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氓》其作为一篇从女性视角出发自述由甜蜜恋爱到私定终身到悲剧婚姻的情感变化过程的叙事长诗,用词精准、语言优美。本文拟对文章关键词进行品析,旨在对文章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氓;关键词;品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关键字词品析对于理解整篇文章具有重要的影响。燕卜荪强调“挑选出以这个和总要的词语给予分析,力图从词的意义出发阐释该作品”,这一方法的正是“词义分析法”。通过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本首诗歌有“氓”“桑”“淇水”等关键词,以下逐一进行分析。
一、对“氓”字的解读
本诗以《氓》为名,“氓”的注解为“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既然氓有民的意思,又为何不以“民”为名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字典,了解到“氓”有以下几种意思:
1.民,特指外来的人。
2.百姓。
3.通“泯”。灭,尽。
首先,从字面上看,“氓”由“亡”“民”组成,“亡”意为“丧失”、“没有”,“民”指土著氏族、本地居民。“亡”与“民”结合起来即“丧失土地的居民”,由此得知“氓”应该不是一个富有的人。其次,从字典上的解释看,“氓”特指外来的人,结合诗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便可知晓,我与“氓”来自不同地方,距离遥远;最后,段玉裁《说文解字》于“氓”字下引此,并云:“按此则‘氓’与‘民’小别,盖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可见氓特指由别国迁来的或者流窜来的人,正由于这样,“我”对氓了解不深,家人也不同意“我们”交往,综上所述,以“氓”为名自然显示出地理、心理上距离远,为下文“我”的悲剧婚姻埋下伏笔,故诗名用“氓”而不用民。
二、对“桑”字的解读
本诗当中三次写到“桑”字,分别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三处地方,两次写桑叶,一次写桑葚。而这三次写桑绝非偶然,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第一,“桑”的意向独具内涵。纵观《诗经》当中和桑相关的篇目,我们不难发现桑这一意象几乎都与女性、恋爱或者是婚姻相关。《氓》中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容“我”年轻貌美的容颜,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容“我”日渐衰老的容颜,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劝诫姑娘们不要过分沉溺于爱情当中,要有理智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一呼声更为深刻。
第二,“桑”的变化与“我”的命运息息相关。首先是时间上的流逝,由植物的由盛而衰隐晦点明时间上的变化,岁月悄悄走过,“我”的爱情和桑树一样一步步消弭;其次是外表上的变化,“我”的容颜如同桑树由枝繁叶茂到枯黄而陨,已年轻不再;最后还有心态上的变化,满树绿叶的桑树给人欣欣向荣生命之感,而日渐凋零的桑树让人倍感萧条,这也就是“我”心态的变化。从为爱不顾一切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的冲动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悲伤、无奈和悔恨,桑树见证了一切。
三、对“淇水”的解读
“水”在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诗经》中的爱情很多与“水”有关,这与人类古老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水”的性格、人的情怀有关。《诗经》中的爱情,是“水”的爱情,是河边的爱情。而本诗中三次提到“淇水”,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次,蜜意浓情时候“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对淇水巧妙略写,只是点出地名,并不对淇水做任何描述。一方面因为“我”心在氓身,不觉路途遥远,不必要着重强调,另一方面凸显“我”恋爱时和氓浓情蜜意,期待早日成婚,所以用浓重笔墨刻画了后半部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心态描写。
第二次,领会到婚姻苦痛时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河流这一意象多代表忧伤愁苦的情感。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押ɑnɡ韵,表示对岁月流逝的惆怅,而此处“汤”“裳”同押ɑnɡ韵,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逝者如斯的哀愁、对婚姻的悔恨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次,在决意离去不再回头时感叹 “淇则有岸,隅则有泮”。淇水虽宽也有河岸,漯河虽阔也有边际,但是“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此处形成极大的反差,似在说淇水,实则以淇水反衬内心,表明“我”去意已决。
在中国的文化中,水与月代表了一种永恒的存在,而河流又是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动中,可用来代表事物和人的变化,所以水变也不变,不变也变。淇水还在流动,它见证了爱情的变化,而现在“我”和氓还在,但是爱情却不在了。从整体上来看淇水既是爱情的见证者,也是反衬物。
解读文章时从反复出现的字词入手能起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因此在细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深入品析字词,对文章才会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William Empson.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Words,New York Directions,1951.
[2]汤丽萍.个性化审美:古典诗歌教学应有的追求——以《诗经·氓》为例[J].研究教育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12).
注释
①William Empson.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Words,New York Directions,1951:39.
