浮剂150 mL/hm2(A)、225 mL/hm2(B)、300 mL/hm2(C),拜耳公司的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 (D),以 空白作对照(CK)。4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50 m2。兑水量750 L/hm2,每小区用水量3.75 L[4]。
1.4 试验实施
施药时间为2015年5月13日、5月20日,共施药2 次。于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开始施药。试验期间未使用任何防治病害的其他药剂[5-7]。
1.5 调查方法
药剂处理前调查病指基数,第1次施药后7 d调查,第2次施药后10 d调查,共3次。每小区对角线固定五点取样,每点调查5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一叶[8-10]。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11-13]。
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叶数×9)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1.6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DPS系统,将防效数据反正弦平方根轉换后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定[14-15]。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从试验开始到试验结束,经观察试验药剂各剂量处理小麦未发现药害现象。
2.2 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防效随用药量增加而显著提高。第1次药后7 d,处理A、B、C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是75.36%、80.92%、84.03%;第2次药后10 d,处理A、B、C的防效分别为82.42%、85.85%、90.09%。经方差分析,第1次药后7 d,处理B、C与处理D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A与处理B防效差异较显著,与处理C防效差异极显著;第2次药后10 d,处理C与处理D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A与处理B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C与处理B防效差异较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在试验期间,4种剂量设计均未发现药害。推荐施药时期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间隔7 d,连续施药2~3次。推荐适宜施药量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64.50~96.75 mL/hm2(制剂量150~225 mL/hm2)。
4 参考文献
[1] 杨立军,曾凡松,龚双军,等.68个主推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分析及基因推导[J].中国农业科学,2013(16):3354-3368.
[2] 李彤霄.我国小麦白粉病预报方法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3):44-48.
[3] 冯伟,王晓宇,宋晓,等.白粉病胁迫下小麦冠层叶绿素密度的高光谱估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3(13):114-123.
[4] 郑秋红,杨霏云,朱玉洁.小麦白粉病发生气象条件和气象预报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气象,2013(3):358-365.
[5] 姚树然,霍治国,司丽丽.基于经验法则的小麦白粉病气候年型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3(4):981-986.
[6] 邢莉萍,钱晨,李明浩,等.小麦Mlo反义基因的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白粉病抗性分析[J].作物学报,2013(3):431-439.
[7] 徐东祥,王玉国,李东明,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应用试验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0):80-81.
[8] 王永青,郭庆海,张秀成,等.新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5(29):135-136.
[9] 杨本香,秦建华,吴干,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2):34-36.
[10] 黄志宽,高波,陈永恩.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161.
[11] 徐太杰,孙俊铭,韦刚.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5):87.
[12] 俞宏彪,赵梅娟,陈娟,等.小麦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10(4):33.
[13] 向礼波,周忠泉,龚双军,等.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药剂田间药效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09(12):3023-3024.
[14] 刘鹏程.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J].农技服务,2009(2):89.
[15] 于基成,刘秋,朱桂清,等.不同生物源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4):512-517.
关键词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03-01
为明确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防治时期及最佳田间使用量,评价对小麦的安全性,为农药登记的药效评价和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笔者在小麦上进行了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桑梓村进行,小麦畦宽1.8 m、行距20 cm,土壤肥力中等,类型为褐土。试验田常年发生白粉病。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管理条件(如行距、土壤类型、肥水管理等)完全均匀一致[1-2]。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济麦22。供试药剂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由广东省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喷雾器械为“AGROLEX”HD400型背负式喷雾器(由新加坡利农公司生产),锥形喷头0466型,限压阀压强为100 kPa,田间实际测定流速为700 mL/min[3]。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广东公司的430 g/L戊唑醇悬浮剂150 mL/hm2(A)、225 mL/hm2(B)、300 mL/hm2(C),拜耳公司的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 (D),以 空白作对照(CK)。4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50 m2。兑水量750 L/hm2,每小区用水量3.75 L[4]。
1.4 试验实施
施药时间为2015年5月13日、5月20日,共施药2 次。于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开始施药。试验期间未使用任何防治病害的其他药剂[5-7]。
1.5 调查方法
药剂处理前调查病指基数,第1次施药后7 d调查,第2次施药后10 d调查,共3次。每小区对角线固定五点取样,每点调查5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一叶[8-10]。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11-13]。
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叶数×9)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
1.6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DPS系统,将防效数据反正弦平方根轉换后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定[14-15]。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从试验开始到试验结束,经观察试验药剂各剂量处理小麦未发现药害现象。
2.2 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防效随用药量增加而显著提高。第1次药后7 d,处理A、B、C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是75.36%、80.92%、84.03%;第2次药后10 d,处理A、B、C的防效分别为82.42%、85.85%、90.09%。经方差分析,第1次药后7 d,处理B、C与处理D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A与处理B防效差异较显著,与处理C防效差异极显著;第2次药后10 d,处理C与处理D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A与处理B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C与处理B防效差异较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在试验期间,4种剂量设计均未发现药害。推荐施药时期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间隔7 d,连续施药2~3次。推荐适宜施药量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64.50~96.75 mL/hm2(制剂量150~225 mL/hm2)。
4 参考文献
[1] 杨立军,曾凡松,龚双军,等.68个主推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分析及基因推导[J].中国农业科学,2013(16):3354-3368.
[2] 李彤霄.我国小麦白粉病预报方法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3):44-48.
[3] 冯伟,王晓宇,宋晓,等.白粉病胁迫下小麦冠层叶绿素密度的高光谱估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3(13):114-123.
[4] 郑秋红,杨霏云,朱玉洁.小麦白粉病发生气象条件和气象预报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气象,2013(3):358-365.
[5] 姚树然,霍治国,司丽丽.基于经验法则的小麦白粉病气候年型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3(4):981-986.
[6] 邢莉萍,钱晨,李明浩,等.小麦Mlo反义基因的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白粉病抗性分析[J].作物学报,2013(3):431-439.
[7] 徐东祥,王玉国,李东明,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应用试验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0):80-81.
[8] 王永青,郭庆海,张秀成,等.新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5(29):135-136.
[9] 杨本香,秦建华,吴干,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2):34-36.
[10] 黄志宽,高波,陈永恩.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161.
[11] 徐太杰,孙俊铭,韦刚.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5):87.
[12] 俞宏彪,赵梅娟,陈娟,等.小麦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10(4):33.
[13] 向礼波,周忠泉,龚双军,等.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药剂田间药效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09(12):3023-3024.
[14] 刘鹏程.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J].农技服务,2009(2):89.
[15] 于基成,刘秋,朱桂清,等.不同生物源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4):51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