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人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会感到疼痛,最好的例子是孩子,别的孩子打针产生疼痛而大哭,看的孩子也会感到疼痛,甚至哭起来。孩子看见别人疼痛自己也感到疼痛也许可以从恐惧来解释,但是,在成年人中也有一些人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感到疼痛。而且,与疼痛的传染相似的行为还有,当人们看到血腥场面时也许不会产生具体的疼痛感,但会感到不适,如不愿直视、恶心、头晕。
试验证明存在感应式疼痛
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会疼痛被称为感应式疼痛,这种情况也许不会有哈欠和瘙痒传染那么明显,但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一现象。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斯图尔特·德比希尔等人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的研究团队招募了108名大学生进行试验,以观察人是否会产生感应式疼痛。
研究人员先让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观看一些令人感觉疼痛的场景,如运动员受伤、病人接受注射等。结果,近三分之一的受试者称,至少有一个场景让他们不仅产生不适的情绪反应,还产生了生理疼痛,疼痛的部位就是场景中主人公疼痛的地方。从这个结果可以把志愿者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反应者,即观看别人疼痛自己也产生疼痛的人;另一类是无反应者,即观看别人疼痛但自己未感到疼痛的人。
然后,研究人员再挑选反应者和无反应者各10人,让其观看忍受疼痛的场景、令人感动而非疼痛场景和普通场景,同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MRI)观察他们的大脑活动情况。MRI图像会随着大脑血流量的变化而变化,研究人员可以借此观察大脑哪个区域对某一刺激产生反应。当观看疼痛场景时,反应者和无反应者大脑情感中心都活跃起来,但是,反应者大脑中与疼痛感相关的区域比无反应者更加活跃。而在观看令人感动场景时,反应者大脑中与疼痛感相关区域平静下来。
核磁共振成像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疼痛可以传染的证据。一些人看到他人疼痛时,其大脑部位与疼痛感相关的区域更为活跃。同时,反应者也称,他们通常不愿意观看恐怖电影和新闻中令人不安的场景,以避免陷入痛苦。根据这两点,研究人员认为,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感到疼痛并非可以只用移情作用来解释,而是有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
不过,一些人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产生疼痛的研究也说明,功能性疼痛或许是有原因的。功能性疼痛又称精神性疼痛或心因性疼痛,通常这些患者忍受着疼痛,却没有明显疾病或受伤部位来解释疼痛原因,以致让人怀疑他们是在装病。因此,如果能对功能性疼痛的病人进行研究,可能有助于解开疼痛传染的奥秘。
疼痛的神经分子机制
不过,也有研究人员提出质疑,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到的只是大脑中与疼痛感相关区域的神经细胞的活动比较活跃,但是,究竟有哪些神经被激活,以及有哪些神经递质(信号)进行传递,却不太清楚。因此,现在要解释为何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产生疼痛只能从同情和移情作用来解释,还不能像解释瘙痒一样提供更多的神经生理机制的解释。
如果能解释清楚疼痛传染的分子机制,就有可能充分理解和说明疼痛真的可以传染。
简单地说,疼痛就是人受到伤害时,身体向大脑发出的一种剧烈的感受,这也是一种警报信号,好让人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疼痛可以分为剧痛、慢性疼痛和恶性疼痛。剧痛是身体受伤引起的疼痛。它提醒大脑对潜在的伤害做出反应。它可能持续几分钟到6个月,直到伤害被治愈。慢性疼痛在创伤痊愈后还要持续很长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创伤也可能存在慢性疼痛,往往延续6个月以上。恶性疼痛与恶性肿瘤有关,肿瘤侵入健康组织,并且压迫神经或血管,产生疼痛。
疼痛首先是要有外在刺激,如受伤(刀伤、枪伤等)、压力、冲击或烫伤,然后由神经末梢感受刺激。之后,感觉神经将信号发送至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的痛觉中枢接收信息,并感知疼痛。痛觉有专门的神经通路,与一般的知觉(如对接触、压迫或温度的知觉)不同。
