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软件类课程教学模式是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进行,学生接受知识较被动,且不利于学生及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针对上述问题探讨了一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移入机房,即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一起进行。这样借助机房先进的管理软件,学生学习知识主动化,及时化,教师管理教学方便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软件的兴趣,方便了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学生编写软件的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关键词:软件类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38-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已经配备了很高端的电脑和设备,这样高校大学生除了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软件编程技术才能顺利进入企业工作,软件类课程在整个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软件类课程是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不断上机实验,调试才能把课堂知识融会贯通。为此,现在很多高校都调整了软件类课程的学时数,如在压缩课堂教学的同时将上机实验课时增加,用以提高学生对软件的实际动手水平。然而,由于上机实验多滞后于课堂教学,学生在上机时由实验老师指导,不能很好地将课堂上学的知识和实验内容衔接上,导致学生在实验的时候缺乏主动性和兴趣,只是把程序在计算机上验证一下,无法真正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在软件类课程上的一些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上机实验,即学生先在教室接受课堂教学,过若干周后再被安排到机房或者实验室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在高校的各类课程中。但是软件类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很多且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1]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在软件类课程上是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课堂教学的被动性
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室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和软件的编写过程,学生坐在下面只有课本没有电脑,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授课。由于学生无法及时实践操作,无法验证老师在黑板和多媒体上演示的程序,也就不敢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看法,也不能主动探究自己不懂的问题,对教师的口误和错误也不能提出自己的质疑。
2.上机实验的滞后性
软件类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大小知识点繁多,学生只有自己亲自操作了以后才能掌握。如果间隔若干时间后再去上机,势必会导致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点已经忘却了一部分,而软件只要任何地方有问题,程序调试都不能通过,这样学生在上机的时候会因为一些小程序都不能正确调试通过而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进而对软件类课程失去兴趣,导致不能学好后面的软件知识。
3.教学管理的复杂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进行课堂教学的老师和实验教学的老师不是同一人:课堂教学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有什么问题,教师全然不知;而实验教学的教师也只是把安排的几个实验指导学生来做,至于为什么学生做不好实验,缺乏什么知识点,上课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没有讲好,实验老师也不会去思考。这样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因为授课教师和授课内容不一样,而且课堂教学往往超前于实验教学,学生会产生落差感,甚至感到衔接不上。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软件类课程中的实践与体会
从新学期开始学院在软件类课程上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软件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合并,理论教学直接在机房进行,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边在机房接受理论教学边进行上机实验。[2]笔者进行了C语言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主要有如下体会:
1.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和方便性
借助实验室机房安装的“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都认为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和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学生开小差,因为“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可以监控机房的每一台电脑,如果有学生在电脑上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如打游戏等,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第二,方便了理论课的教学,由于在机房教学,每个学生都有电脑,这样理论课老师在讲授一段理论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如果学生调试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教师不用下讲台到学生的座位上去,借助于“极域电子教室”软件老师可以控制该学生的电脑,并把该电脑的问题演示在多媒体上,并解决这个问题。第三,有利于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的教学配合,当理论课教师在机房教学时,实验教师也在下面观看同时也了解了理论教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这样实验教师在安排实验和指导实验时就会有侧重点和方向,如果理论课和实验内容有什么出入,实验教师也可以及时和理论课老师沟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更加促进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第四,方便了理论课教师对学生上机作业的接收和检查。传统对上机作业的检查都是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将自己的作业发送到教师的邮箱,然后教师再在自己的电脑上接收邮件,并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相应的软件并运行学生的作业,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借助于机房的“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学生在机房就可以将作业直接传到教师的电脑上,教师也可以在机房直接运行并给出成绩。
2.学生学习主动化、兴趣化
