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哲学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数学观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逐渐为动态的、易谬的(或者说,经验与拟经验的)数学观所取代。随着新的数学观的形成就意味着数学教育教学观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就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学不应看成一系列静态的现成结论的传授,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更应培养学生"好问、敢想、敢悟,善于批判,善于交流"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的生成,注重举一反三,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建构者。
一、建构主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966年提出的。他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认为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建构者,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所天然具有的。
1.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便用,而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3.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者。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所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即使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但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学习者也会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二、建构主义教育教学观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这主要是由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所决定的。有人指出,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建构的活动,数学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得到建构的。数学学习归结为意义赋予的过程,也即如何把新的概念与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之成为对主体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把握的。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其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水平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阶段。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即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
1.注重课前准备,创设参与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基石"的作用,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应铺垫合适的基石使学生作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创造学生课堂参与情境的基础。课前,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授课计划前,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对选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复习的导入设计中,要放入复习提问的是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一些无关内容即便是重点,也不应放在复习之列。在课前复习布置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置问题,留下悬念,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也是强调课前准备与下节课内容的关联度,在以往经验与新知识中建立起有效联系,以便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2.开展情景式课堂教学,倡导体验式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它强调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实践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尽量组织和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机会。例如在算术课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买主与卖主、测量员、统计员等),根据不同的场景,计算不同的数量与价格,通过小组之间的集体讨论与竞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感受、去完成建构。
3.课后及时复习与反馈,在反思中提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反思可以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达到更高层次。因而,学生课后的活动,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时间作业,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例如,在算术学习阶段,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计算家庭每月生活开支,设计合理的节约开支的办法,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教育。另外,在课后答疑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答疑,在集体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交流合作。建构学习是诊断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即学生必须开展自我预习、自我参与、自我检测等活动,以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自主学习"是其核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课前预习与准备、课堂参与和讨论、课后总结与反馈,这一体系能否取得最大的效果,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投入程度。同时,在此过程中,应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提倡互动互助的学习、交流与协作的学习,提倡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在互动中交流。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打造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共同体中,通过相互合作,学习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都将有所提升。
一、建构主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966年提出的。他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认为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建构者,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所天然具有的。
1.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便用,而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3.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者。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所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即使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但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学习者也会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二、建构主义教育教学观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这主要是由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所决定的。有人指出,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建构的活动,数学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得到建构的。数学学习归结为意义赋予的过程,也即如何把新的概念与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之成为对主体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把握的。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其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水平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阶段。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即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
1.注重课前准备,创设参与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基石"的作用,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应铺垫合适的基石使学生作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创造学生课堂参与情境的基础。课前,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授课计划前,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对选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复习的导入设计中,要放入复习提问的是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一些无关内容即便是重点,也不应放在复习之列。在课前复习布置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设置问题,留下悬念,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也是强调课前准备与下节课内容的关联度,在以往经验与新知识中建立起有效联系,以便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2.开展情景式课堂教学,倡导体验式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它强调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实践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尽量组织和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机会。例如在算术课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买主与卖主、测量员、统计员等),根据不同的场景,计算不同的数量与价格,通过小组之间的集体讨论与竞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感受、去完成建构。
3.课后及时复习与反馈,在反思中提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反思可以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达到更高层次。因而,学生课后的活动,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时间作业,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例如,在算术学习阶段,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计算家庭每月生活开支,设计合理的节约开支的办法,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教育。另外,在课后答疑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答疑,在集体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交流合作。建构学习是诊断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即学生必须开展自我预习、自我参与、自我检测等活动,以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自主学习"是其核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课前预习与准备、课堂参与和讨论、课后总结与反馈,这一体系能否取得最大的效果,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投入程度。同时,在此过程中,应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提倡互动互助的学习、交流与协作的学习,提倡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在互动中交流。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打造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共同体中,通过相互合作,学习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都将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