痛觉的感受有专门的痛觉神经元,它们位于外周感觉神经中,其细胞体位于脊柱内通向外周神经的背根神经节中。同时,痛觉感受器不是从特定的末梢,而是从任意神经末梢,感受疼痛的。然而,普通的感觉神经元已经髓鞘化(被髓磷脂包裹)并且可以快速传输,而痛觉神经元却只是轻度髓鞘化,甚至根本没有髓鞘化,传输也较慢。
除了痛觉神经元形成的痛觉传导通路外,还必须有痛觉神经递质才能诱发痛觉。躯体和体表的痛觉递质有P物质,会让人在划伤手的一霎那感到剧烈的疼痛,疼痛信号由另一类痛觉感受器快速传导。接着是缓慢延续的缓和疼痛,由较慢的C纤维传导。此后受损细胞中释放出的钾也可能加剧疼痛。
内脏疼痛又是由另外的神经递质来传导的,而且它们是通过内脏神经纤维来传导的。
所以,如果痛觉能传染,例如一个人看到别人不小心被刀切伤产生疼痛并感到自己也疼痛时,就应当可以在受传染者体内检测到P物质,如此,才能证明疼痛确实可以传染。因此,下一步需要研究人员从神经传导和神经递质来证明疼痛的传染性。
自控力也可传染
自控力,是指对一个人自身的欲望、感情和冲动等施加的控制,自控力也称为意志力,是一个人是否有毅力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曾对一群孩子进行了30多年的跟踪研究并发现,那些在幼儿园时自控力强的孩子,到中学毕业时,交际能力更强,更有主见,而且学业出众;当他们40多岁时,无论生活、事业都要比其他孩子更成功。
自控力的一个重要试验是,在一群孩子的每个人面前放一颗糖,并告诉他们,老师有事要出去,回来时,如果哪个小朋友能忍住不吃,他就能得到两颗糖。如果哪个小朋友吃了,他就不能得到第二颗糖。事后的跟踪调查表明,能得到两颗糖的孩子自控力都比较强,反之则不然。所以,自控力强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可以克制自己目前短时的较小的欲望,这种行为也叫延迟满足。
儿童成长为成年人后,更要面临各种诱惑,因此也有自控力大与小的差异。为了获得更大的工作成就和拥有更好的生活,必需要有更多的自控力。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开设了一门称为“意志力科学”的课程,并在这门课的基础上写成一本书——《自控力》,这门课程也成为最受斯坦福大学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麦格尼格尔提出,每个人都面临“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三种力量,只有在心理和生理上协同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会有较好的自控力,或意志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效果。例如,当你受到美酒的诱惑,一杯又一杯地放纵自己时,或者透支信用卡以满足眼前之需而负债累累时,就需要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喝得烂醉,还是好好休息,让自己变得健康、升职加薪、不欠债、家庭美满、远离监狱。只有想到这些,才能遏制一时的冲动和欲望,让自己变得有自控力,帮你实现长远的目标,至少让你少惹是非。
同时,麦格尼格尔给出了如何提高自控力的一些方法。例如,锻炼是提高自控力的因素之一,因为锻炼身体像冥想一样,能让大脑更充实、运转更迅速,促使大脑前额皮质帮助人管理压力、克制欲望。相反,睡眠不足会让自控力下降,因为睡眠不足会使身体一直处于应激状态,压力会越来越大,自控力越来越差。
不过,其他心理学研究人员也发现,增强和锻炼一个人的自控力或意志力也可以通过积极的社会交往方式来实现,也即与自控力强的人交往,可以学习和获得较强的自控力。这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理相似。
美国佐治亚州大学的里克·霍伊尔等人在2年的时间内进行的5项研究发现,自控能力可以“传染”,自控力差的人看到或想到某个自控能力强的人也可以提升其自控能力。例如,如果一群人聚会时喝酒,其中有一人自控力特别强,提出喝酒多了第二天不能上班,就坚持不喝第二杯酒。受到这名自控力强的人的影响,旁边有与这名自控力强的人关系很好的人也不再喝酒了。
在这5项研究中的1项是,研究人员把36名志愿者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每人回想一名自控能力较强的朋友,而另一组每人回想一名自控能力较弱的朋友。然后对所有测试对象进行握力测试。结果表明,那些想到自控能力较强朋友的志愿者在随后的握力测试中坚持的时间更长。
在另一项对42名志愿者的试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分别列出自己自控能力较强和较弱的朋友名单,然后用电脑进行自控能力测试。在他们做测试的同时,电脑屏幕上会依次显示那些名字,每个名字出现10毫秒。测试对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虽然不能把名字念出来,却能在潜意识中记下来。结果表明,屏幕上先显示出自控能力强的朋友名字的测试对象成绩更好,而屏幕上先显示出自控能力弱的朋友名字的测试对象则表现不佳。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在生活中面对是否要在聚会上多喝一杯酒,或是否要在工作一整天之后去健身房这类问题时,他人的自控能力强弱足以影响另一些人的决定。如果一个人要想获得较强的自控能力,除了要进行科学的意志力训练外,与自控力强的人长期交朋友,也会获得较强的自控能力,因为来自他人的积极影响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控能力。
