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克勤教过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后来做了十余年市文联杂志的编辑,创立县作协,任县作协主席。他自幼喜欢文学,漫长的岁月里始终坚持创作,诗歌、散文和小说多体并举。其作品刊发于《诗刊》《星星》《山东文学》《天津文学》《延河》等,并飘洋过海登上台湾的《蓝星》、香港的《葡萄园》和美国的《新大陆》,诗歌《悲哀的唢呐》进入台湾诗歌年选,出版诗集《根》和《土喉》,自然也收获大大小小的奖项,因其创作成绩突出,市政府为其记三等功一次。
单就董克勤的小说创作来说,有论者言:“以《逞能》为代表的乡土社会小说;以《艾席丝》为代表的欧式小说;《圆月·海豚》为代表的诗性小说”(金开龙语)是董克勤(小说创作)的三个面向。不能不说论者看得相当准确,提得相当精。因作家生长在农村,农村题材肯定是他创作的重头戏;又因其青少年时代大量阅读了前苏联翻译小说,受其影响也在情理之中;董原本是诗人,其小说蕴含诗性可谓水到渠成,并非刻意营造。我个人认为董克勤发在《天津文学》上的《赵好好数胜一败》为其小说代表作,《赵好好数胜一败》以“欲抑先扬”的策略叙事,赵好好人生旅程数次获胜与最后一次失败(生命终结)作对比,对手不按套路出牌、只顾私利无底线的行径,深刻地揭示了人性“黑箱”的阴森恐惧。好了,书归正传,本文中心话题是谈董克勤的小说《请客》《低保户苑贵顺》的艺术特色和劣根文化积淀的心理性格。
文学创作大致有两条路径可行:守成和创新。董克勤的创作归属守成一途。他的小说以富有特色的乡土语言,淋漓尽致地铺排了生活细节,鲜活地刻画出乡村小人物丑陋的心理和时代未淘洗殆尽的劣性文化性格。
我们来看《请客》中的三老苑,如何三番五次将宅基地界砖“蹭”到自己的房根下当“护墙石”的:三老苑“四下里看了看,没人,蹑脚过去,轻蹭它过来,安顿在自己屋墙脚下,又在上面踏两踏。顺手捡起一根很细的干树小枝,拿回家中,放在很大的一个柴堆上”。这个细节形象地表现了三老苑自私贪图小便宜心理。再看他全家赴宴的表演:他提前两天不吃饭腾空肚子,赴宴之际排兵布阵,为了最大面积地“包抄”宴席,将全家五口人安插三张桌子上,并传教妻子儿女多吃多占的招数,他本人更是胸怀绝技:“原来自己苍蝇般的逐食本能,带自己梦幻般地闯过警戒线,进入厨房禁区。既然是苍蝇,那就抓呗,伸手过去,拽起一团肥瘦相间的肉,连带起一根很白的猪前腿样的骨头,肉团刚从沸水里捞起,一斤多重,三老苑烫得吸溜着嘴,只几口就将其吞没了,不忍舍弃骨头上几点肉丝,拧起脖子,歪起头眯眼去啃,肉汁或许是口水,沿着他的脸腮、脖子滚流下来。”未开席进厨房“腰儿掏”,这招毒。席罢还不忘将“馍夹肉”揣进女儿兜里。打窟窿钻洞、颜面扫地占小便宜,其丑陋嘴脸毕现无遗。这里作者没有一句道白,全凭细节说话,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人物自私贪婪的性格特点。再看三老苑“宴请媒人”,媒人不能不请,因为他有三个儿子,得罪了媒人意味着儿子打光棍。本来说在酒店请的,一退再退决定自己购置食材让妻子在家烹制。又心疼媒人吃得多,不断地说些脏秽之语,引发媒人反胃进食不得。三老苑请客与赴宴恰好相反,如果说赴宴显示了他贪婪的一面,那么请客揭示了他吝啬的另一面,两面是一枚硬币:不顾臉面耍狡黠的小伎俩,以满足自私心理。
《低保户苑贵顺》中的人物苑贵顺是个罗锅,见人矮三分,看别人无不仰视,生存原则是逆来顺受。他是无儿无女的低保户,享受国家基本生存和医疗保障,可他始终从垃圾堆里刨食。他这种生存情状实在怨不得别人,自己不去找村领导要救济,还指望领导将真金白银送到你手里?傻得冒烟了吧(他知道国家给的生活费在村领导手里,他不想、也不敢找村主任)!更吊诡的是,“中间人”耿振鲁将打了折扣的救济款送到苑贵顺手里,他的手颤抖了:救济款一向在村主任手里,突然跑到低保户苑贵顺手里了,他害怕了,从村主任口里掏食,以后的日子还有好!左想右思权衡利弊,苑贵顺还是把救济款送还村主任了。由此想到几个人闲话单位领导贪污受贿之事:一个说现任领导说谎绝对坦然,做事只有私欲没有底线;另一个说领导上任也是有成本的,不“整点”人家当领导干嘛的?