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认为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包括循环型增长极模式、循环型点轴模式和循环型网络开发模式;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模式包括资源(含“废物”)导向战略模式、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和市场导向战略模式。文章还对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循环型工业 空间组合战略模式 优势导向战略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5)06-0096-03
[基金项目]云南一中山大学省校合作项目(04sxhz0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2M63)。
[作者简介]慈福义(1968一),山东滕州人,山东轻工业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工业地理、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陈朝隆(1965一),江西赣州人,华南师范大学讲师,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旅游规划与城镇规划研究。
一、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
传统的区域工业发展空间组合战略模式包括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增长极模式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部门通常集聚在某个地方即增长极(城市、经济特区、资源密集区和开发区等),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区域工业化初期阶段所采用的一种空间组织模式。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资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必须用循环经济理念将传统增长极改造成循环型增长极。循环型增长极与传统增长极的主要区别:(1)传统乘数效应向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转型。传统增长极忽视了“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与“分解者”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实现区域循环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循环型增长极中的推进性企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必然要建立产业生态联系。(2)循环经济效益是循环型增长极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重要动力。与传统增长极仅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循环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必须遵循循环经济规律,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3)推进性产业性质的进化。推进性产业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强产业生态关联性、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发展速度或潜在发展速度、较高的比较生态经济利益和动态更替性。组成该产业的若干关键企业或潜在关键企业是该产业的推进性企业,推进性企业的区位集中地便是循环型增长极。(4)循环型增长极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较大。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之间虽可建立虚拟的生态联系,但为节约废物的运输成本和减少废物运输中的环境污染,具有生态联系的企业往往更倾向于空间上互相接近,产业生态联系更多地发生在区内;另一方面,由于在产业系统中增加了“分解者”企业,从而提高了产业关联度,因此,循环型增长极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较大,而传统的增长极忽视“废物”的循环利用,缺少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5)循环型增长极有利于其与外围地区的协调发展。循环型增长极的选择遵循产业生态联系原则,增长极与外围地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生态联系网络,二者互相利用“废物”,既节约资源又可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增长极与外围地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6)循环型增长极模式的适宜性。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可知循环经济一般能提高环境效益,但经济效益却有多种变化的可能。有些物质如玻璃、纸张、催化剂等的大循环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算;一些建筑材料、包装材料、溶剂等的大循环在技术上可行,但在经济上不一定可行。因此,笔者根据经济效益在传统的经济效益型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对比及其与环境效益的组合关系,将循环经济模式分为以下五种主要类型:(1)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提高的模式;(2)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保持不变的模式;(3)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但大于零的模式;(4)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且等于零的模式;(5)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且小于零的模式。循环型增长极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外围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以上五种类型可分成对应的五种类型模式。模式(4)、(5)存在只循环不经济的缺陷,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无法实施,因此,应禁止采用;模式(1)、(2)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应大力推广的模式;模式(3)存在经济效益下降的缺陷,推广模式(3)的阻力较大,而且我国应采用增长极模式的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加以格尔木为中心的柴达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环境质量较高,因此,需要以中央政府为主和地方政府为辅共同扶持环境效益显著、经济效益较高的模式(3)的实施,限制采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较低的模式(3),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循环型点轴模式是在循环型增长极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循环型工业空间组织模式,由循环型增长极和循环型轴线有机组合而成,循环型增长极沿轴线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联系,与传统轴线相比,循环型轴线增加了“废物”的运输功能。与点轴模式一样,循环型点轴模式也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循环型轴线走向与自然轴(流域轴、海岸轴等)和人文轴(铁路轴、公路轴等)的实际走向一致,或由自然轴与人文轴共同交叉复合组成复合轴线,是区域循环型工业空间组合战略模式的中间存在形式。
循环型网络发展模式由循环型增长极和相互交叉的循环型轴线共同构成,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但以扩散效应为主,以区域循环经济均衡发展为目标,是以循环型点轴模式为基础的高层次终极发展。
循环型点轴模式和循环型网络模式同样可分成相应的五种类型,模式(1)、(2)、(4)、(5)的发展思路与循环型增长极相同。由于采用点轴模式的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实力较强,但环境污染较严重,如环渤海地区,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和中央政府为辅共同扶持环境效益显著的模式(3)的实施,以提高区域的环境质量。采用网络开发模式的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如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广州,经济实力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是同步的,只需要国家进行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循环型网络模式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自我发展。
