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水是催情之物。
不同的地方,茶有不同的況味。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份情感生活。
我们看到太多的描述,在西子湖畔喝龙井,在武夷山品大红袍,在太湖小岛饮碧螺春,在洞庭湖尝银针,在福州喝茉莉花茶,在台北泡洞顶乌龙,在丽江小试普洱……
一地一景一茶,早成为独道方物,那些不经意到来的味道,构成了一种唤作记忆的东西,品茗的想象力也因此而生,想象力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碧螺春,会令人想起烟雨江南,想起那些小巷,仿佛耳边就传来了婉转的昆曲,一袭旗袍的曼妙女子,正指引你在苏州园林中闲逛,文徵明正在写书法,唐伯虎画已成,芸娘泡在荷花露中的茶,香气四溢,聂怀宇正端着走到眼前。
端上君山银针,眼前浮现的是宋迪的潇湘八景,走进去,山川顿时明亮起来,侧耳倾身,空谷尚有余音。临水时,蓑翁垂钓,霜清水落处,芦苇苍苍,群鸟腾空。回望处,渔网收,炊烟起,呼声急,扁舟已没。
一片武夷山的茶叶,从它带着清晨的露水被采摘到茶农手中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辗转之路,它被卖到附近的集市,接着翻山越岭,南下到广州,开始长达四个月乃至八个月的越洋过海。等到伦敦消费者喝到这片叶子的时候,最早的都已是炎炎夏日,然而春天的气息还在唇边荡漾。
茶叶的归属,或红、或绿、或青、或白,到了英国人手中,都被亲切地称呼为香草,它来自中国,那是一个梦幻的国度,出产丝绸,孔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
用利器撬开普洱茶,心已经跟着马帮踏上茶马古道,密密匝匝的西双版纳雨林,充斥着野象、嗜血的蚊虫,马帮每走一站,都会面临天堑、气候以及土匪的考验,徒步走过横断山脉、薄衣穿过白玛雪山,溜索飞渡澜沧江,……茶叶始终伴随着人性、物欲和期望,它保存着苦难,并努力超越困难。
越过那些令人畜心惊肉跳的溜绳,越过丛林深处泛着绿光的豹子,越过那些专噬人血的恶蚊,越过面目峥嵘的土匪,我看到了那些脖挂哈达接受欢迎礼仪的幸存者,目光闪烁。你可以把那些运送普洱茶、盐巴等等生活用品的行为理解为马帮赚钱交易,但也要看到,他们同时也把别人更好的生活当作了自己的使命。英国人亚当·斯密已经喝着跨洋过海而去中国茶讨论过这一点了。
想象茶马古道,想象它的内在真实,如同品尝眼前的普克茶,在丽江秋月堂茶馆里,心一阵绞痛。华夏帝国的茶,以及那些人,从药,从梗,从枝叶,再到茶、茶膏,样子从饼、砖、沱再到紧压袋泡,一步步的认识,一天天的便捷与时尚,不变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期待与亘古未灭的精神。
是的,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聚集在一起,轮流喝普克系列茶,从玫瑰到桂花、从陈香到伯爵、从柠檬到薄荷……来考察茶马古道的西澳大利亚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席格伦博士说,通过茶可以了解变化中的中国,口感的国际化、时尚的气息、快捷的品饮……秋月堂主人解方则想起了家乡屏边一度风靡的糯米香茶,90后的美女茶艺师阿芝谋划着把玫瑰、柠檬、薄荷、桂花凑齐,设计出一场实物与茶相得益彰的茶席。