②汤丽萍.个性化审美:古典诗歌教学应有的追求——以《诗经·氓》为例[J].研究教育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12)
作者简介:樊璐琴,女,1992年生,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吕艳,女,1994年生,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在读。
(编辑:郭恒)
【关键词】氓;关键词;品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关键字词品析对于理解整篇文章具有重要的影响。燕卜荪强调“挑选出以这个和总要的词语给予分析,力图从词的意义出发阐释该作品”,这一方法的正是“词义分析法”。通过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本首诗歌有“氓”“桑”“淇水”等关键词,以下逐一进行分析。
一、对“氓”字的解读
本诗以《氓》为名,“氓”的注解为“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既然氓有民的意思,又为何不以“民”为名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字典,了解到“氓”有以下几种意思:
1.民,特指外来的人。
2.百姓。
3.通“泯”。灭,尽。
首先,从字面上看,“氓”由“亡”“民”组成,“亡”意为“丧失”、“没有”,“民”指土著氏族、本地居民。“亡”与“民”结合起来即“丧失土地的居民”,由此得知“氓”应该不是一个富有的人。其次,从字典上的解释看,“氓”特指外来的人,结合诗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便可知晓,我与“氓”来自不同地方,距离遥远;最后,段玉裁《说文解字》于“氓”字下引此,并云:“按此则‘氓’与‘民’小别,盖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可见氓特指由别国迁来的或者流窜来的人,正由于这样,“我”对氓了解不深,家人也不同意“我们”交往,综上所述,以“氓”为名自然显示出地理、心理上距离远,为下文“我”的悲剧婚姻埋下伏笔,故诗名用“氓”而不用民。
二、对“桑”字的解读
本诗当中三次写到“桑”字,分别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三处地方,两次写桑叶,一次写桑葚。而这三次写桑绝非偶然,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第一,“桑”的意向独具内涵。纵观《诗经》当中和桑相关的篇目,我们不难发现桑这一意象几乎都与女性、恋爱或者是婚姻相关。《氓》中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容“我”年轻貌美的容颜,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容“我”日渐衰老的容颜,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劝诫姑娘们不要过分沉溺于爱情当中,要有理智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一呼声更为深刻。
第二,“桑”的变化与“我”的命运息息相关。首先是时间上的流逝,由植物的由盛而衰隐晦点明时间上的变化,岁月悄悄走过,“我”的爱情和桑树一样一步步消弭;其次是外表上的变化,“我”的容颜如同桑树由枝繁叶茂到枯黄而陨,已年轻不再;最后还有心态上的变化,满树绿叶的桑树给人欣欣向荣生命之感,而日渐凋零的桑树让人倍感萧条,这也就是“我”心态的变化。从为爱不顾一切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的冲动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悲伤、无奈和悔恨,桑树见证了一切。
三、对“淇水”的解读
“水”在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诗经》中的爱情很多与“水”有关,这与人类古老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水”的性格、人的情怀有关。《诗经》中的爱情,是“水”的爱情,是河边的爱情。而本诗中三次提到“淇水”,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次,蜜意浓情时候“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对淇水巧妙略写,只是点出地名,并不对淇水做任何描述。一方面因为“我”心在氓身,不觉路途遥远,不必要着重强调,另一方面凸显“我”恋爱时和氓浓情蜜意,期待早日成婚,所以用浓重笔墨刻画了后半部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心态描写。
第二次,领会到婚姻苦痛时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河流这一意象多代表忧伤愁苦的情感。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押ɑnɡ韵,表示对岁月流逝的惆怅,而此处“汤”“裳”同押ɑnɡ韵,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逝者如斯的哀愁、对婚姻的悔恨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次,在决意离去不再回头时感叹 “淇则有岸,隅则有泮”。淇水虽宽也有河岸,漯河虽阔也有边际,但是“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此处形成极大的反差,似在说淇水,实则以淇水反衬内心,表明“我”去意已决。
在中国的文化中,水与月代表了一种永恒的存在,而河流又是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动中,可用来代表事物和人的变化,所以水变也不变,不变也变。淇水还在流动,它见证了爱情的变化,而现在“我”和氓还在,但是爱情却不在了。从整体上来看淇水既是爱情的见证者,也是反衬物。
解读文章时从反复出现的字词入手能起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因此在细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深入品析字词,对文章才会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William Empson.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Words,New York Directions,1951.
[2]汤丽萍.个性化审美:古典诗歌教学应有的追求——以《诗经·氓》为例[J].研究教育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12).
注释
①William Empson.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Words,New York Directions,1951:39.
②汤丽萍.个性化审美:古典诗歌教学应有的追求——以《诗经·氓》为例[J].研究教育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12)
作者简介:樊璐琴,女,1992年生,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吕艳,女,1994年生,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在读。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