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5~1995年,柳州市酸雨污染严重,酸雨频率最高时曾达98.5%,有“十雨九酸”之说,被列为全国四大酸雨城市之一。而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对109个城市进行考核,柳州以空气质量优良率96.2%,排名第30位。
13年,柳州人是如何完成环境转变的?
“那可能是我拥有的最好的盆景了。”广西柳州市民李桂平想到他的罗汉松至今还在遗憾。
酸雨之痛
1987年,因工作调动,李桂平全家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搬到柳州居住。一同搬迁的还有他多年培养的一批花木盆景,其中一组造型各异的罗汉松盆景最让李桂平得意——曾有人出价10万元,他也没舍得卖。
但一场雨终结了这个绿色生命。
“下完雨后没几天,罗汉松的叶子就开始变黄了。开始我还以为是水浇得多了,过几天就会变好,谁知道它很快就枯死了。”李桂平说。直到他请教了当地园林专家才明白,严重的酸雨让柳州根本无法种养罗汉松,还包括很多其他植物。当地坊间流传的顺口溜也印证了这一点:“浓烟滚滚来,十雨有九酸。疾病往上窜,果菜全白栽。”
建国后,柳州就成为中国在西南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汽车、机械、冶金是该市的三大支柱产业。2007年柳州市人均GDP为20360元,是广西第一个人均GDP超过2万元的城市;创造了全广西1/5的财政收入,1/4的工业产值。至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环保人员最先发现酸雨。几年后,酸雨已成了柳州的“常客”——当地一份监测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1995年,柳州市酸雨频率最高曾达98.5%,被列为全国四大酸雨城市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柳州形成了“企业在城中,城在企业中”的布局,这些企业又在城市的主导风向抽线上,加上柳州本身是一个盆地,常年静风频率高,位于城市北部上风处的几家大型重化企业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硫等废气难以散去,成了城市雨“酸”的主要原因。
“那时候,柳州许多树上的叶子全是黑的,积着厚厚的一层粉尘;人一但被酸雨淋了,头皮就会很痒;新买的自行车如果停放在外面,不出三个月,便锈迹斑斑。”柳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甘景林回忆,“最酸时柳州雨水的PH值低于4,已经接近食醋的酸值。”
酸雨最大的危害是造成大量民用设施腐蚀。解放前建成的柳江铁路大桥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每4~5年才进行一次防锈处理,而到了80年代中期,每年都要进行彻底的防锈处理;而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巨资投放到露天设备的保养上。农业同样也深受其害——柳州市郊农民种的葡萄、水果,遇雨就掉果,只有种植,不见收成;绿油油的蔬菜雨后马上弯枯,菜农不得不在雨后挑水冲洗。据柳州官方估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酸雨给柳州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元。
“烟囱一冒黄烟就有人投诉”
酸雨的形成源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超高,而燃烧劣质煤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我们刚搬到柳州的时候也是烧煤的,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烧,后来才用上液化气。”李桂平说。他当时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制造”酸雨。
进入90年代,针对大气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严重的问题,柳州市开始了空气质量的整治,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为控制酸雨污染源头,柳州实施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发放二氧化硫排放许可证制度,逐步淘汰沸腾炉;改变燃料结构,市中心区停用一切用煤的工业和生活锅炉,采用清洁工艺和燃料。如今,绝大部分市民都不再烧蜂窝煤,民用清洁燃气率达到八成以上。
“我们早就不‘制造’酸雨了,不但不‘制造’,还‘消灭’它。像我们这些住在河北片的居民,煮东西都是用柳钢的‘废气’。”李桂平指着家里的管道煤气说。他所指的“废气”其实是柳钢焦炉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经脱硫后供民用,实现了污染物的二次利用。
1996年,柳州市政府发布了工业及民用燃煤含硫量控制的一号通告,要求工业用煤和民用燃煤都使用低硫煤,实行燃煤监督管理,并设立了燃煤含硫量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每个月都将抽查结果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公布,对用煤不合格的单位进行曝光,实行舆论监督。有两家企业因坚持用劣质煤而被曝光和警告。