【责任编辑】张田勘
试验证明存在感应式疼痛
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会疼痛被称为感应式疼痛,这种情况也许不会有哈欠和瘙痒传染那么明显,但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一现象。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斯图尔特·德比希尔等人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的研究团队招募了108名大学生进行试验,以观察人是否会产生感应式疼痛。
研究人员先让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观看一些令人感觉疼痛的场景,如运动员受伤、病人接受注射等。结果,近三分之一的受试者称,至少有一个场景让他们不仅产生不适的情绪反应,还产生了生理疼痛,疼痛的部位就是场景中主人公疼痛的地方。从这个结果可以把志愿者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反应者,即观看别人疼痛自己也产生疼痛的人;另一类是无反应者,即观看别人疼痛但自己未感到疼痛的人。
然后,研究人员再挑选反应者和无反应者各10人,让其观看忍受疼痛的场景、令人感动而非疼痛场景和普通场景,同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MRI)观察他们的大脑活动情况。MRI图像会随着大脑血流量的变化而变化,研究人员可以借此观察大脑哪个区域对某一刺激产生反应。当观看疼痛场景时,反应者和无反应者大脑情感中心都活跃起来,但是,反应者大脑中与疼痛感相关的区域比无反应者更加活跃。而在观看令人感动场景时,反应者大脑中与疼痛感相关区域平静下来。
核磁共振成像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疼痛可以传染的证据。一些人看到他人疼痛时,其大脑部位与疼痛感相关的区域更为活跃。同时,反应者也称,他们通常不愿意观看恐怖电影和新闻中令人不安的场景,以避免陷入痛苦。根据这两点,研究人员认为,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感到疼痛并非可以只用移情作用来解释,而是有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
不过,一些人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产生疼痛的研究也说明,功能性疼痛或许是有原因的。功能性疼痛又称精神性疼痛或心因性疼痛,通常这些患者忍受着疼痛,却没有明显疾病或受伤部位来解释疼痛原因,以致让人怀疑他们是在装病。因此,如果能对功能性疼痛的病人进行研究,可能有助于解开疼痛传染的奥秘。
疼痛的神经分子机制
不过,也有研究人员提出质疑,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到的只是大脑中与疼痛感相关区域的神经细胞的活动比较活跃,但是,究竟有哪些神经被激活,以及有哪些神经递质(信号)进行传递,却不太清楚。因此,现在要解释为何看到别人疼痛自己也产生疼痛只能从同情和移情作用来解释,还不能像解释瘙痒一样提供更多的神经生理机制的解释。
如果能解释清楚疼痛传染的分子机制,就有可能充分理解和说明疼痛真的可以传染。
简单地说,疼痛就是人受到伤害时,身体向大脑发出的一种剧烈的感受,这也是一种警报信号,好让人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疼痛可以分为剧痛、慢性疼痛和恶性疼痛。剧痛是身体受伤引起的疼痛。它提醒大脑对潜在的伤害做出反应。它可能持续几分钟到6个月,直到伤害被治愈。慢性疼痛在创伤痊愈后还要持续很长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创伤也可能存在慢性疼痛,往往延续6个月以上。恶性疼痛与恶性肿瘤有关,肿瘤侵入健康组织,并且压迫神经或血管,产生疼痛。
疼痛首先是要有外在刺激,如受伤(刀伤、枪伤等)、压力、冲击或烫伤,然后由神经末梢感受刺激。之后,感觉神经将信号发送至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的痛觉中枢接收信息,并感知疼痛。痛觉有专门的神经通路,与一般的知觉(如对接触、压迫或温度的知觉)不同。
痛觉的感受有专门的痛觉神经元,它们位于外周感觉神经中,其细胞体位于脊柱内通向外周神经的背根神经节中。同时,痛觉感受器不是从特定的末梢,而是从任意神经末梢,感受疼痛的。然而,普通的感觉神经元已经髓鞘化(被髓磷脂包裹)并且可以快速传输,而痛觉神经元却只是轻度髓鞘化,甚至根本没有髓鞘化,传输也较慢。
除了痛觉神经元形成的痛觉传导通路外,还必须有痛觉神经递质才能诱发痛觉。躯体和体表的痛觉递质有P物质,会让人在划伤手的一霎那感到剧烈的疼痛,疼痛信号由另一类痛觉感受器快速传导。接着是缓慢延续的缓和疼痛,由较慢的C纤维传导。此后受损细胞中释放出的钾也可能加剧疼痛。