软件类课程的实践特点,决定了要想把软件类课程学好,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钻研精神,而获得钻研精神的关键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足够的兴趣。“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将理论教学放在机房进行,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讲授知识点并演示软件的编写和运行之后稍停一下,让学生在电脑上及时编写、调试、运行程序。这样学生在上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消除了学生对软件类课程的畏惧感和思想包袱;同时,学生还可以把教师的程序稍加改进,学生会产生自己也能编程序的兴奋感和满足感。
关键词:软件类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38-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已经配备了很高端的电脑和设备,这样高校大学生除了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软件编程技术才能顺利进入企业工作,软件类课程在整个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软件类课程是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不断上机实验,调试才能把课堂知识融会贯通。为此,现在很多高校都调整了软件类课程的学时数,如在压缩课堂教学的同时将上机实验课时增加,用以提高学生对软件的实际动手水平。然而,由于上机实验多滞后于课堂教学,学生在上机时由实验老师指导,不能很好地将课堂上学的知识和实验内容衔接上,导致学生在实验的时候缺乏主动性和兴趣,只是把程序在计算机上验证一下,无法真正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在软件类课程上的一些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上机实验,即学生先在教室接受课堂教学,过若干周后再被安排到机房或者实验室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在高校的各类课程中。但是软件类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很多且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1]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在软件类课程上是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课堂教学的被动性
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室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和软件的编写过程,学生坐在下面只有课本没有电脑,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授课。由于学生无法及时实践操作,无法验证老师在黑板和多媒体上演示的程序,也就不敢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看法,也不能主动探究自己不懂的问题,对教师的口误和错误也不能提出自己的质疑。
2.上机实验的滞后性
软件类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大小知识点繁多,学生只有自己亲自操作了以后才能掌握。如果间隔若干时间后再去上机,势必会导致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点已经忘却了一部分,而软件只要任何地方有问题,程序调试都不能通过,这样学生在上机的时候会因为一些小程序都不能正确调试通过而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进而对软件类课程失去兴趣,导致不能学好后面的软件知识。
3.教学管理的复杂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进行课堂教学的老师和实验教学的老师不是同一人:课堂教学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有什么问题,教师全然不知;而实验教学的教师也只是把安排的几个实验指导学生来做,至于为什么学生做不好实验,缺乏什么知识点,上课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没有讲好,实验老师也不会去思考。这样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因为授课教师和授课内容不一样,而且课堂教学往往超前于实验教学,学生会产生落差感,甚至感到衔接不上。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软件类课程中的实践与体会
从新学期开始学院在软件类课程上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软件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合并,理论教学直接在机房进行,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边在机房接受理论教学边进行上机实验。[2]笔者进行了C语言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主要有如下体会:
1.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和方便性
借助实验室机房安装的“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都认为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和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学生开小差,因为“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可以监控机房的每一台电脑,如果有学生在电脑上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如打游戏等,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第二,方便了理论课的教学,由于在机房教学,每个学生都有电脑,这样理论课老师在讲授一段理论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如果学生调试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教师不用下讲台到学生的座位上去,借助于“极域电子教室”软件老师可以控制该学生的电脑,并把该电脑的问题演示在多媒体上,并解决这个问题。第三,有利于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的教学配合,当理论课教师在机房教学时,实验教师也在下面观看同时也了解了理论教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这样实验教师在安排实验和指导实验时就会有侧重点和方向,如果理论课和实验内容有什么出入,实验教师也可以及时和理论课老师沟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更加促进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第四,方便了理论课教师对学生上机作业的接收和检查。传统对上机作业的检查都是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将自己的作业发送到教师的邮箱,然后教师再在自己的电脑上接收邮件,并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相应的软件并运行学生的作业,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借助于机房的“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学生在机房就可以将作业直接传到教师的电脑上,教师也可以在机房直接运行并给出成绩。
2.学生学习主动化、兴趣化
软件类课程的实践特点,决定了要想把软件类课程学好,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钻研精神,而获得钻研精神的关键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足够的兴趣。“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将理论教学放在机房进行,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讲授知识点并演示软件的编写和运行之后稍停一下,让学生在电脑上及时编写、调试、运行程序。这样学生在上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消除了学生对软件类课程的畏惧感和思想包袱;同时,学生还可以把教师的程序稍加改进,学生会产生自己也能编程序的兴奋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