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俄罗斯是一个后起的深受东西方文明影响的国家。在建国1000年左右的短暂发展历史上,俄罗斯不断立足长远,敢于向他人学习、勤于并且善于向他人学习,以年轻激情的民族血液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茁壮成长。列宁斯大林时期苏俄向西方进行了广泛的学习,更是值得后世重视。
关键词 列宁 斯大林 西方 学习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从古至今是一个顽强、豪放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俄罗斯深受东西方文明的交互影响,其历史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吸收性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俄罗斯著名学者阿列克谢耶娃在其《18—20世纪初欧洲新事物在俄国的传播》一书中,更是对其18-20世纪大量吸纳借鉴西方文化大加赞赏。事实证明,俄罗斯是一个后起的,敢于向他人学习、勤于并且善于向他国学习的后起帝国之秀。一千年左右的短暂立国历程中,俄罗斯以年轻激情的民族血液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茁壮成长。
与欧洲不同,俄国没有经历过文化革命性的文艺复兴运动,直到15世纪末,俄国还只是蒙古帝国铁蹄足下的一个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的附属国。在微不足道中,俄国人从来没有停止与外面世界的交流,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早在15世纪,伊凡三世曾聘请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到莫斯科传授技艺,将诺夫哥罗德建筑风格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元素相结合,铸造辉煌的帝王之都——莫斯科。16世纪,伊凡四世更是重视教育,广泛搜罗图书文献,建成了一座收藏希腊文和拉丁文手稿的大图书馆,涌现出了一批拥有丰富学识的著名学者。在17世纪,俄国几乎在每个科学领域都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知识财富。几何、天文、物理、力学、医学和化学知识从国外得以传入,骑士小说也进入了俄国人的视野。18世纪初,彼得一世为克服俄国的落后面貌,加紧了向西欧看齐的步伐。在率大使团出访的过程中,这位声名赫赫的君王甚至隐姓埋名在阿姆斯特丹的造船厂干活,主动向工匠学习,被当成是“一个勤奋而聪明的木工”。[1]接着,他又到英国参观和学习。归国后,彼得进行了行政、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各方面改革。并且将国外大量专门人才聘请到国内,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欧先进文化,俄国大力推行教育发展,培养本国专门人才,并且大量翻译出版西欧国家的科学技术著作,创办科学院,极大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彼得大帝改革之后,俄罗斯才作为一个真正的强国而被西方刮目相看。
近代以后,尤其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苏联历史上极其关键的转折时期,苏俄向西方学习的步伐进一步加大。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革命导师列宁从苏俄当时的国情出发,吸收借鉴马克思经典思想的基础上,从国内的客观情况出发,果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等于苏维埃政权加上资本主义先进技术的公式。为苏维埃政权制定了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的西方”的战略方针。[2]他认为,与社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无疑是祸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却积累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作为劳动人民大智慧的结晶的科学和技术,应当是全人类的财富,为全人类所用。为此,列宁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了利用资本主义资金、技术、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指定了明确的政策界限和斗争策略。正如列宁对美国青年企业家哈默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为此,苏俄大胆采用“培植”租让制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西方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不仅如此,列宁还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3]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后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对苏俄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受当时的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影响,苏联引进西方资金和技术的途径有限,在规模和行业领域范围都有所保留,为斯大林更好的在向西方学习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引导下,开创同西方发展经济关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列宁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沿着列宁“向西方学习”的步伐,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坚持本国独立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向西方学习,巧妙地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各国间的固有矛盾,吸收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采取举办合营公司、签订信货和技术援助协定,聘请外国专家等多种方式,引进外资、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并适时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项切合实际、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曾使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水平,大大促进了苏联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对苏联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的发展离不开其对他国先进知识、文化经验的借鉴。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也已证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相互学习、借鉴、吸收利用和融汇贯通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而言,必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恰当的形式和途径,完成富民兴邦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尼·伊·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M]北京:三联书店,1982.
[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赵立琴(1988.9~),女,山东青州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当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关键词 列宁 斯大林 西方 学习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从古至今是一个顽强、豪放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俄罗斯深受东西方文明的交互影响,其历史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吸收性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俄罗斯著名学者阿列克谢耶娃在其《18—20世纪初欧洲新事物在俄国的传播》一书中,更是对其18-20世纪大量吸纳借鉴西方文化大加赞赏。事实证明,俄罗斯是一个后起的,敢于向他人学习、勤于并且善于向他国学习的后起帝国之秀。一千年左右的短暂立国历程中,俄罗斯以年轻激情的民族血液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茁壮成长。
与欧洲不同,俄国没有经历过文化革命性的文艺复兴运动,直到15世纪末,俄国还只是蒙古帝国铁蹄足下的一个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的附属国。在微不足道中,俄国人从来没有停止与外面世界的交流,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早在15世纪,伊凡三世曾聘请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到莫斯科传授技艺,将诺夫哥罗德建筑风格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元素相结合,铸造辉煌的帝王之都——莫斯科。16世纪,伊凡四世更是重视教育,广泛搜罗图书文献,建成了一座收藏希腊文和拉丁文手稿的大图书馆,涌现出了一批拥有丰富学识的著名学者。在17世纪,俄国几乎在每个科学领域都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知识财富。几何、天文、物理、力学、医学和化学知识从国外得以传入,骑士小说也进入了俄国人的视野。18世纪初,彼得一世为克服俄国的落后面貌,加紧了向西欧看齐的步伐。在率大使团出访的过程中,这位声名赫赫的君王甚至隐姓埋名在阿姆斯特丹的造船厂干活,主动向工匠学习,被当成是“一个勤奋而聪明的木工”。[1]接着,他又到英国参观和学习。归国后,彼得进行了行政、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各方面改革。并且将国外大量专门人才聘请到国内,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欧先进文化,俄国大力推行教育发展,培养本国专门人才,并且大量翻译出版西欧国家的科学技术著作,创办科学院,极大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彼得大帝改革之后,俄罗斯才作为一个真正的强国而被西方刮目相看。
近代以后,尤其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苏联历史上极其关键的转折时期,苏俄向西方学习的步伐进一步加大。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革命导师列宁从苏俄当时的国情出发,吸收借鉴马克思经典思想的基础上,从国内的客观情况出发,果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等于苏维埃政权加上资本主义先进技术的公式。为苏维埃政权制定了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的西方”的战略方针。[2]他认为,与社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无疑是祸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却积累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作为劳动人民大智慧的结晶的科学和技术,应当是全人类的财富,为全人类所用。为此,列宁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了利用资本主义资金、技术、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指定了明确的政策界限和斗争策略。正如列宁对美国青年企业家哈默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为此,苏俄大胆采用“培植”租让制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西方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不仅如此,列宁还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3]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后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对苏俄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受当时的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影响,苏联引进西方资金和技术的途径有限,在规模和行业领域范围都有所保留,为斯大林更好的在向西方学习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引导下,开创同西方发展经济关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列宁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沿着列宁“向西方学习”的步伐,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坚持本国独立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向西方学习,巧妙地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各国间的固有矛盾,吸收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采取举办合营公司、签订信货和技术援助协定,聘请外国专家等多种方式,引进外资、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并适时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项切合实际、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曾使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水平,大大促进了苏联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对苏联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的发展离不开其对他国先进知识、文化经验的借鉴。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也已证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相互学习、借鉴、吸收利用和融汇贯通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而言,必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恰当的形式和途径,完成富民兴邦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尼·伊·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M]北京:三联书店,1982.
[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赵立琴(1988.9~),女,山东青州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当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