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那么陌生的。当然,一提到历史唯物主义我们便会不假思索地想到马克思,想到这一概念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范畴,同时,我们也会想起哈贝马斯,哈贝马斯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提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那么什么是哈贝马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哈贝马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立足点何在?如何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价值定位?本文基于这三个问题,浅谈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关键词: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一、什么是哈贝马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启迪学的角度用系统的意向去叙述历史,把启迪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联系,哈贝马斯认为应当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一种社会进化理论。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那么,什么是重建?关于“重建”,哈贝马斯在《交往与社会进化》一书中提到:“复原(restoration)这个词意味回到那已被讹用的初始含义,但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兴趣并非教条式的,也不是历史—哲学式的;复兴(renaissance)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已被埋葬的某种传统的再生,而马克思主义并不需要这种再生;在现在这个场合,重建(re-construction)意味着把一个理论分解开,然后在某种新的形式中,再将其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充分地实现它为自己确立的目标。”[1]
也就是说,复兴是在原有理论已被埋葬而再次的“重生”,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需要这种“重生”,他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不是一种复兴,在一定程度上,他是认可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在哈贝马斯看来,重建是一种拆开,即把他认为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理论拆开,并赋予其新的形式,实现其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目标。
哈贝马斯是怎样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拆开的呢?他以怎样的机制赋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新形式呢?哈贝马斯首先是对马克思的“社会劳动”这一概念进行拆开的,他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出,“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适用于区分灵长目的生活方式和原始人的生活方式”。[2]他认为社会劳动是一种工具理性活动,社会劳动这一“工具的活动按照技术规则来进行,而技术规则又以经验知识为基础”。[3]他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劳动主要涉及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语言的为范式的交往行为,以弥补其社会劳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中的“不足”。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社会进化的方式,光靠人类的生产力是不足以使得其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们需要新的机制即学习机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哈贝马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立足点何在?
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主要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展开的,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概念进行展开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说,他认为生产关系是指:“这样一些制度和社会机制,它们决定着(在某种给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劳动力量与可利用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生产资料结合规则的调整、社会式雇用的劳动力量的控制方式,都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财富的分配。生产关系表达社会力量的分配组合,借助于社会认可的、需要满足之机会的分配模式,生产关系预先判断出一个社会的利益结构。”[4]哈贝马斯重新界定了生产关系的内涵,他将生产关系界定为制度和社会机制——对社会发展起基础决定作用的制度和机制。他认为生产关系并不仅仅局限在生产领域,生产关系还包括在其他社会领域一切起到基础决定作用的制度和机制。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他也对“生产力”进行了重新界定,把“知识”纳入到生产力的范畴之中,他实质上是反对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他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把生产力的发展理解成为产生问题的机制,它尽管可以引起,但却不能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家知道,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使体制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超过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社会的控制能力,并且动摇了原始公社制。”[5]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不能够引起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还需要一些知识,即需要劳动技能、劳动者的素质以及以交往为媒介的学习机制。哈贝马斯把这种社会结构的交往行为称为“道德—实践知识”领域的学习行为。“富有进化成就的学习过程,不仅出现在认识—工具领域内,而且也出现在相互作用的领域中;在道德—实践知识的领域中,社会制度系统(Institution system)的基础设施直接受到了这些学习过程的触动。”[6]他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认为,生产力并不能解释社会的进化,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劳动者这一客观的主体,还应赋予劳动者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技能,才能更好地提高劳动者的综合水平,提高生产力。由此可知,生产力的发展在哈贝马斯看来,就是归于社会机制的“学习机制”。
哈贝马斯认为学习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认识-----工具领域内的学习,另一种是相互作用领域-----道德实践知识的学习,前者的实质是生产力的提高,是劳动知识的积累和组织能力的提高,后者实质上是人们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道德—实践知识增长推动了社会的进化。他认为相互作用领域-----道德实践知识對社会进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定位
哈贝马斯从反思的批判角度出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是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形态。他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是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开始的,哈贝马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前提,而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真正实现还需要借助别的机制。在一般意义上,哈贝马斯并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的概念,他也认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但他对生产关系内涵的重新界定,他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已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了,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才得以显现出来。 哈贝马斯对“社会劳动”这一概念进行拆开,赋予其“学习机制”式的交往行为,从一种社会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明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已经超越了“重建”而转变成一种替代。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提出用“劳动”和“相互作用”两个范畴代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书中,哈贝马斯指出,“马克思借以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设想的范畴框架,需要有个新的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似乎应该由劳动和相互作用之间更加抽象的联系来代替。”[7]他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替代了以“社会劳动”为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以“学习机制”替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变革。这种“替代式”的“重建”实质上已经违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在这种意义上的“重建”不是重建,而是一种颠覆,违背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之真理的发展。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们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说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一种劳动交往活动,也就是说交往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像哈贝马斯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语言交往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言:“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也就说,推动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局限于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的思想意识层面,还应该立足于以实践为范式的行为性上,实践性地改变事物和世界的现状,这种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真精神的历史唯物主義。
总的来说,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其本质上而言,是用交往行为代替社会劳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交往相适应的“学习机制”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种替代在本质上不是“重建”式的发展,而是一种“颠覆”。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89.
