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报”在教学中的价值与功能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wy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报”,其狭义的内涵是指比较不同报纸对同一则新闻处理方式的异同,即研究同源信息的不同表现手段;广义的内涵是指就不同的报纸对同一类新闻的长期报道模式、同质性版面的风格异同和变迁、局部设计的风格异同和变迁、总体规划的异同和变迁等进行比较,甚至跨媒体比较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处理方式的异同。
  将“比报”这种媒介从业者经常做的工作纳入到新闻业务教学的课堂,使新闻教师充分地与新闻战线的新闻实践保持密切的接触,从而为新闻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最关键的特色在于充分地把新闻业务的形式性与实践性融合到具体的业务教学中,从而有利于推动新闻业务教学的突破。业务课堂教学的研究往往流于理论性的阐述,而缺乏一种可操作性的业务教学研究,因此很少能够真正推动教学改革,“比报”教学将最大限度地导致新闻业务教学模式的嬗蜕,从而孕育出一种教师乐意、学生欢喜、其乐融融的教学课堂。
  目前对于“比报”的业务研究在新闻学术界比比皆是,尤其是对于重大题材在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媒介上的“报道模式与报道特性”,新闻学术界做了大量的业务研究,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是,将作为一种“技术研究”(指的是研究媒介如何更好地处理相关新闻素材)的“比报”引导入新闻业务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感,培养一个更加多元和开放的业务教学课堂,锻炼学生搜集素材、理性思考和积极发言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新闻业务理论的“感性的理解”,却仍旧是一片有待进一步开垦的“学术金矿”。
  如何将“比报”作为一种新颖而灵活的教学手段纳入新闻业务教学中,研究“比报”在课堂教学中的形式、方法与目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比报”的方法使新闻业务教学成为一门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充分地利用“比报”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与生动性来激发学生对阅读、分析报纸、报道的职业兴趣,从而达到新闻业务教学的根本目的。
  简单地说,“比报”在新闻业务教学中具有下述价值与功能。
  首先,“比报”有利于消解新闻业务教学的“习惯模式”,推动新闻业务教学的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实践性和针对性的课堂,使新闻业务教学不再是“空中楼阁”式的自言自语,而是在全面观察新闻业务实践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业的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将是在课堂上与新闻专业学生共同完成的,因此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
  其次,“比报”有利于探索一种新鲜的业务教学模式,改变新闻业务课教师依赖书本照本宣科的被动形象,推进业务课教师把“新闻阅读”与“新闻教学”联系起来,真正深入地思考新闻业务教学的方法与意义,致力于将新闻业务教学改造成融合了理性分析、感性直观与积极对话三个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新闻业务理论与具体的新闻实践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模式。
  最后,“比报”有利于培养学生审视媒体的专业眼光,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有利于学生的新闻实践。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不能和普通受众一样,仅仅满足于信息的获得,而要用专业的眼光来打量媒体,而“比报”正可以培养学生这种专业眼光。进行“比报”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种新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如新闻学原理、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等,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统一调配和使用、进行整合,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消化和融会贯通。“比报”是一个反思性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强化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抽绎出最切合实际、最具行动力的新闻实战知识,最终有利于学生的新闻实践。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真正地把“比报”纳入课堂教学之中,这就对于业务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新闻业务课程,相对于新闻史和新闻理论课程,更受学生欢迎,但是新闻业务课程传授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条条框框式的“死的知识”,而不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所使用的素材往往是陈旧而教条的新闻报道。这些都对学生从深层次理解“新闻”及其“表达”造成规约。那么,新闻业务课程教师引入“比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个弊病。“比报”所具有的灵活性,给业务课程教师的发挥留下了充足的弹性空间,课堂教学中的“比报”既可以是对于同类事件的不同报道的具体的“技术分析”,这种技术分析着眼于报道角度、报道尺度、报道技巧等“形而下”的微观层面,比如通过对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对于奥运会开幕式的报道来观察国际媒体对于同类事件的处理,比如通过对于《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对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来观察其对于同一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比报”也可以是对于类似定位的报刊的风格、编辑艺术等比较层面的宏观考察,在课堂教学之中,可以经常性地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阅读与思考,来横向比较类似受众定位的报纸的不同风格与相似性,这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浓郁的参与热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风格”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的报纸编排里是如何体现的。比如可以让学生对于《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这两份起初是“一母同胞”的新锐报纸进行比较,来看报纸与区域文化、地方传统、政治力量、媒体格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简言之,“比报”教学是一种制度化的克服师生“偷懒”的方法,它将有效地改变此前的新闻教学仅仅是教师照本宣科的填鸭式,也可改变学生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应考三部曲”,有力地将应付式的消极学习过程转变成主动参与型的积极学习过程,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与智慧,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情感与经验,这样的“比报”教学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过程。这种过程产生的效果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者某些新闻业务知识的获取,而是引导学生对于中国传媒现状进行广泛的观察与思考,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也是意义重大的。