可悲的不是肌体上长了毒瘤、想着消除它,而是承认毒瘤在肌体上的合法性,任其蔓延。中国封建社会何以绵延两千多年,与这种荒谬的“合法性”心理不无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说,董克勤将人物苑贵顺的劣根性心理挖掘得入木三分。苑贵顺最后的造型:妻子“潘俊英趴在横躺着的苑贵顺身上,拳头攥着。大概是想击打。仰面躺着的苑贵顺,嘴似乎正说出‘你使劲打’的话来”。其逆来顺受的怯懦和忍让令人惊异,或许这种大尺度的忍耐性是他们生存的法宝。苑贵顺最后的“遗嘱”就像鲁迅小说《药》里夏瑜坟前平添的“花环”,给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给人疑惑,这里不做探讨。
《低保户苑贵顺》里出现一个“中间人物”耿振鲁。这个人物颇有意味,也较为新颖,应该说他是顺应社会土壤而生的。他是有着聪明头脑的小人物,清楚社会某一领域运行机制,对其中人群的心理也摸得非常透,他乘机插手其中,“借力打力”做无本生意谋取私利。耿振鲁就是借新县长的威风和村主任“长治久安”的心理,将低保户的救济款骗到手,再打折扣后发给低保户。这个人占的篇幅较少,也不算丰满,显然是次要人物,而到了留待小说《埋名》的孙前桥,就成长为主要人了,其形象也丰满起来。
当然,董克勤的这两篇小说是瑕玉互现之作。优点是以乡土语言营造细节,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由人物形象来揭示主旨,没有说教之语,其意图在描述的形象自然流露;不足是,作为短篇小说平铺直叙、语流失控,作者显然受到汉赋和十九世纪俄罗斯小说的影响,对现代派小说技术关注不够,或者说未能获其营养,常说的海明威“冰山说”未能落实创作中,因而显得不够“艺术”;再者,虽然人物形象揭示的国民性格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还在前人(如鲁迅)的阴影里,尤其是三老苑这个人物形象生动是生动,但流于表面、油滑。艺无止境嘛,这些都是作家董克勤在以后创作中提升的空间。
责任编辑张铖
作者简介:曹雨河,男,山东曹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国内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数十篇。
单就董克勤的小说创作来说,有论者言:“以《逞能》为代表的乡土社会小说;以《艾席丝》为代表的欧式小说;《圆月·海豚》为代表的诗性小说”(金开龙语)是董克勤(小说创作)的三个面向。不能不说论者看得相当准确,提得相当精。因作家生长在农村,农村题材肯定是他创作的重头戏;又因其青少年时代大量阅读了前苏联翻译小说,受其影响也在情理之中;董原本是诗人,其小说蕴含诗性可谓水到渠成,并非刻意营造。我个人认为董克勤发在《天津文学》上的《赵好好数胜一败》为其小说代表作,《赵好好数胜一败》以“欲抑先扬”的策略叙事,赵好好人生旅程数次获胜与最后一次失败(生命终结)作对比,对手不按套路出牌、只顾私利无底线的行径,深刻地揭示了人性“黑箱”的阴森恐惧。好了,书归正传,本文中心话题是谈董克勤的小说《请客》《低保户苑贵顺》的艺术特色和劣根文化积淀的心理性格。
文学创作大致有两条路径可行:守成和创新。董克勤的创作归属守成一途。他的小说以富有特色的乡土语言,淋漓尽致地铺排了生活细节,鲜活地刻画出乡村小人物丑陋的心理和时代未淘洗殆尽的劣性文化性格。
我们来看《请客》中的三老苑,如何三番五次将宅基地界砖“蹭”到自己的房根下当“护墙石”的:三老苑“四下里看了看,没人,蹑脚过去,轻蹭它过来,安顿在自己屋墙脚下,又在上面踏两踏。顺手捡起一根很细的干树小枝,拿回家中,放在很大的一个柴堆上”。这个细节形象地表现了三老苑自私贪图小便宜心理。再看他全家赴宴的表演:他提前两天不吃饭腾空肚子,赴宴之际排兵布阵,为了最大面积地“包抄”宴席,将全家五口人安插三张桌子上,并传教妻子儿女多吃多占的招数,他本人更是胸怀绝技:“原来自己苍蝇般的逐食本能,带自己梦幻般地闯过警戒线,进入厨房禁区。