我们是在品茶,我们也在生活。喝不同口味的茶,蕴含着不同的情致,与不同经历的人在一起,分享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与感悟。
人之味觉,往往是客观的,理性的,可以描述,亦容易达成共识。
苦还是甘?咸还是辛?少有分歧,然而味道影响着味觉,味觉有其独特的回忆方式,远可追溯历史层面,近可唤醒童年记忆。内涵情感,个中滋味,难以取得一致认同。
于是我们也有了困惑,许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说法,冰糖香、青菜香、蜂蜜香、米饭香……这样的香味,直接、日常,易懂,更能找到广泛的情感共鸣。但兰花香、樟香、罂粟香、陈香这样的词汇,往往会令人不知所措。一个连兰花都没有见过的人,连樟树都没有摸过的人,他要怎么来认同你所言的香气?要么跟你依葫芦画瓢,要么另谋路径,或彻底放弃。
茶有复杂的时刻,所以我们会刨根问底,追溯情感与记忆的来源。
2009年,我们在一片白雪茫茫的青海日月山下,顶着烈风,进入一户简陋的牧民家,吹着热气,喝着从遥远家乡云南带来的普洱茶,不见得多好,甚至粗糙得看可见茶梗之模样,加上那缺口的瓷茶具,锔过的茶碗,闻得见修补后的手温,让这一切变得温暖起来。
当我送出那个当地人称为“窝窝茶”的景谷沱茶时,他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放入贴身口袋,眼角分明有泪花,“这以前可是只有上等人才能喝的啊。”远在唐代,这里的日月山出现了第一个茶马互市,后来还出现了南茶北上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叶造成的格局影响至今。
还记得在上海幽葟大红袍私房茶馆喝到潘勤所泡的母本级大红袍,其茶底,会让流年复归,依稀有着儿时所记——而岩中蜜香,深藏在巉石缝隙中,非智勇者不能夺。
岩中茶树,非有缘人不能相遇,你遇不到时,它自成一个宇宙,任花开花落;你遇到时,便打开了敞亮的世界,却晶莹可饮。
2012年元旦,我们从景谷喝茶到景迈,来去上千公里。在高原阳光的沐浴中,在盐水温泉的热汤中,在柏联精品酒店的泳池旁,在普洱茶厂的休息台,随身携带的普克普洱茶总会在歇脚处送到手边。茶来自云南著名茶山,水就地取材,而品茗者却是来自三山五岳的不同茶客。
一个冬日午后,与乡贤李东,会聚在茶马司胡浩明处,一泡“酸枣树”,就是一个下午。阳光吹散昨夜的上山滞留的潮气与晦气,印在衣衫上的靛蓝,和着暖风,多年来在茶山游荡的岁月,渐渐有了味道。从景迈到景谷,阳光灿烂,气候宜人,满眼皆是风景,可以探究茶从饼到沱的转变,也可以寻找产地与差别。茶乃生活之词根。
其实,站在任何一棵古茶树前,观其数千年面孔,根枝交错缠绕,人心岂可不古?
在景谷,在普洱,在景迈,或者在任何一个古茶园,就像不胜枚举的历史遗迹一样,我们只能从传说的蛛丝马迹中,从长满青苔的青石板上,透过岁月的沧桑,去感受它昔日的嘈杂与辉煌……只要你抵达这些茶叶的原产地,你都会为人类为了生活所做的不懈努力而动容。
是夜,满天星斗,遍地蛙声与虫鸣,耳濡目染之余,一席老茶,高朋满座,叫人如何不感慨?王逸少《兰亭集序》曾云,即便时代在变,人在变,但所有的后来人,都会如先人一般感伤。才如太白者,不也发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悲痛之音吗?