[2][3][5][6]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 144,7,157,134页。
[4]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年,第 224 页。
[7]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年,第 92 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57 页。
注释:
①肖霞,女,云南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左月双,女,云南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③罗茜,女,云南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一、什么是哈贝马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启迪学的角度用系统的意向去叙述历史,把启迪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联系,哈贝马斯认为应当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一种社会进化理论。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那么,什么是重建?关于“重建”,哈贝马斯在《交往与社会进化》一书中提到:“复原(restoration)这个词意味回到那已被讹用的初始含义,但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兴趣并非教条式的,也不是历史—哲学式的;复兴(renaissance)意味着一段时间内已被埋葬的某种传统的再生,而马克思主义并不需要这种再生;在现在这个场合,重建(re-construction)意味着把一个理论分解开,然后在某种新的形式中,再将其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充分地实现它为自己确立的目标。”[1]
也就是说,复兴是在原有理论已被埋葬而再次的“重生”,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需要这种“重生”,他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不是一种复兴,在一定程度上,他是认可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在哈贝马斯看来,重建是一种拆开,即把他认为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理论拆开,并赋予其新的形式,实现其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目标。
哈贝马斯是怎样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拆开的呢?他以怎样的机制赋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新形式呢?哈贝马斯首先是对马克思的“社会劳动”这一概念进行拆开的,他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出,“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适用于区分灵长目的生活方式和原始人的生活方式”。[2]他认为社会劳动是一种工具理性活动,社会劳动这一“工具的活动按照技术规则来进行,而技术规则又以经验知识为基础”。[3]他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劳动主要涉及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语言的为范式的交往行为,以弥补其社会劳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中的“不足”。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社会进化的方式,光靠人类的生产力是不足以使得其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们需要新的机制即学习机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哈贝马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立足点何在?
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主要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展开的,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概念进行展开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说,他认为生产关系是指:“这样一些制度和社会机制,它们决定着(在某种给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劳动力量与可利用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生产资料结合规则的调整、社会式雇用的劳动力量的控制方式,都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财富的分配。生产关系表达社会力量的分配组合,借助于社会认可的、需要满足之机会的分配模式,生产关系预先判断出一个社会的利益结构。”[4]哈贝马斯重新界定了生产关系的内涵,他将生产关系界定为制度和社会机制——对社会发展起基础决定作用的制度和机制。他认为生产关系并不仅仅局限在生产领域,生产关系还包括在其他社会领域一切起到基础决定作用的制度和机制。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他也对“生产力”进行了重新界定,把“知识”纳入到生产力的范畴之中,他实质上是反对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他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把生产力的发展理解成为产生问题的机制,它尽管可以引起,但却不能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家知道,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使体制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超过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社会的控制能力,并且动摇了原始公社制。”[5]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不能够引起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还需要一些知识,即需要劳动技能、劳动者的素质以及以交往为媒介的学习机制。哈贝马斯把这种社会结构的交往行为称为“道德—实践知识”领域的学习行为。“富有进化成就的学习过程,不仅出现在认识—工具领域内,而且也出现在相互作用的领域中;在道德—实践知识的领域中,社会制度系统(Institution system)的基础设施直接受到了这些学习过程的触动。”[6]他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认为,生产力并不能解释社会的进化,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劳动者这一客观的主体,还应赋予劳动者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技能,才能更好地提高劳动者的综合水平,提高生产力。由此可知,生产力的发展在哈贝马斯看来,就是归于社会机制的“学习机制”。
哈贝马斯认为学习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认识-----工具领域内的学习,另一种是相互作用领域-----道德实践知识的学习,前者的实质是生产力的提高,是劳动知识的积累和组织能力的提高,后者实质上是人们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道德—实践知识增长推动了社会的进化。他认为相互作用领域-----道德实践知识對社会进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定位
哈贝马斯从反思的批判角度出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是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形态。他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是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开始的,哈贝马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前提,而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真正实现还需要借助别的机制。在一般意义上,哈贝马斯并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的概念,他也认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但他对生产关系内涵的重新界定,他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已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了,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才得以显现出来。 哈贝马斯对“社会劳动”这一概念进行拆开,赋予其“学习机制”式的交往行为,从一种社会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明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已经超越了“重建”而转变成一种替代。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提出用“劳动”和“相互作用”两个范畴代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书中,哈贝马斯指出,“马克思借以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设想的范畴框架,需要有个新的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似乎应该由劳动和相互作用之间更加抽象的联系来代替。”[7]他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替代了以“社会劳动”为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以“学习机制”替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变革。这种“替代式”的“重建”实质上已经违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在这种意义上的“重建”不是重建,而是一种颠覆,违背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之真理的发展。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们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说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一种劳动交往活动,也就是说交往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像哈贝马斯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语言交往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言:“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也就说,推动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局限于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的思想意识层面,还应该立足于以实践为范式的行为性上,实践性地改变事物和世界的现状,这种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真精神的历史唯物主義。
总的来说,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其本质上而言,是用交往行为代替社会劳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交往相适应的“学习机制”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种替代在本质上不是“重建”式的发展,而是一种“颠覆”。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89.
[2][3][5][6]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 144,7,157,134页。
[4]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年,第 224 页。
[7]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年,第 92 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57 页。
注释:
①肖霞,女,云南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左月双,女,云南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③罗茜,女,云南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