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班级的文化建设从课程角度来说也是有着教育作用的隐性课程。好的班级文化不仅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交关系,对于学其品格成长、人格塑造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班级的德育工作中,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建设;德育工作
班级在教育学当中是一个集体概念,是由几十个学生和教师组成的。教室作为集体活动的公共区域,那么在以教室为活动空间的班级中,文化建设关联甚广,也意义重大。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社交关系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从现今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出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并以此推进教师工作,师生共进,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一、现今班级文化建设的不足所在
(一)建设意愿不足,难以开展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升学和考试才是上学的主要目的;而许多学校和教师,也将素质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内涵窄化了,认为课后开展的文体活动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思想、素质上的提升。师生彼此之间都没有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而对于家长来说,尽管有心让孩子在良好氛围的班集体里学习生活,可也是有心而无力。这样一来,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没有为班级文化建设做出有效的努力,建设意愿薄弱,自然就不能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是需要不断地参与到社会中去的,而环境是不会随着个人的意愿发生改变的,只有集体愿意去创造、优化,才会得到环境的正面回馈。
(二)开展方式老旧,方向滞后
有些班级虽然有着建设班级文化的积极意愿,但来来去去也不过就那么几种方式,无非就是学校官方规定主题的黑板报、演讲比赛等,学生早已经没有了新鲜感,自然对班级文化建设失去了主动性。此外,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有时也不愿意吸收新的管理理念,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了学生主体的班级文化当然就不称其为文化了。
(三)学校限制建设,活动受阻
这样的情况虽然不多,但却仍然存在。对于许多学校来说,“抓分数”“抓成绩”才是一级目标,至于其他文化活动不是不能开展,但却仍然要进行管控,始终不肯放开手让学生自我建设。报备复杂、形式限制、开展困难……这种家长式的管理体制不仅导致了学生班级活动性受挫,也在一定程度上怠慢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使得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很难开展下去。
二、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强调核心素养,改善认知
針对建设意愿淡薄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作为时代更新的产物,一定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适应了变化才不会被时代浪潮所裹挟或吞没。教师应该主动认识到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要在教学和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书,更是为了育人,而班风、学风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能够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学生都如沐春风,由内而外地受到陶冶和感染。
(二)更新建设方式,多元建设
在这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能“一刀切”“一言堂”;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管理,主动地观察班级,并且提出建议。上文提到的黑板报等方式虽然老旧,但也不失为文化宣传的重要方式,在黑板报的主题内容上可以结合时事,联系生活实际,而不仅仅是写上一些长篇大论、名言警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精神方面的文化需求,例如成立图书角,由学生一星期推荐一本自己读到的课外好书,并说出自己的见解。此图书角不需要有实体书的存在,只起到存目的作用,这样一来,也更加方便了班级财产管理和纠纷,简化了活动形式。
(三)优化管理体系,层层推进
学生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不免会有从众心态,对于新的事物的尝试也会胆怯和犹豫。教师要为人师表,主动做出示范。学校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要加大力度,正风塑形,终身学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下一级别的班集体中,教师可以抓住典型,为班风建设树立例子和威严。此外,还应该从班干部和小组等示范性和团体性的学生入手,让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奋勇争先,在生活上互帮互助,形成友好、和谐的班级氛围,师生共同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学生、一位老师、一个班集体能够完成的,是需要整个学校、整个社会营造的环境支持的。并且,班级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参与的场所,教师和学校要尽力塑造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尊重不同的存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才是真正的良性班集体的体现,学生才能够在其中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会玲.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20(004):35-36.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建设;德育工作
班级在教育学当中是一个集体概念,是由几十个学生和教师组成的。教室作为集体活动的公共区域,那么在以教室为活动空间的班级中,文化建设关联甚广,也意义重大。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社交关系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从现今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出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并以此推进教师工作,师生共进,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一、现今班级文化建设的不足所在
(一)建设意愿不足,难以开展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升学和考试才是上学的主要目的;而许多学校和教师,也将素质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内涵窄化了,认为课后开展的文体活动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思想、素质上的提升。师生彼此之间都没有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而对于家长来说,尽管有心让孩子在良好氛围的班集体里学习生活,可也是有心而无力。这样一来,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没有为班级文化建设做出有效的努力,建设意愿薄弱,自然就不能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是需要不断地参与到社会中去的,而环境是不会随着个人的意愿发生改变的,只有集体愿意去创造、优化,才会得到环境的正面回馈。
(二)开展方式老旧,方向滞后
有些班级虽然有着建设班级文化的积极意愿,但来来去去也不过就那么几种方式,无非就是学校官方规定主题的黑板报、演讲比赛等,学生早已经没有了新鲜感,自然对班级文化建设失去了主动性。此外,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有时也不愿意吸收新的管理理念,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了学生主体的班级文化当然就不称其为文化了。
(三)学校限制建设,活动受阻
这样的情况虽然不多,但却仍然存在。对于许多学校来说,“抓分数”“抓成绩”才是一级目标,至于其他文化活动不是不能开展,但却仍然要进行管控,始终不肯放开手让学生自我建设。报备复杂、形式限制、开展困难……这种家长式的管理体制不仅导致了学生班级活动性受挫,也在一定程度上怠慢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使得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很难开展下去。
二、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强调核心素养,改善认知
針对建设意愿淡薄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作为时代更新的产物,一定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适应了变化才不会被时代浪潮所裹挟或吞没。教师应该主动认识到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要在教学和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书,更是为了育人,而班风、学风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能够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学生都如沐春风,由内而外地受到陶冶和感染。
(二)更新建设方式,多元建设
在这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能“一刀切”“一言堂”;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管理,主动地观察班级,并且提出建议。上文提到的黑板报等方式虽然老旧,但也不失为文化宣传的重要方式,在黑板报的主题内容上可以结合时事,联系生活实际,而不仅仅是写上一些长篇大论、名言警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精神方面的文化需求,例如成立图书角,由学生一星期推荐一本自己读到的课外好书,并说出自己的见解。此图书角不需要有实体书的存在,只起到存目的作用,这样一来,也更加方便了班级财产管理和纠纷,简化了活动形式。
(三)优化管理体系,层层推进
学生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不免会有从众心态,对于新的事物的尝试也会胆怯和犹豫。教师要为人师表,主动做出示范。学校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要加大力度,正风塑形,终身学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下一级别的班集体中,教师可以抓住典型,为班风建设树立例子和威严。此外,还应该从班干部和小组等示范性和团体性的学生入手,让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奋勇争先,在生活上互帮互助,形成友好、和谐的班级氛围,师生共同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学生、一位老师、一个班集体能够完成的,是需要整个学校、整个社会营造的环境支持的。并且,班级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参与的场所,教师和学校要尽力塑造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尊重不同的存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才是真正的良性班集体的体现,学生才能够在其中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会玲.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20(00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