二、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模式
(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工业才能形成核心的产业,形成生态工业中的主导链,资源导向战略模式是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具有新的特征:(1)丰富的“废物”(资 源)成为区域工业发展的主导优势条件之一,“废物”(资源)的再利用成为资源导向战略模式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仅强调自然资源,如煤炭资源的优势,忽视了“废物”的价值和再利用。(2)资源(含“废物”)导向战略模式可贯穿于区域发展的全过程中。一般认为,传统的自然资源导向战略模式是各类优势导向战略模式的最初存在形式,但非最终存在形式。随着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导向战略模式逐渐被其它优势导向战略模式替代。但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在“废物”集中的地区可采用“废物”导向战略模式,“废物”导向战略模式可发生在区域发展的较高阶段,并可贯穿于区域发展的全过程中。(3)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和“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共同决定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应用范围的空间配置格局。贵州省开阳县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发展战略模式是典型的自然资源导向战略模式。
当前,一方面,我国要在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如攀西——六盘水地区、长江三峡地区、乌江干流沿线地区等采用资源导向型的循环型工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在“废物”集中的地区,充分利用“废物”优势发展工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例如,深圳已建立4座垃圾发电厂,装机容量2.8万千瓦,日处理垃圾2050吨,既减轻了垃圾的环境污染,又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
(二)区位导向战略模式
根据区位论,优越的区位(自然区位和人文区位)是决定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定阶段可成为主导因素,形成区域工业发展的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循环型工业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因此,循环型工业在一定阶段应采用区位导向战略模式,但其除考虑传统的区位因子外,还要重视“废物”的运输成本、“废物”运输中的环境污染、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等因子。区位导向战略模式是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战略模式的中间存在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如上所述,我国目前的生态工业园规划,往往强调自然资源优势的重要性,忽视企业区位因子如市场区位、交通区位等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降低企业的利润,不利于调动发展循环型工业的积极性,更不利于自然资源短缺而区位优越的地区发展循环型工业,影响了循环型工业的合理布局。在我国未来的循环型工业发展中,要加强同市场经济的融合,在区位优越地区加强传统工业的循环经济改造和建立全新型循环型工业,促进循环型工业合理布局。
(三) 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市场导向战略模式
区位的动态转化导致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向市场导向战略模式转化,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市场是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竞争机制是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市场导向战略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模式,强调一切从绿色消费市场出发,其开发顺序是先开拓绿色消费市场,后开发资源(含“废物”)。如日本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目前,日本正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其循环型工业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战略模式。我国现在的循环型工业发展强调资源优势的重要性,忽视市场的作用,如许多清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很低,主要原因之一是绿色消费市场需求低。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绿色消费市场有限,因此,应积极开拓国外发达国家的绿色消费市场,在资源短缺、绿色消费市场严重依赖区外的地区,采用市场导向型循环型工业发展战略模式。
三、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在一切战略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特征主要有:(1)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强调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区域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区域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忽视了资源再生技术、资源节约利用技术等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工业循环经济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但却是工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因此,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应是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污染”的技术与“绿色”的技术不再是严格意义上对立的概念,技术的选择应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把所有减少物资消耗、封闭物质流、使能源脱碳的技术进行系统化思考。突破单一的、狭隘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把各行业的创新技术统一起来,以追求最佳效益。(3)资源节约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闭路循环技术等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除以前的高新技术外,资源节约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闭路循环技术等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之一。(4)企业网络技术创新的地位更重要。循环型工业强调企业之间“废物”的相互利用。企业因产业生态链断裂的风险大,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复杂,因此,更需要企业之间加强技术创新的合作,企业网络技术创新的地位更重要。(5)政府在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明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桥梁,政府是技术创新的航标,且通过改变技术创新活动资源配置来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工业循环经济技术是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目前我国应遵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因地制宜地进行各种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战略模式试点,重点试点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模式(1)、(2),选择少数地区对模式(3)的不同类型进行试点,限制模式(4)、(5)的试点,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大规模地开展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循环型工业 空间组合战略模式 优势导向战略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5)06-0096-03