  笔者这些年承担报纸编辑学等多门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经常性地在课堂上引入“比报”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和思考中国的媒体与社会,根据一些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使新闻业务知识不再仅仅是一种“符号”,而内在化地融入到学生的经验记忆之中了,可以说这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将发挥潜在的作用。
  当然,“比报”教学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也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主讲教师缺乏一种引导课堂讨论的能力,就会形成课堂上的学生任意发言,主题分散,“口出千言而离题万里”,严肃的课堂讨论就有可能沦落为漫谈式的聊天;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对于这种高难度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习惯于课堂抄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就随便地阅读一些报刊,甚至在网络上拷贝一些研究文章,在课堂上仅仅是陈述对报纸的“印象”或者转述他人的观点,这都会限制“比报”教学的实际效果。
  充分地展现“比报”教学的良性层面,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直观而深入”的“比报”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比报”可能导致的课堂混乱,就可以实现“比报”在新闻业务教学中的价值与功能。(本文为作者承担的衡阳师范学院教改课题“比报在新闻业务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Y0647)
  
  参考文献:
  1.李良荣、倪宁,《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陈顺孝:《比报:解读新闻的方法》,《NEWSEUM:新闻博物馆·比报资料库》http://ashaw.typepad.com/editor/2003/08/newseum_.html
  3.陈顺孝:《新闻比报:学习与反省的方法》,《NEWSEUM:新闻博物馆·比报资料库》http://ashaw.typepad.com/editor/2003/08/newseum_.html
  4.阿瑟·阿萨·伯杰著,李德刚、何玉译:《媒介分析技巧》,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实用性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
经营成本攀升、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变化,纸张涨价成为必然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各种纸张价格都在上涨,其中生活用纸涨了10%,包装用纸涨了30%,新闻纸的涨幅大概在20%左右。去年4月至今,每吨新闻纸已从4400元涨到5600元(不含运输及物流成本)。从行业普遍的预期看,新闻纸涨价还没有“见顶”,今年可能会涨到5800元/吨~6000元/吨。  据行业人士分析,国内新闻纸涨价,主要是因为其原料多来自进
调查背景和调查方法    在西方,媒介素养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无论作为社会运动还是理论话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是1997年在卜卫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首次引入了“媒介教育”这一概念。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教育是从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普及开始的,当时一些教师认为大众化的电影是对青年人文化趣味的腐蚀。由此萌发了媒介素养的第一代范式即以比较精英的观点视大众媒介为“
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够自主、独立、全面发展。笔者作为一名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从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实际班级情况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做了初步尝试。  第一,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从关注事到关注人  在班级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教育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几十名孩子,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都一览无遗。我们不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要重视发展孩子的特长,多看到孩子的
所谓教育,早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便有论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通过定义教育的方式或途径,实现教育的目的.寥寥数语已经概括了教育的本质,直到如
在智力教育的因素中,培养思维能力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青春初期的高中生一般年龄为16岁左右,他们的身心变化得很快,成熟、发展得很快,学习的内容日益丰富,生活也日益多姿
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础、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网络已经触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办学形成多样化格局,多样化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世纪需要多样化人才,网络教育则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以培养高素质、具有多样化人才为宗旨,它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多样化培养。    多样化人才教育的内容及依据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为了解决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的不够、社会教育的不规范,还需要配合校外教育来增加学生的见识和能力,因为校外教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2014年度课题《小学中年级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的研究》的中期报告,报告如下: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课题意识  半年来,课题组
减负增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提倡“减负增效”这么多年头里,很多教师却找不到方向。到底应该减什么呢?减什么才是最本质上的减负? Redu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