“经过这些年的宣传,市民的环保意识真的是太强了,工厂的烟囱只要一冒黄烟就有市民投诉。现在环保局的投诉电话是24小时有人值班。”柳州环保人对柳州人如今的变化感到惊喜。此前,柳州化肥厂飘荡在柳州上空长达40年的两条“黄龙”却鲜有人发表异议。
三家大企业的环保账
“以前,到市里开人大会议那是最让人头疼的,很多代表都在环保问题上进行质问。当时我们提出产量要上1千万吨时,很多市民都惊呼:柳州的天要永远变黑了!”广西最大的企业——柳州钢铁公司董事长陈永南说,“现在,我们的产量上去了,却很少听到市民和政府的责难声。”
这个在环保方面原来备受市民诟病的企业,今天已经做到了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焦炉尾气回收供民用,高炉尾气回收为锅炉燃料。
柳钢从2001年开始在环保上投入重金,工业供水循环使用、余热节能发电、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焦炉煤气脱硫综合利用、煤气作为清洁能源燃料等项目陆续开工。目前,柳钢完成技改投入了130多亿元人民币,环保投入为13亿元。
循环经济项目在经济效益上已开始显现——2008年,柳钢的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全部循环利用,由原来的每吨钢消耗30吨水降至5吨,企业每年仅水费就节省数千万元人民币。于“十五”期投资建设了总装机容量为75000kW的2号热电机组,投产以来,每年回收本企业放散的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达30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35万吨,年发电量5.4亿千瓦时,并向高炉汽动风机供中压蒸汽98万吨 ,折合电量2.1亿千瓦时。“以前总有人说我们偷排废气,现在你让我排我还不愿意呢,那可都是宝贝!”陈永南说:“柳钢现在用废气和余热发电,不但收回自建发电厂所投入的成本,还赚了两个多亿。”通过循环利用,柳钢在环保上投入的十多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基本收回成本。
曾是柳州污染大户的柳州化工集团公司也尝到了环保的好处。去年1月,这个公司从荷兰引进洁净煤气化技术,合成氨和尿素的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8%和34%,煤耗也大幅下降——柳化飘荡在城市上空近40年的 “黄龙”也不见了。
另一个典型是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它和前两家企业曾并称为柳州三大污染户。2006年4月,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6亿元的烟气脱硫项目工程开始正式运行,项目运行后该公司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达90%以上。柳电脱硫办主任陈显辉在介绍企业情况时说:“这个环保项目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目前还是亏损的。但在广西,我们是亏得最少的火电厂——上这个项目可以获得补贴。幸好我们早上了这个项目,要不然到现在,在新的环保政策下,很多火电厂就非常被动了,就不是企业赢不赢利的问题,而是企业生存的问题了。”
2000年,柳州市酸雨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降水PH年均值和酸雨出现频率分别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5.31和30%,二氧化硫空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到2007年,酸雨频率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90%左右下降到42.8%。市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07年优良天数达351天,优良率达96.2%,创20年来最好水平。
环保局扩权
2004年,柳州市评选优秀环保企业,当评选材料送到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的时候,作为柳州经济支柱的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州化工集团公司、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却因环保问题被投了反对票。之后,这三家企业被取消评比优秀资格,企业未达标的环保数据的还被公布在当地党报和网络上,成为当时颇为轰动的事件之一。
自从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予民“碧水蓝天”的承诺后,给很多人的感觉是柳州对环保污染治理力度明显加大了,柳州市环保部门的“权力”明显增强了。“今天罚那个厂的款,明天又下这个厂的停产通知,而且都是些大企业,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一位市民说。