内脏疼痛又是由另外的神经递质来传导的,而且它们是通过内脏神经纤维来传导的。
所以,如果痛觉能传染,例如一个人看到别人不小心被刀切伤产生疼痛并感到自己也疼痛时,就应当可以在受传染者体内检测到P物质,如此,才能证明疼痛确实可以传染。因此,下一步需要研究人员从神经传导和神经递质来证明疼痛的传染性。
自控力也可传染
自控力,是指对一个人自身的欲望、感情和冲动等施加的控制,自控力也称为意志力,是一个人是否有毅力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曾对一群孩子进行了30多年的跟踪研究并发现,那些在幼儿园时自控力强的孩子,到中学毕业时,交际能力更强,更有主见,而且学业出众;当他们40多岁时,无论生活、事业都要比其他孩子更成功。
自控力的一个重要试验是,在一群孩子的每个人面前放一颗糖,并告诉他们,老师有事要出去,回来时,如果哪个小朋友能忍住不吃,他就能得到两颗糖。如果哪个小朋友吃了,他就不能得到第二颗糖。事后的跟踪调查表明,能得到两颗糖的孩子自控力都比较强,反之则不然。所以,自控力强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可以克制自己目前短时的较小的欲望,这种行为也叫延迟满足。
儿童成长为成年人后,更要面临各种诱惑,因此也有自控力大与小的差异。为了获得更大的工作成就和拥有更好的生活,必需要有更多的自控力。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开设了一门称为“意志力科学”的课程,并在这门课的基础上写成一本书——《自控力》,这门课程也成为最受斯坦福大学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麦格尼格尔提出,每个人都面临“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三种力量,只有在心理和生理上协同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会有较好的自控力,或意志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效果。例如,当你受到美酒的诱惑,一杯又一杯地放纵自己时,或者透支信用卡以满足眼前之需而负债累累时,就需要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喝得烂醉,还是好好休息,让自己变得健康、升职加薪、不欠债、家庭美满、远离监狱。只有想到这些,才能遏制一时的冲动和欲望,让自己变得有自控力,帮你实现长远的目标,至少让你少惹是非。
同时,麦格尼格尔给出了如何提高自控力的一些方法。例如,锻炼是提高自控力的因素之一,因为锻炼身体像冥想一样,能让大脑更充实、运转更迅速,促使大脑前额皮质帮助人管理压力、克制欲望。相反,睡眠不足会让自控力下降,因为睡眠不足会使身体一直处于应激状态,压力会越来越大,自控力越来越差。
不过,其他心理学研究人员也发现,增强和锻炼一个人的自控力或意志力也可以通过积极的社会交往方式来实现,也即与自控力强的人交往,可以学习和获得较强的自控力。这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理相似。
美国佐治亚州大学的里克·霍伊尔等人在2年的时间内进行的5项研究发现,自控能力可以“传染”,自控力差的人看到或想到某个自控能力强的人也可以提升其自控能力。例如,如果一群人聚会时喝酒,其中有一人自控力特别强,提出喝酒多了第二天不能上班,就坚持不喝第二杯酒。受到这名自控力强的人的影响,旁边有与这名自控力强的人关系很好的人也不再喝酒了。
在这5项研究中的1项是,研究人员把36名志愿者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每人回想一名自控能力较强的朋友,而另一组每人回想一名自控能力较弱的朋友。然后对所有测试对象进行握力测试。结果表明,那些想到自控能力较强朋友的志愿者在随后的握力测试中坚持的时间更长。
在另一项对42名志愿者的试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分别列出自己自控能力较强和较弱的朋友名单,然后用电脑进行自控能力测试。在他们做测试的同时,电脑屏幕上会依次显示那些名字,每个名字出现10毫秒。测试对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虽然不能把名字念出来,却能在潜意识中记下来。结果表明,屏幕上先显示出自控能力强的朋友名字的测试对象成绩更好,而屏幕上先显示出自控能力弱的朋友名字的测试对象则表现不佳。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在生活中面对是否要在聚会上多喝一杯酒,或是否要在工作一整天之后去健身房这类问题时,他人的自控能力强弱足以影响另一些人的决定。如果一个人要想获得较强的自控能力,除了要进行科学的意志力训练外,与自控力强的人长期交朋友,也会获得较强的自控能力,因为来自他人的积极影响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控能力。
【责任编辑】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