时空往往会凝固在某种情感之中,非借助茶酒不能解。言之有物,情感四溢,便是通途。
在山川之间找茶,在茶室里找人,在人之间寻找认同,在认同中相互慰藉。
茶唤起心中之丘壑,向下,贴近尘埃大地,在中,释放情感理想,向上,散发智性灵光。
周重林,云南师宗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锥子周文化机构总编辑。著有《天下普洱》《茶叶战争》《茶叶边疆》《民国茶范》《绿书》等,主编和撰写的书籍有40余种。
编辑/林青雨
不同的地方,茶有不同的況味。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份情感生活。
我们看到太多的描述,在西子湖畔喝龙井,在武夷山品大红袍,在太湖小岛饮碧螺春,在洞庭湖尝银针,在福州喝茉莉花茶,在台北泡洞顶乌龙,在丽江小试普洱……
一地一景一茶,早成为独道方物,那些不经意到来的味道,构成了一种唤作记忆的东西,品茗的想象力也因此而生,想象力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碧螺春,会令人想起烟雨江南,想起那些小巷,仿佛耳边就传来了婉转的昆曲,一袭旗袍的曼妙女子,正指引你在苏州园林中闲逛,文徵明正在写书法,唐伯虎画已成,芸娘泡在荷花露中的茶,香气四溢,聂怀宇正端着走到眼前。
端上君山银针,眼前浮现的是宋迪的潇湘八景,走进去,山川顿时明亮起来,侧耳倾身,空谷尚有余音。临水时,蓑翁垂钓,霜清水落处,芦苇苍苍,群鸟腾空。回望处,渔网收,炊烟起,呼声急,扁舟已没。
一片武夷山的茶叶,从它带着清晨的露水被采摘到茶农手中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辗转之路,它被卖到附近的集市,接着翻山越岭,南下到广州,开始长达四个月乃至八个月的越洋过海。等到伦敦消费者喝到这片叶子的时候,最早的都已是炎炎夏日,然而春天的气息还在唇边荡漾。
茶叶的归属,或红、或绿、或青、或白,到了英国人手中,都被亲切地称呼为香草,它来自中国,那是一个梦幻的国度,出产丝绸,孔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
用利器撬开普洱茶,心已经跟着马帮踏上茶马古道,密密匝匝的西双版纳雨林,充斥着野象、嗜血的蚊虫,马帮每走一站,都会面临天堑、气候以及土匪的考验,徒步走过横断山脉、薄衣穿过白玛雪山,溜索飞渡澜沧江,……茶叶始终伴随着人性、物欲和期望,它保存着苦难,并努力超越困难。
越过那些令人畜心惊肉跳的溜绳,越过丛林深处泛着绿光的豹子,越过那些专噬人血的恶蚊,越过面目峥嵘的土匪,我看到了那些脖挂哈达接受欢迎礼仪的幸存者,目光闪烁。你可以把那些运送普洱茶、盐巴等等生活用品的行为理解为马帮赚钱交易,但也要看到,他们同时也把别人更好的生活当作了自己的使命。英国人亚当·斯密已经喝着跨洋过海而去中国茶讨论过这一点了。
想象茶马古道,想象它的内在真实,如同品尝眼前的普克茶,在丽江秋月堂茶馆里,心一阵绞痛。华夏帝国的茶,以及那些人,从药,从梗,从枝叶,再到茶、茶膏,样子从饼、砖、沱再到紧压袋泡,一步步的认识,一天天的便捷与时尚,不变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期待与亘古未灭的精神。
是的,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聚集在一起,轮流喝普克系列茶,从玫瑰到桂花、从陈香到伯爵、从柠檬到薄荷……来考察茶马古道的西澳大利亚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席格伦博士说,通过茶可以了解变化中的中国,口感的国际化、时尚的气息、快捷的品饮……秋月堂主人解方则想起了家乡屏边一度风靡的糯米香茶,90后的美女茶艺师阿芝谋划着把玫瑰、柠檬、薄荷、桂花凑齐,设计出一场实物与茶相得益彰的茶席。