而环保局有关人员表示,“这并非是环保局的权力比以前大了,而关键是因为柳州市委、市政府更为关注民生,更为重视环境问题的原因。其实刚开始狠抓环境治理时,我们心里也没底,毕竟这些污染企业大户也是柳州的纳税大户,是柳州财神爷啊,况且有些还是广西区属企业。我们第一次下停产通知的时候,我的压力也是很大的。”2006年,柳江造纸厂因环境问题被罚款100多万元,这是目前柳州环境保护开出的最大一笔罚款。
在柳州,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介绍这个城市时都喜欢用“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这句话。碧水蓝天早已深入民心,也让这个城市的几任执政者在施政时一直把环保放在首位。
“一是有法律支持,二是党委、政府支持,三是市民的环保要求,四是环保局本身的努力。”这是柳州环保人对目前“权力”变“大”原因的四点概括。
阵痛
而在今天,柳州的“环保风暴”还在继续。
008年11月7日,甘慰正坐在柳州白莲淀粉厂门卫室里百无聊赖地看着空荡荡的工厂。10月23日,柳州市关停了这个有着45年历史的老厂,原因是这个厂排放的废水废气不符合环保要求,而工厂又没有能力再进行环保投入。工厂的关停让107名职工失去工作。
“晴天霹雳!”甘慰正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听到厂要被关停的消息,今年47岁的他已经在这个厂工作了28年。“就算工厂效益再差,每个月也还有六七百元的固定收入,这一关闭,我真不知道再去哪找工作了。像我这个年纪,又没有技术,哪里还能再就业?”甘慰正一脸愁容地说。
柳州白莲淀粉厂经理陈雄其介绍,厂里的职工40岁以上占大多数,而甘慰正这样的困难老职工有很多,这几年厂里效益不好,很多人都处于低保生活水平。
这个淀粉厂建于1964年,是一家以生产食用淀粉和酒精的改制企业,距离柳州机场和柳州高速路口仅300米。该厂多年来排放刺鼻气体的问题,一直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众多责难。今年,柳州市政府终于决定让白莲淀粉厂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对于因关停工厂造成的下岗企业职工,目前市政府正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安置。
11月7日上午,记者随柳州市环保工作人员车行至柳州白莲淀粉厂大门前,首先看到的是厂区黑板上关于停产的公告。
在几排平房组成的工厂宿舍区前,一群人正在打麻将。一位职工告诉记者,他们都已经知道工厂关停的消息了,大部分工人们都在家等候消息,要看市里如何安置,而一部分职工早就开始到外面找工作了。“刚好碰上经济不景气,估计很难找到新的工作。”这位职工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其实是“小家”和“大家”的问题。无数柳州市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2006年6月20日,柳州市锌品厂停产关闭,许多居住在厂区周围的市民燃放鞭炮、弹冠相庆。“那时还真有点挥泪斩马谡的味道!”住在柳州锌品厂附近的刘俊其这样形容政府对锌品厂的关停。
说起锌品厂这家国企,不仅在柳州家喻户晓,甚至在全世界都很有名,这个厂的氧化锌、立德粉生产能力分别位居亚洲第一和中国第二。柳锌产生的污染,一是硫酸厂的洗涤污水、电解锌钡窑的废水;二是立德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三是沸腾炉、钡窑等烟气。在柳江边,柳锌所倒的废渣就有几万吨之多。
“柳锌公司老厂区对柳州市中心区的污染由来已久,搬迁计划近10年未能实施。2004年开始,柳州市环保局根据市民的投诉、环保监测数据,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了该公司污染的情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曾多次提出了关于尽快停止柳锌集团老厂区生产的议案和提案。老厂区终于在2006年搬迁出了柳州。”说到关于柳锌老厂区停产问题,环保局有关人员说。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要关停一大批污染企业,丧失一定的经济利益,但还是要投资搞好环保。对地方政府来说,肯定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好的水、好的空气、好的环境,这些都是公众得益的地方。一些企业在节能减排时要做调整,这种‘阵痛’是难免的,但长远来看,这些完全值得。”
2008年10月11日,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在柳州拉开战幕,这个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F1赛车世界锦标赛齐名的体育赛事为柳州带来了大量宾客,几乎所有之前未曾到过柳州的人都发出“碧水蓝天”的感叹。
国家环境保护部也在今年10月发布了《2007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根据报告中对109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考核的排名,柳州市以空气质量优良率96.2%在全国排名30,比2006年的62名前进了32名;综合考核在广西地级市中排名第二,比2006年的第3名又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