既然是苍蝇,那就抓呗,伸手过去,拽起一团肥瘦相间的肉,连带起一根很白的猪前腿样的骨头,肉团刚从沸水里捞起,一斤多重,三老苑烫得吸溜着嘴,只几口就将其吞没了,不忍舍弃骨头上几点肉丝,拧起脖子,歪起头眯眼去啃,肉汁或许是口水,沿着他的脸腮、脖子滚流下来。”未开席进厨房“腰儿掏”,这招毒。席罢还不忘将“馍夹肉”揣进女儿兜里。打窟窿钻洞、颜面扫地占小便宜,其丑陋嘴脸毕现无遗。这里作者没有一句道白,全凭细节说话,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人物自私贪婪的性格特点。再看三老苑“宴请媒人”,媒人不能不请,因为他有三个儿子,得罪了媒人意味着儿子打光棍。本来说在酒店请的,一退再退决定自己购置食材让妻子在家烹制。又心疼媒人吃得多,不断地说些脏秽之语,引发媒人反胃进食不得。三老苑请客与赴宴恰好相反,如果说赴宴显示了他贪婪的一面,那么请客揭示了他吝啬的另一面,两面是一枚硬币:不顾臉面耍狡黠的小伎俩,以满足自私心理。
《低保户苑贵顺》中的人物苑贵顺是个罗锅,见人矮三分,看别人无不仰视,生存原则是逆来顺受。他是无儿无女的低保户,享受国家基本生存和医疗保障,可他始终从垃圾堆里刨食。他这种生存情状实在怨不得别人,自己不去找村领导要救济,还指望领导将真金白银送到你手里?傻得冒烟了吧(他知道国家给的生活费在村领导手里,他不想、也不敢找村主任)!更吊诡的是,“中间人”耿振鲁将打了折扣的救济款送到苑贵顺手里,他的手颤抖了:救济款一向在村主任手里,突然跑到低保户苑贵顺手里了,他害怕了,从村主任口里掏食,以后的日子还有好!左想右思权衡利弊,苑贵顺还是把救济款送还村主任了。由此想到几个人闲话单位领导贪污受贿之事:一个说现任领导说谎绝对坦然,做事只有私欲没有底线;另一个说领导上任也是有成本的,不“整点”人家当领导干嘛的?可悲的不是肌体上长了毒瘤、想着消除它,而是承认毒瘤在肌体上的合法性,任其蔓延。中国封建社会何以绵延两千多年,与这种荒谬的“合法性”心理不无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说,董克勤将人物苑贵顺的劣根性心理挖掘得入木三分。苑贵顺最后的造型:妻子“潘俊英趴在横躺着的苑贵顺身上,拳头攥着。大概是想击打。仰面躺着的苑贵顺,嘴似乎正说出‘你使劲打’的话来”。其逆来顺受的怯懦和忍让令人惊异,或许这种大尺度的忍耐性是他们生存的法宝。苑贵顺最后的“遗嘱”就像鲁迅小说《药》里夏瑜坟前平添的“花环”,给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给人疑惑,这里不做探讨。
《低保户苑贵顺》里出现一个“中间人物”耿振鲁。这个人物颇有意味,也较为新颖,应该说他是顺应社会土壤而生的。他是有着聪明头脑的小人物,清楚社会某一领域运行机制,对其中人群的心理也摸得非常透,他乘机插手其中,“借力打力”做无本生意谋取私利。耿振鲁就是借新县长的威风和村主任“长治久安”的心理,将低保户的救济款骗到手,再打折扣后发给低保户。这个人占的篇幅较少,也不算丰满,显然是次要人物,而到了留待小说《埋名》的孙前桥,就成长为主要人了,其形象也丰满起来。
当然,董克勤的这两篇小说是瑕玉互现之作。优点是以乡土语言营造细节,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由人物形象来揭示主旨,没有说教之语,其意图在描述的形象自然流露;不足是,作为短篇小说平铺直叙、语流失控,作者显然受到汉赋和十九世纪俄罗斯小说的影响,对现代派小说技术关注不够,或者说未能获其营养,常说的海明威“冰山说”未能落实创作中,因而显得不够“艺术”;再者,虽然人物形象揭示的国民性格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还在前人(如鲁迅)的阴影里,尤其是三老苑这个人物形象生动是生动,但流于表面、油滑。艺无止境嘛,这些都是作家董克勤在以后创作中提升的空间。
责任编辑张铖
作者简介:曹雨河,男,山东曹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国内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