我们是在品茶,我们也在生活。喝不同口味的茶,蕴含着不同的情致,与不同经历的人在一起,分享各自不同的人生经验与感悟。
人之味觉,往往是客观的,理性的,可以描述,亦容易达成共识。
苦还是甘?咸还是辛?少有分歧,然而味道影响着味觉,味觉有其独特的回忆方式,远可追溯历史层面,近可唤醒童年记忆。内涵情感,个中滋味,难以取得一致认同。
于是我们也有了困惑,许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说法,冰糖香、青菜香、蜂蜜香、米饭香……这样的香味,直接、日常,易懂,更能找到广泛的情感共鸣。但兰花香、樟香、罂粟香、陈香这样的词汇,往往会令人不知所措。一个连兰花都没有见过的人,连樟树都没有摸过的人,他要怎么来认同你所言的香气?要么跟你依葫芦画瓢,要么另谋路径,或彻底放弃。
茶有复杂的时刻,所以我们会刨根问底,追溯情感与记忆的来源。
2009年,我们在一片白雪茫茫的青海日月山下,顶着烈风,进入一户简陋的牧民家,吹着热气,喝着从遥远家乡云南带来的普洱茶,不见得多好,甚至粗糙得看可见茶梗之模样,加上那缺口的瓷茶具,锔过的茶碗,闻得见修补后的手温,让这一切变得温暖起来。
当我送出那个当地人称为“窝窝茶”的景谷沱茶时,他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放入贴身口袋,眼角分明有泪花,“这以前可是只有上等人才能喝的啊。”远在唐代,这里的日月山出现了第一个茶马互市,后来还出现了南茶北上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叶造成的格局影响至今。
还记得在上海幽葟大红袍私房茶馆喝到潘勤所泡的母本级大红袍,其茶底,会让流年复归,依稀有着儿时所记——而岩中蜜香,深藏在巉石缝隙中,非智勇者不能夺。
岩中茶树,非有缘人不能相遇,你遇不到时,它自成一个宇宙,任花开花落;你遇到时,便打开了敞亮的世界,却晶莹可饮。
2012年元旦,我们从景谷喝茶到景迈,来去上千公里。在高原阳光的沐浴中,在盐水温泉的热汤中,在柏联精品酒店的泳池旁,在普洱茶厂的休息台,随身携带的普克普洱茶总会在歇脚处送到手边。茶来自云南著名茶山,水就地取材,而品茗者却是来自三山五岳的不同茶客。
一个冬日午后,与乡贤李东,会聚在茶马司胡浩明处,一泡“酸枣树”,就是一个下午。阳光吹散昨夜的上山滞留的潮气与晦气,印在衣衫上的靛蓝,和着暖风,多年来在茶山游荡的岁月,渐渐有了味道。从景迈到景谷,阳光灿烂,气候宜人,满眼皆是风景,可以探究茶从饼到沱的转变,也可以寻找产地与差别。茶乃生活之词根。
其实,站在任何一棵古茶树前,观其数千年面孔,根枝交错缠绕,人心岂可不古?
在景谷,在普洱,在景迈,或者在任何一个古茶园,就像不胜枚举的历史遗迹一样,我们只能从传说的蛛丝马迹中,从长满青苔的青石板上,透过岁月的沧桑,去感受它昔日的嘈杂与辉煌……只要你抵达这些茶叶的原产地,你都会为人类为了生活所做的不懈努力而动容。
是夜,满天星斗,遍地蛙声与虫鸣,耳濡目染之余,一席老茶,高朋满座,叫人如何不感慨?王逸少《兰亭集序》曾云,即便时代在变,人在变,但所有的后来人,都会如先人一般感伤。才如太白者,不也发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悲痛之音吗?
时空往往会凝固在某种情感之中,非借助茶酒不能解。言之有物,情感四溢,便是通途。
在山川之间找茶,在茶室里找人,在人之间寻找认同,在认同中相互慰藉。
茶唤起心中之丘壑,向下,贴近尘埃大地,在中,释放情感理想,向上,散发智性灵光。
周重林,云南师宗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锥子周文化机构总编辑。著有《天下普洱》《茶叶战争》《茶叶边疆》《民国茶范》《绿书》等,主编和撰写的书籍有40余种。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