[基金项目]云南一中山大学省校合作项目(04sxhz0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2M63)。
[作者简介]慈福义(1968一),山东滕州人,山东轻工业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工业地理、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陈朝隆(1965一),江西赣州人,华南师范大学讲师,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旅游规划与城镇规划研究。
一、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
传统的区域工业发展空间组合战略模式包括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增长极模式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部门通常集聚在某个地方即增长极(城市、经济特区、资源密集区和开发区等),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区域工业化初期阶段所采用的一种空间组织模式。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资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必须用循环经济理念将传统增长极改造成循环型增长极。循环型增长极与传统增长极的主要区别:(1)传统乘数效应向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转型。传统增长极忽视了“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与“分解者”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实现区域循环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循环型增长极中的推进性企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必然要建立产业生态联系。(2)循环经济效益是循环型增长极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重要动力。与传统增长极仅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循环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必须遵循循环经济规律,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3)推进性产业性质的进化。推进性产业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强产业生态关联性、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发展速度或潜在发展速度、较高的比较生态经济利益和动态更替性。组成该产业的若干关键企业或潜在关键企业是该产业的推进性企业,推进性企业的区位集中地便是循环型增长极。(4)循环型增长极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较大。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之间虽可建立虚拟的生态联系,但为节约废物的运输成本和减少废物运输中的环境污染,具有生态联系的企业往往更倾向于空间上互相接近,产业生态联系更多地发生在区内;另一方面,由于在产业系统中增加了“分解者”企业,从而提高了产业关联度,因此,循环型增长极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较大,而传统的增长极忽视“废物”的循环利用,缺少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5)循环型增长极有利于其与外围地区的协调发展。循环型增长极的选择遵循产业生态联系原则,增长极与外围地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生态联系网络,二者互相利用“废物”,既节约资源又可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增长极与外围地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6)循环型增长极模式的适宜性。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可知循环经济一般能提高环境效益,但经济效益却有多种变化的可能。有些物质如玻璃、纸张、催化剂等的大循环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算;一些建筑材料、包装材料、溶剂等的大循环在技术上可行,但在经济上不一定可行。因此,笔者根据经济效益在传统的经济效益型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对比及其与环境效益的组合关系,将循环经济模式分为以下五种主要类型:(1)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提高的模式;(2)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保持不变的模式;(3)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但大于零的模式;(4)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且等于零的模式;(5)环境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且小于零的模式。循环型增长极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外围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以上五种类型可分成对应的五种类型模式。模式(4)、(5)存在只循环不经济的缺陷,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无法实施,因此,应禁止采用;模式(1)、(2)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应大力推广的模式;模式(3)存在经济效益下降的缺陷,推广模式(3)的阻力较大,而且我国应采用增长极模式的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加以格尔木为中心的柴达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环境质量较高,因此,需要以中央政府为主和地方政府为辅共同扶持环境效益显著、经济效益较高的模式(3)的实施,限制采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较低的模式(3),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循环型点轴模式是在循环型增长极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循环型工业空间组织模式,由循环型增长极和循环型轴线有机组合而成,循环型增长极沿轴线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联系,与传统轴线相比,循环型轴线增加了“废物”的运输功能。与点轴模式一样,循环型点轴模式也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循环型轴线走向与自然轴(流域轴、海岸轴等)和人文轴(铁路轴、公路轴等)的实际走向一致,或由自然轴与人文轴共同交叉复合组成复合轴线,是区域循环型工业空间组合战略模式的中间存在形式。
循环型网络发展模式由循环型增长极和相互交叉的循环型轴线共同构成,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但以扩散效应为主,以区域循环经济均衡发展为目标,是以循环型点轴模式为基础的高层次终极发展。
循环型点轴模式和循环型网络模式同样可分成相应的五种类型,模式(1)、(2)、(4)、(5)的发展思路与循环型增长极相同。由于采用点轴模式的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实力较强,但环境污染较严重,如环渤海地区,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和中央政府为辅共同扶持环境效益显著的模式(3)的实施,以提高区域的环境质量。采用网络开发模式的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如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广州,经济实力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是同步的,只需要国家进行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循环型网络模式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自我发展。
