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去杠杆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上是收缩信用的过程,经常会伴随较大的金融风险。根据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信用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信用能够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的过度扩张又可能引发货币和信用危机。通过去杠杆收缩信用,可能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虚拟资本价格下降、社会信用关系崩溃等问题。我国经济在去杠杆释放金融风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债务违约现象增加、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隐藏的金融风险逐步暴露等。为了实现良性去杠杆,当下需要创造稳健的货币政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引领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号:18ZDA102)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杠杆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上是收缩信用的过程,经常会伴随较大的金融风险。根据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信用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信用能够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的过度扩张又可能引发货币和信用危机。通过去杠杆收缩信用,可能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虚拟资本价格下降、社会信用关系崩溃等问题。我国经济在去杠杆释放金融风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债务违约现象增加、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隐藏的金融风险逐步暴露等。为了实现良性去杠杆,当下需要创造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采取措施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其他文献
以资本主义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为核心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似与中国道路没有直接理论关联。但1871年后马克思思想有一个"非西方转向",它不仅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而且力图在西欧和北美之外寻找抵抗资本的力量和斗争形式。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中,社会形态的演变及其趋势是核心问题。马克思在《大纲》中提出历史三形态论,它以自由个性的普遍实现为规范原则,把人类历史区分为以人对人依赖关系为特征的最初社会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自由个性普遍实现的第三个阶段。按照这一理论,中国现在处在以物的
波兰尼认为,康德认识论革命中的先天观念综合构架,对我们的感觉经验发生着无意识的知性赋型,而这种自动观念塑形的背后实为意会认知的隐性作用。在他看来,复杂的科学研究中实际上存在着"难以言明的东西",科学家面对一定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可以迅速直觉到其中值得关注的新东西。这是一种格式塔式的感知心理场境的突现,它是在一个不可言说的辅助觉识中,在附带作用的隐性力量中无意识地突现出来的焦点觉识,这就是意会认知的场境发生。
近年来集体记忆成为学界继续关注的热点,其中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是探讨其生成机制争论的焦点。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假设虽然是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分离开来,但仍借鉴社会文化理论取向对个人记忆向集体记忆转化及其心理过程分析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提供了洞见,呈现出记忆发生的复杂性。集体记忆的生成机制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多变性。集体记忆的形成是社会情境下的个体在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互为因果的参与行为共同建构出来的。心理学视域下的社会记忆研究有待于借助身体—社会—历史的联动机制进一步突破个人
在"实践的优先性"的思想主题上,海德格尔与实用主义有相通之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氏思想中实用主义面向的限度;聚焦于理论之发生问题,便可看清这一点。在此问题上,存在着转折模式和拓展模式的对峙,前者的代表是海德格尔和德雷福斯,后者的代表是劳斯和布莱特纳。在这两种竞争性方案中,转折模式比起拓展模式更具说服力。通过回应劳斯和布莱特纳的质疑,并且克服德雷福斯诠释中存在的不足,便可勾画一种修正版的转折模式。
辩证法是《资本论》这项"伟大艺术品"的"建筑术"。以批判性和革命性为本质的《资本论》的辩证法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表征,它谱写的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两座城市"的变奏。辩证法的存在论意蕴不仅洞见了"第一座城市"即"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危机,而且还预见了"第二座城市"即"共产主义"的到来。这是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的理论旨趣和理论使命,也是探讨马克思辩证法"合理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资本论》的辩证法是通往共产主义的"接生术",是人类范畴文明的大逻辑。
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人学革命。马克思的人的存在论包含四个维度: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人的起点,自然赋予人生命,给予人生产生命存在的材料;人以自然界为对象开展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以存在的形式展现出来,确证了人作为对象性实践存在物;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人的精神生产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人成为精神生产、传播、承载的主体和载体即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人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不断突破"受动"(自然和自身种的限制)追求自由,进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
加强本土概念体系的建构以理解社会科学概念的建构原理为前提。社会科学具有"双重阐释"的特性:专业研究者对普通行动者的日常知识进行专业化阐释和建构;反过来,普通行动者也会对社会科学的专业性知识进行阐释和再建构。这种"双重阐释"特性决定了社会科学概念是一种"双重建构"模式:一是研究者以行动者的日常知识为基础的概念提炼模式,主要体现为描述性和归纳性概念的建构模式;二是行动者以专业化概念为基础的吸收和再建构模式,主要体现为建构性和规范性概念的建构模式。两种建构模式表明,社会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变迁是研究者的
社会建构论认为,现实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们往往对现实形成一定的知识(包括观念和信念),并借助常人的日常实践而把这种知识外化为现实("知识建构现实")。另一方面,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知识的社会建构")。所以,知识往往是共享的知识。这样一种以共享知识来建构现实的观点,可以叫作"知识同义建构论"。但"知识同义建构论"难以解释在自上而下的动员型体制中,同一种话语和概念在不同的人那里被赋予不同含义的现象。"知识异义建构论"则
世界正在进入新经济发展时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开始由传统经济占主导逐渐向新经济占主导转变。新经济是一种以信息化和互联网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综合。新经济发展给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财富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生产力理论、商品理论、交换理论、再生产理论带来了挑战。针对这些新的挑战,面对新经济带来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拓展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在财富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生产力理论、商品理论和再生产理论上不断创新发展,以提高其解
以哲学的形态追问新中国70年来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逻辑内涵,可以发现它的宏观走向体现为从计划机制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精神。这个过程呈现出三个典型的特征:一是从"求同"到"相异",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转换;二是从"求真"到"求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三是从"谋利"到"问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互动。70年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学术研究,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