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思之始也。问题也是产生学习动力根本原因。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效。但目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还存在着“多而不精,散而不聚,收而不放”等问题。本文试从创设悬念式、质疑式、矛盾式问题情境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课堂提问的策略,以期能激发学生学习驱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情境;学习驱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现代教学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学习方式也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它既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向导,又是教师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随意性大,一堂课可以问四五十个问题,多而不精,学生被问得繁琐无奈;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粗效提问,散而不聚,学生被问得毫无头绪;让学生阐述观点、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收而不放,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课堂积极性不高。
笔者也听过不少的名师展示课,纵观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发现这些课都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策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有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良好的课堂提问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又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不可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讲求提问的艺术,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以问引疑,以问促思,以问拓展,激发学习驱力。
三亚落日的美源于它有迷人的三亚热带风光为背景,而教师的提问也需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特定情境中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深入解读文本,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驱力。
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以问激趣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而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理期待的绝佳方式。教师如果能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精神需要的不平衡,利用学生基于想知道结果的心理,创造出探寻知识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驱力就会大大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效率自然也提升了。因此,教师可在教授新课时,有意地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种种疑问,激起寻根究底的探究欲望,从而使他们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课文情境,探究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笔者在导入《夜晚的实验》这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现在天气逐渐转热了,蚊子也将随之而来,你有什么灭蚊的好方法吗?孩子们争前恐后得说出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表扬他们的同时,笔者卖了个关子:老师有个更妙的方法,出示了一张超声波驱蚊图并抛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样做的原理吗?在孩子们惊奇和一脸疑惑的表情中,笔者顺势导入了课题,并引导孩子们去文本中探究问题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悬念式的问题情境时必须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原理等,同时做到技巧上引而不发,富有韵味,才能吊足学生胃口,让使他们“如饥似渴”,引发探究兴趣,激发学习的驱力。
二、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以问引思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其创新思维。质疑和思考总是形影不离的,质疑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思维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敢于质疑,大胆质疑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深入地探究,思考。
笔者在教学《渔歌子》这一首词时,让学生品味“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时,先是出示了一幅雨中垂钓图,后又故意出示了两种译文:一种是把文中的人物说成是作者,另一种是把词中人物说成是渔翁,学生看着这样的两种译文不禁心中纳闷:这词作中所描绘的主人公到底是作者自己还是一个垂钓渔翁呢?并且也敢于提出质疑,这时笔者就顺势利导:你更认同哪一种说法呢?说说的你理由。毋庸置疑,学生在自己的质疑中自然能积极地从文本中去探求答案,深入地解读文本内容,品味人物形象了。
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质疑式的问题情境,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质疑,定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以问促思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而矛盾思维的交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會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见解。但也正是因为教学中学生间的思维不断交融,冲突、立异、互补,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散求异、集中求同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争辩往往比个人苦思冥想更能发挥人的创造性。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难度且颇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在争辩中激活思维,激发学习驱力。
如在学习《螳螂捕蝉》这课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吴王最终没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还是一个固执的人吗?②如果你是吴王,在第二天的早朝上你会怎样对大臣们宣布你的决定呢?在这样在矛盾的交锋中由评论人物的所作作为,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又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在笔者在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时,就不由的心里纳闷:既然肖邦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波兰,为什么不选择留在祖国,而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呢?这不是很矛盾吗?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原来肖邦离开也有客观原因——沙皇要求他做首席钢琴师。于是笔者就抓住这一点设置了一个具有矛盾点的问题:肖邦既然这么爱国为什么要走?留下来与祖国人民一起抗战岂不是更爱国?没想到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激烈争论,笔者再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和补充的资料来证明的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既有效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同时也推动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境,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理解的差异,设置一些认识、理解、感悟的障碍或者所谓的不和谐因素,挑起矛盾冲突,引发争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读透文本,联系实际,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讲求提问的艺术,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以问激趣,以问引疑,以问促思,以问拓展,才能充分激发学习驱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瑞雪.阅读教学中“牛鼻式”问题的设计[J].小学语文教师,2015(4).
