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食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许多食物本身就是药物,既可以当食物吃,又可以当药物用,药食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
之所以有药食同源一说,是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归经功能主治理论运用到食物当中,把每一种食物也按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功能主治理论进行研究,进而应用在临床治病过程中。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有:“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了“药食同源”的思想,这就是说,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神农本草经》里药食不分,不管是食是药,无毒者可吃,有毒者当避。随着人们不断积累食用经验,药食才开始分化,随之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开来。
在《黄帝内经》里已经有了食疗的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的毒,既是食又是药。
由此可见,从中医药学的诞生到现在,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药有动物、植物、矿物之分,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毒性大的食用量小,毒性小的食用量大,食物的副作用小,药物的副作用大而已。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用中药治病是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二者的来源相同。
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当食物来用,就称为食物;但其中的一部分,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食物用,叫药食皆宜。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桑葚、枸杞子、山楂、乌梅、栗子、核桃、杏仁、花椒、小茴香、砂仁、南瓜子、蜂蜜、大枣、薏苡仁、紫苏、山药、茯苓、乌梢蛇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作用,又是我们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食物。正是由于中药和食物的来源和作用相同,关系密切难以分割,所以药食自古以来就是同源的。
由此可见,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是来源相同,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均可用来防治疾病。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劲大,疗效强,用药正确时效果满意,用药不当时会出现毒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即使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明显不良反应。
但反过来说,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要食,所以如果不按照自身情况长期乱吃或偏食,也会因食物的作用之偏或多或少对身体健康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就变得很明显,甚至得病。
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学。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食疗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因此,我们要根据自身体质情况,随时调整饮食的结构和数量,做到有的放矢、对证下“药”,才能达到最大食疗和药疗效果。
具体而言,中医辨证体质属寒者当以温食温药或热食热药调治,属热者当以凉食凉药或寒食寒药调治,属实者当以泻食泻药调治,属虚者当以补食补药调治,并要做到一旦解决问题马上停止使用,以免因过度使用而出现偏差或新的问题。
之所以有药食同源一说,是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归经功能主治理论运用到食物当中,把每一种食物也按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功能主治理论进行研究,进而应用在临床治病过程中。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有:“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了“药食同源”的思想,这就是说,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神农本草经》里药食不分,不管是食是药,无毒者可吃,有毒者当避。随着人们不断积累食用经验,药食才开始分化,随之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开来。
在《黄帝内经》里已经有了食疗的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的毒,既是食又是药。
由此可见,从中医药学的诞生到现在,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药有动物、植物、矿物之分,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毒性大的食用量小,毒性小的食用量大,食物的副作用小,药物的副作用大而已。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用中药治病是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二者的来源相同。
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当食物来用,就称为食物;但其中的一部分,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食物用,叫药食皆宜。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桑葚、枸杞子、山楂、乌梅、栗子、核桃、杏仁、花椒、小茴香、砂仁、南瓜子、蜂蜜、大枣、薏苡仁、紫苏、山药、茯苓、乌梢蛇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作用,又是我们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食物。正是由于中药和食物的来源和作用相同,关系密切难以分割,所以药食自古以来就是同源的。
由此可见,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是来源相同,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均可用来防治疾病。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劲大,疗效强,用药正确时效果满意,用药不当时会出现毒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即使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明显不良反应。
但反过来说,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要食,所以如果不按照自身情况长期乱吃或偏食,也会因食物的作用之偏或多或少对身体健康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就变得很明显,甚至得病。
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学。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食疗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因此,我们要根据自身体质情况,随时调整饮食的结构和数量,做到有的放矢、对证下“药”,才能达到最大食疗和药疗效果。
具体而言,中医辨证体质属寒者当以温食温药或热食热药调治,属热者当以凉食凉药或寒食寒药调治,属实者当以泻食泻药调治,属虚者当以补食补药调治,并要做到一旦解决问题马上停止使用,以免因过度使用而出现偏差或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