二、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模式
(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工业才能形成核心的产业,形成生态工业中的主导链,资源导向战略模式是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具有新的特征:(1)丰富的“废物”(资 源)成为区域工业发展的主导优势条件之一,“废物”(资源)的再利用成为资源导向战略模式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仅强调自然资源,如煤炭资源的优势,忽视了“废物”的价值和再利用。(2)资源(含“废物”)导向战略模式可贯穿于区域发展的全过程中。一般认为,传统的自然资源导向战略模式是各类优势导向战略模式的最初存在形式,但非最终存在形式。随着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导向战略模式逐渐被其它优势导向战略模式替代。但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在“废物”集中的地区可采用“废物”导向战略模式,“废物”导向战略模式可发生在区域发展的较高阶段,并可贯穿于区域发展的全过程中。(3)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和“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共同决定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应用范围的空间配置格局。贵州省开阳县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发展战略模式是典型的自然资源导向战略模式。
当前,一方面,我国要在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如攀西——六盘水地区、长江三峡地区、乌江干流沿线地区等采用资源导向型的循环型工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在“废物”集中的地区,充分利用“废物”优势发展工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例如,深圳已建立4座垃圾发电厂,装机容量2.8万千瓦,日处理垃圾2050吨,既减轻了垃圾的环境污染,又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
(二)区位导向战略模式
根据区位论,优越的区位(自然区位和人文区位)是决定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定阶段可成为主导因素,形成区域工业发展的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循环型工业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因此,循环型工业在一定阶段应采用区位导向战略模式,但其除考虑传统的区位因子外,还要重视“废物”的运输成本、“废物”运输中的环境污染、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等因子。区位导向战略模式是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战略模式的中间存在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如上所述,我国目前的生态工业园规划,往往强调自然资源优势的重要性,忽视企业区位因子如市场区位、交通区位等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降低企业的利润,不利于调动发展循环型工业的积极性,更不利于自然资源短缺而区位优越的地区发展循环型工业,影响了循环型工业的合理布局。在我国未来的循环型工业发展中,要加强同市场经济的融合,在区位优越地区加强传统工业的循环经济改造和建立全新型循环型工业,促进循环型工业合理布局。
(三) 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市场导向战略模式
区位的动态转化导致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向市场导向战略模式转化,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市场是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竞争机制是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市场导向战略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模式,强调一切从绿色消费市场出发,其开发顺序是先开拓绿色消费市场,后开发资源(含“废物”)。如日本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目前,日本正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其循环型工业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战略模式。我国现在的循环型工业发展强调资源优势的重要性,忽视市场的作用,如许多清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很低,主要原因之一是绿色消费市场需求低。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绿色消费市场有限,因此,应积极开拓国外发达国家的绿色消费市场,在资源短缺、绿色消费市场严重依赖区外的地区,采用市场导向型循环型工业发展战略模式。
三、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在一切战略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特征主要有:(1)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强调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区域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区域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忽视了资源再生技术、资源节约利用技术等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工业循环经济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但却是工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因此,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应是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污染”的技术与“绿色”的技术不再是严格意义上对立的概念,技术的选择应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把所有减少物资消耗、封闭物质流、使能源脱碳的技术进行系统化思考。突破单一的、狭隘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把各行业的创新技术统一起来,以追求最佳效益。(3)资源节约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闭路循环技术等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除以前的高新技术外,资源节约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闭路循环技术等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之一。(4)企业网络技术创新的地位更重要。循环型工业强调企业之间“废物”的相互利用。企业因产业生态链断裂的风险大,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复杂,因此,更需要企业之间加强技术创新的合作,企业网络技术创新的地位更重要。(5)政府在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明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桥梁,政府是技术创新的航标,且通过改变技术创新活动资源配置来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工业循环经济技术是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目前我国应遵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因地制宜地进行各种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战略模式试点,重点试点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模式(1)、(2),选择少数地区对模式(3)的不同类型进行试点,限制模式(4)、(5)的试点,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大规模地开展区域循环型工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