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高脂血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比较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ii0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高脂血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研究患有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2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88例,各组患者均于每晚餐后顿服瑞舒伐他汀(托妥),剂量分别为5 mg、10 mg、20 mg,疗程均为8个月,观察三组患者的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并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及监测不良反应来评估其安全性。

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脂各指标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别为高剂量组[(1.67±0.68)mmol/L、(3.23±0.53)mmol/L、(1.83±0.62)mmol/L]、中剂量组[(1.93±0.74)mmol/L、(3.73±0.23)mmol/L、(2.24±0.73)mmol/L]、低剂量组[(2.16±0.77)mmol/L、(4.06±0.93)mmol/L、(2.93±0.35)mmol/L],均较治疗前高剂量组[(2.79±0.72)mmol/L、(5.40±0.67)mmol/L、(3.64±1.03)mmol/L]、中剂量组[(2.75±0.81)mmol/L、(5.59±0.95)mmol/L、(3.43±0.92)mmol/L]、低剂量组[(2.83±0.53)mmol/L、(5.84±0.79)mmol/L、(3.83±0.88)mmol/L]降低,且高剂量组的TC、TG和LDL-C降低较中、低剂量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1,P<0.05)。高剂量组总有效率85.23%,中剂量组总有效率76.14%,低剂量组总有效率62.50%,高剂量组的疗效优于低、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P<0.05)。治疗后三组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分别为高剂量组[(0.92±0.41)mm、(0.52±0.56)mm、(3.07±0.58)mm]、中剂量组[(1.11±0.52)mm、(0.60±0.36)mm、(3.39±0.83)mm]、低剂量组[(1.42±0.87)mm、(0.81±0.91)mm、(4.09±0.77)mm],均较治疗前高剂量组[(1.71±0.89)mm、(0.86±0.55)mm、(4.39±0.19)mm]、中剂量组[(1.74±1.03)mm、(0.89±0.48)mm、(4.42±0.53)mm]、低剂量组[(1.68±0.96)mm、(0.87±0.61)mm、(4.38±0.22)mm]降低,且高剂量组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降低较中、低剂量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P<0.05)。高剂量组总有效率78.41%,中剂量组总有效率52.27%,低剂量组总有效率30.68%,高剂量组的疗效优于低、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低剂量组发生10例(11.36%)不良反应,中剂量组发生12例(13.64%)不良反应,高剂量组14例(15.91%)发生不良反应;各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剂量可以逆转斑块性质,减少斑块厚度,并降低血脂水平,疗效明显优于中、低剂量,且安全性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微小RNA-22(miRNA-22)在食管癌及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人食管癌细胞系ECA109、TE-1、TE-8、TE-13及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EC、48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MKN-45、NCI-N87、AGS、NUGC-3和SUN-1及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正常胃成纤维细胞NSFC和88例胃癌及癌旁
目的比较以奥美拉唑与雷贝拉唑为主两种四联药物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活动性胃溃疡临床效果。方法选取Hp阳性活动性胃溃疡患者104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组(52例)和B组(52例),分别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口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7 d、14 d及28 d症状缓解率、Hp根除率,随访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临床治疗治愈率显著高
目的通过对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的20例内分泌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误诊原因,提高对内分泌性肌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访视追踪、复查观察及病历资料查询等方法对以近端肌无力为主要表现而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的2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的疾病种类主要为甲状腺疾病1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5例),甲状旁腺疾病2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结论掌握多发性肌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是否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后并发症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血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420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判预后。结果420例患者中,63例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自发性SAH。有抗血小板聚集药使用史的患者中,血管造影阴性SAH(18/63,28.6%)明显多于血管造影阳性SAH的患者(39/357,1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