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前山西省的领导请我们几位经济学家去太原,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提建议。我当时提了一个建议:少挖煤为国家多作贡献。因为当时煤炭过剩,煤价大跌,煤炭行业全行业亏损。这个建议和山西省一贯的思维佷不相同。山西是煤炭大省,对国家的贡献就是多挖煤。煤多总比少好。所以从来没有想过居然还有少挖煤才能多贡献的可能性。煤多煤少是一个具体问题,但是问题的背后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大区别。计划经济认为产量越多越好,市场经济认为产量应该和需求相匹配,少了固然不好,多了也一样不好。供需平衡才好。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种商品严重地供需脱节。有些商品堆积如山,还在不断地增产,另外一些商品严重短缺,怎么努力也供应不上。比如当时胶鞋的供应过剩,粮食却严重不足。因为胶鞋变不成粮食,这个困难问题使一切计划工作者束手无策。他们没有办法使胶鞋变成粮食。或者说,没有办法使一切商品达到供需均衡。国家计委的大批专家也没有办法使一切商品都能供需均衡。
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计划逐渐退出舞台,市场代替了计划。结果是商品基本上达到了供需均衡。最最重要的粮食短缺问题彻底地解决了。解放后几十年一直困扰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忽然消失了。现在大家口袋里的钱不但可以买粮食,超级市场里几千种商品都可以随便买。对于一般百姓而言,拿钱买不着东西的时代已经远去,现在随便买什么都可以,这已经习以为常不稀奇了。但是经济学家和喜欢思考的人,却会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追究一番。而且想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中国过去一样,还在受买不着东西的困扰。我们自己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说不定将来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更何况现在的确还有走回头路的思想。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一个社会需要从面包到飞机,电影到看病,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商品和服务。如何满足人民的需要,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计划经济想通过计划的方法达到此目的。可是生产所要求的条件错综复杂,照顾到每一个细节完全不可能。随便拿一件很普通的商品来看,比如牙膏,它需要好几种化学原料,以一定的比例在特定的时间里送达牙膏工厂。运输的途径不要绕远,运输的方式(飞机,公路,铁路,水路)的选择不能出错。原料运到了工厂,要有搅拌机,有牙膏灌装的外壳。开动机器要用电。包装外皮上还要有印刷。以上提到的每一种原料又有其生产的各种条件。全靠计划肯定照顾不到如此复杂的条件。所以计划经济看似合理,从来没有成功过。
市场经济用完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它利用价格机制协调供给和需求。供不应求会导致商品涨价,涨价后生产会增加,消费会减少,供需就会恢复平衡。供过于求则相反。所以市场机制能够使一切商品和服务保持供需均衡。不会有供应不足或生产过剩的现象。这里需要一个条件,就是生产和消费要按照价格信号做出反应,其实就是各方面都追求利益,不会生产赔钱的商品。上面提到的山西省煤炭生产过剩的问题就是不追求利润,只顾产量,认为产量越多越好造成的。虽然生产是赔钱的,但是总觉得多比少好,多挖煤总是不会错的。
也不光是煤炭,一切商品都按照价格信号来决定其产量,市场上就不会发生供需不均衡的现象。这时候市场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胶鞋就能变成粮食,我们手中的钱可以购买一切东西。在此,我们看到价格极其重要的功能,它能够调剂余缺。我们千万不可任意改动它。国家管理物价就是保证价格能够随供需变化而变,也就是不要管它。只有价格不能灵敏地反映供需的商品,要由管理部门来制定价格。最近在这方面犯错误的一个例子就是委内瑞拉。政府认为超级市场的定价太高,损害了消费者,国家减低了超市商品的价格,受到大众的欢迎。大家都去超市抢购,把超市的商品抢购一空。超市的老板因为没有经营的自由关门不干了。于是政府派军队接管超市,整个经济陷入巨大混乱,商品严重短缺。这样的错误许多国家都有过同样的经验,包括我们中国。
这就是政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的确,商品定价过高会伤害消费者。解决的办法是鼓励竞争,让别的供应方彼此监督各自的价格。所以竞争是市场经济所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讲,垄断是不可行的。它会伤害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利益是方法不是干涉价格,而是消除垄断,鼓励竞争。
由于价格可以自如地调剂产量,经济就有了非凡的可塑性。只要有需求,生产总能满足它。如果没有这种可塑性,我们手中的钞票就不可能随便买任何一种东西,而只能买供过于求的东西,不能买供不应求的东西。这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我们拿钱可以买粮食,是因为有价格在起调节作用,和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关系。我们的钱不但能买粮食,还可以买几千种商品,从来不会缺货,绝不是有几千条红线在保证他们的产量。老实说,光有土地也产不出粮食,还需要劳动,化肥,电力,煤炭,运输等上千种直接间接的辅助品。比牙膏的生产可能更复杂。那18亿亩红线来保粮食产量是非常缺乏逻辑的想法。可是大多数人都相信这条红线是必要的。这就是专家和普通群众的区别。这也是一个社会为什么需要有与众不同的专家想法的原因。
经济有可塑性,就是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增产或者减产。其原因是经济普遍存在着替代性。所谓节约能源就是因为能源价高,于是用别的没有涨价的资源替代能源。如更好的绝缘材料,更精密的仪表都可以替代能源。在粮食生产中如果土地价高就可以用更好的良种,更适时的灌溉等来替代土地。用没有涨价的其他资源替代涨了价的投入品,其效果是节省了钱。如果价格不动,空喊节能、节地,是没有用的,替代过程不会发生。
