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55岁,因突发短暂昏迷后剧烈头痛伴呕吐3h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 Hg(1 mm Hg =0.133 kPa),生命体征平稳,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0.3 c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活动自如,肌力肌张力大致正常,腱反射对称,巴氏征(-),颈有抵抗,左侧克氏征(+).于2011年在丽水中心医院急诊行CT平扫示两侧外侧裂池、脑底池、纵
【机 构】
:
323000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323000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55岁,因突发短暂昏迷后剧烈头痛伴呕吐3h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 Hg(1 mm Hg =0.133 kPa),生命体征平稳,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0.3 c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活动自如,肌力肌张力大致正常,腱反射对称,巴氏征(-),颈有抵抗,左侧克氏征(+).于2011年在丽水中心医院急诊行CT平扫示两侧外侧裂池、脑底池、纵裂池、天幕及部分脑沟密度增高,以脑底池为著,呈"铸型"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血小板输注的363例肿瘤患者资料,每例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次血小板输注入组分析,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其中P≤0.2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3例患者中280例输注有效,总体有效率为77.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小板输注史、发热、抗
患者男,75岁,因"突发晕厥3h"于2011年8月5日收住入院,患者于2011年8月5 日起床时突发晕倒,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症状约持续3 min,伴有全身冷汗,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牙关紧闭,无心慌胸闷.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利血平",血压控制不祥.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40/80 mm Hg(l mm Hg =0.133 kPa),神智淡漠,反应稍迟钝,鼻唇沟、额纹
患者女,30岁,2007年因原发不孕、输卵管积水行腹腔镜下双侧输卵管造口术,术后未避孕未孕.2010年7月因输卵管性不孕接受超促排卵及体外受精治疗,于2010年10月13日首次移植2枚冻融胚胎.移植后30 d常规B超检查发现宫内正常位置一活胎,孕囊大小约4.2cm×1.2cm,顶臀长0.9 cm;伴左侧宫角一活胎,孕囊大小约3.0 cm×3.0 cm,顶臀长1.1cm,孕囊外侧肌壁变薄,厚度约0.
欧美各国很早就开始广泛倡导并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推动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国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经过多年努力,许多国家较好地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目的 探讨经皮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治疗跟腱挛缩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至2011年11月,对59例跟腱挛缩症患者行经皮双向半切跟腱延长,其中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38.2岁;伴有足内翻42例,足外翻6例.手术分别于跟腱内外侧不同平面做两个约0.5cm纵行切口,经皮跟腱表面钝性分离,在跟腱内外侧分别切断跟腱,依据足内外翻畸形决定跟腱切断的平面,逐渐手法矫正背伸踝关节至30.,石膏托
多发性硬化(MS)是青年人中最常见的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全球约有患者200万,其中约85%左右的MS患者为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虽然其病因仍然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该类患者存在神经元缺失,因此如能找到一种生物标志物,将为其病情进展甚至治疗提供重要依据.N-乙酰-L-天冬氨酸(NAA)在神经元内含量最高,为此Rigotti DJ博士等历时2年针对性的研究了RR-MS患者中质子核磁波谱(H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根据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成人患者数已分别达到3.66亿和2.80亿,预计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达5.52亿.如此大量的糖尿病患者不仅耗费大量财力和资源,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病例摘要 患者男,62岁.因勃起障碍5年,毛发脱落、肤色变深、乳房增大、手足增大1年余,于2011年4月11日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06年开始,患者出现勃起障碍,伴消瘦(至2009年底共下降约15 kg).2009年10月,开始出现头发、眉毛、眼睫毛、阴毛脱落,胡须生长变慢.2009年12月开始出现反应迟钝、精神不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对事物兴趣下降,易疲劳,爱睡觉,怕冷;四肢远端
卒中是目前全球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死于卒中为150万,其中缺血性卒中超过一半[1].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约1/4的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狭窄有关[2].因此,加强并规范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治疗已成为预防卒中发病重要且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