[4]陶金花.追问文本,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J].小学语文教师,2015(4).
[5]高彦.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情境;学习驱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现代教学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学习方式也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它既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向导,又是教师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随意性大,一堂课可以问四五十个问题,多而不精,学生被问得繁琐无奈;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粗效提问,散而不聚,学生被问得毫无头绪;让学生阐述观点、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收而不放,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课堂积极性不高。
笔者也听过不少的名师展示课,纵观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发现这些课都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策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有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良好的课堂提问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又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不可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讲求提问的艺术,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以问引疑,以问促思,以问拓展,激发学习驱力。
三亚落日的美源于它有迷人的三亚热带风光为背景,而教师的提问也需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特定情境中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深入解读文本,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驱力。
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以问激趣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而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理期待的绝佳方式。教师如果能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精神需要的不平衡,利用学生基于想知道结果的心理,创造出探寻知识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驱力就会大大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效率自然也提升了。因此,教师可在教授新课时,有意地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种种疑问,激起寻根究底的探究欲望,从而使他们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课文情境,探究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笔者在导入《夜晚的实验》这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现在天气逐渐转热了,蚊子也将随之而来,你有什么灭蚊的好方法吗?孩子们争前恐后得说出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表扬他们的同时,笔者卖了个关子:老师有个更妙的方法,出示了一张超声波驱蚊图并抛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样做的原理吗?在孩子们惊奇和一脸疑惑的表情中,笔者顺势导入了课题,并引导孩子们去文本中探究问题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悬念式的问题情境时必须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原理等,同时做到技巧上引而不发,富有韵味,才能吊足学生胃口,让使他们“如饥似渴”,引发探究兴趣,激发学习的驱力。
二、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以问引思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其创新思维。质疑和思考总是形影不离的,质疑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思维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敢于质疑,大胆质疑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深入地探究,思考。
笔者在教学《渔歌子》这一首词时,让学生品味“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时,先是出示了一幅雨中垂钓图,后又故意出示了两种译文:一种是把文中的人物说成是作者,另一种是把词中人物说成是渔翁,学生看着这样的两种译文不禁心中纳闷:这词作中所描绘的主人公到底是作者自己还是一个垂钓渔翁呢?并且也敢于提出质疑,这时笔者就顺势利导:你更认同哪一种说法呢?说说的你理由。毋庸置疑,学生在自己的质疑中自然能积极地从文本中去探求答案,深入地解读文本内容,品味人物形象了。
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质疑式的问题情境,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质疑,定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以问促思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而矛盾思维的交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會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见解。但也正是因为教学中学生间的思维不断交融,冲突、立异、互补,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散求异、集中求同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争辩往往比个人苦思冥想更能发挥人的创造性。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难度且颇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在争辩中激活思维,激发学习驱力。
如在学习《螳螂捕蝉》这课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吴王最终没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他还是一个固执的人吗?②如果你是吴王,在第二天的早朝上你会怎样对大臣们宣布你的决定呢?在这样在矛盾的交锋中由评论人物的所作作为,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又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在笔者在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时,就不由的心里纳闷:既然肖邦如此热爱自己的祖国波兰,为什么不选择留在祖国,而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呢?这不是很矛盾吗?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原来肖邦离开也有客观原因——沙皇要求他做首席钢琴师。于是笔者就抓住这一点设置了一个具有矛盾点的问题:肖邦既然这么爱国为什么要走?留下来与祖国人民一起抗战岂不是更爱国?没想到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激烈争论,笔者再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和补充的资料来证明的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既有效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同时也推动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境,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理解的差异,设置一些认识、理解、感悟的障碍或者所谓的不和谐因素,挑起矛盾冲突,引发争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读透文本,联系实际,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讲求提问的艺术,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以问激趣,以问引疑,以问促思,以问拓展,才能充分激发学习驱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瑞雪.阅读教学中“牛鼻式”问题的设计[J].小学语文教师,2015(4).
[4]陶金花.追问文本,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J].小学语文教师,2015(4).
[5]高彦.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