由于替代关系的普遍存在,经济活动中没有固定的比例。炼一吨钢要用多少电,满足全国人们所需的粮食是多少,生产这些粮食要用多少土地,都是变数。经济学中没有固定比例。这是经济学和物理、化学等学问根本不同的地方。虎克定律说:应变和应力成正比;化学中说:两个氢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成为水分子。这些比例不但在地球上是对的,到宇宙任何地方都不会变。可经济学就没有比例。所以常说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是有计划,按比例”就全错了。经济学里只有匹配,没有比例。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种商品严重地供需脱节。有些商品堆积如山,还在不断地增产,另外一些商品严重短缺,怎么努力也供应不上。比如当时胶鞋的供应过剩,粮食却严重不足。因为胶鞋变不成粮食,这个困难问题使一切计划工作者束手无策。他们没有办法使胶鞋变成粮食。或者说,没有办法使一切商品达到供需均衡。国家计委的大批专家也没有办法使一切商品都能供需均衡。
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计划逐渐退出舞台,市场代替了计划。结果是商品基本上达到了供需均衡。最最重要的粮食短缺问题彻底地解决了。解放后几十年一直困扰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忽然消失了。现在大家口袋里的钱不但可以买粮食,超级市场里几千种商品都可以随便买。对于一般百姓而言,拿钱买不着东西的时代已经远去,现在随便买什么都可以,这已经习以为常不稀奇了。但是经济学家和喜欢思考的人,却会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追究一番。而且想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中国过去一样,还在受买不着东西的困扰。我们自己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说不定将来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更何况现在的确还有走回头路的思想。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一个社会需要从面包到飞机,电影到看病,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商品和服务。如何满足人民的需要,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计划经济想通过计划的方法达到此目的。可是生产所要求的条件错综复杂,照顾到每一个细节完全不可能。随便拿一件很普通的商品来看,比如牙膏,它需要好几种化学原料,以一定的比例在特定的时间里送达牙膏工厂。运输的途径不要绕远,运输的方式(飞机,公路,铁路,水路)的选择不能出错。原料运到了工厂,要有搅拌机,有牙膏灌装的外壳。开动机器要用电。包装外皮上还要有印刷。以上提到的每一种原料又有其生产的各种条件。全靠计划肯定照顾不到如此复杂的条件。所以计划经济看似合理,从来没有成功过。
市场经济用完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它利用价格机制协调供给和需求。供不应求会导致商品涨价,涨价后生产会增加,消费会减少,供需就会恢复平衡。供过于求则相反。所以市场机制能够使一切商品和服务保持供需均衡。不会有供应不足或生产过剩的现象。这里需要一个条件,就是生产和消费要按照价格信号做出反应,其实就是各方面都追求利益,不会生产赔钱的商品。上面提到的山西省煤炭生产过剩的问题就是不追求利润,只顾产量,认为产量越多越好造成的。虽然生产是赔钱的,但是总觉得多比少好,多挖煤总是不会错的。
也不光是煤炭,一切商品都按照价格信号来决定其产量,市场上就不会发生供需不均衡的现象。这时候市场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胶鞋就能变成粮食,我们手中的钱可以购买一切东西。在此,我们看到价格极其重要的功能,它能够调剂余缺。我们千万不可任意改动它。国家管理物价就是保证价格能够随供需变化而变,也就是不要管它。只有价格不能灵敏地反映供需的商品,要由管理部门来制定价格。最近在这方面犯错误的一个例子就是委内瑞拉。政府认为超级市场的定价太高,损害了消费者,国家减低了超市商品的价格,受到大众的欢迎。大家都去超市抢购,把超市的商品抢购一空。超市的老板因为没有经营的自由关门不干了。于是政府派军队接管超市,整个经济陷入巨大混乱,商品严重短缺。这样的错误许多国家都有过同样的经验,包括我们中国。
这就是政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的确,商品定价过高会伤害消费者。解决的办法是鼓励竞争,让别的供应方彼此监督各自的价格。所以竞争是市场经济所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讲,垄断是不可行的。它会伤害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利益是方法不是干涉价格,而是消除垄断,鼓励竞争。
由于价格可以自如地调剂产量,经济就有了非凡的可塑性。只要有需求,生产总能满足它。如果没有这种可塑性,我们手中的钞票就不可能随便买任何一种东西,而只能买供过于求的东西,不能买供不应求的东西。这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我们拿钱可以买粮食,是因为有价格在起调节作用,和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关系。我们的钱不但能买粮食,还可以买几千种商品,从来不会缺货,绝不是有几千条红线在保证他们的产量。老实说,光有土地也产不出粮食,还需要劳动,化肥,电力,煤炭,运输等上千种直接间接的辅助品。比牙膏的生产可能更复杂。那18亿亩红线来保粮食产量是非常缺乏逻辑的想法。可是大多数人都相信这条红线是必要的。这就是专家和普通群众的区别。这也是一个社会为什么需要有与众不同的专家想法的原因。
经济有可塑性,就是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增产或者减产。其原因是经济普遍存在着替代性。所谓节约能源就是因为能源价高,于是用别的没有涨价的资源替代能源。如更好的绝缘材料,更精密的仪表都可以替代能源。在粮食生产中如果土地价高就可以用更好的良种,更适时的灌溉等来替代土地。用没有涨价的其他资源替代涨了价的投入品,其效果是节省了钱。如果价格不动,空喊节能、节地,是没有用的,替代过程不会发生。
由于替代关系的普遍存在,经济活动中没有固定的比例。炼一吨钢要用多少电,满足全国人们所需的粮食是多少,生产这些粮食要用多少土地,都是变数。经济学中没有固定比例。这是经济学和物理、化学等学问根本不同的地方。虎克定律说:应变和应力成正比;化学中说:两个氢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成为水分子。这些比例不但在地球上是对的,到宇宙任何地方都不会变。可经济学就没有比例。所以常说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是有计划,按比例”就全错了。经济学里只有匹配,没有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