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扎故园的真情书写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乡村社会的解体无可避免,所以不断有作家在为乡村生活唱挽歌,不断有作家通过描写城市及其“猫眼”的冷漠,来歌颂乡村社会的温情,在这浩浩荡荡的“唱诗班”队伍里有一个深扎基层、踏实严谨、笔耕不辍的作家,他就是出生于乐都芦花乡的原乐都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朵辉云。朵辉云曾当选青海省第四次文代会及第四次、五次民代会代表,曾任乐都县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其作品曾20多次荣获全国党刊、青海新闻奖和青海广播电视新闻奖、文艺奖等奖项。需要指出的是,朵辉云的“歌唱”并不同于那些喝着城市的咖啡、虚情假意浅唱乡村乌托邦者,也不同于那些企图分羹的“歌德派”写作者,他的“歌唱”完全出于肺腑、出于对这片胎衣之地的深情和感恩:他感恩父亲在没有母亲的日子里的辛劳;感恩继母宁肯让亲生女儿辍学,也要让他把初中读完的无私;感恩祖父“要吃饭,就得吃苦”的教训;感恩厂领导及其全厂职工客观公正的投票;感恩政府投资修建公路、水利倒虹吸工程给山乡带来的变化……“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诗可以作为朵辉云作品最好的注解。
  乡土情深,《细雨润秋》文集中,直接写“芦花”山水人物的散文和通讯就有二十几篇之多,譬如《芦花,流蜜溢彩的地方》《芦花》《感受芦花》《芦花,并非梦中的绿色》《故里行》《故园情》《故乡有一条小河》《冰沟奇峰叠翠嶂》《虹落冰沟山》《秋登冰沟奇峰》《蚂蚱沟情思》《夕照结龙沟》等等,朵辉云将出生地山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次书写的同时,作为记者的他还对整个乐都地区山川风物进行了大面积采写,譬如《巍巍松花顶》《走进瞿昙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编撰的《乐都地名拾趣》和《乐都地名趣联》两篇文章中,将乐都地名分别以数字、方位、色彩、动物、植物、山水、形状、姓氏、相对分成9类,并撰写了“引胜引灌台引人入胜,连丰连家地连年获丰”“龙池龙床龙王岗,马圈马场马家营”“长店高店洪水店店店高店,大峡水峡老鸦峡峡峡水峡”等韵味十足的奇联妙对,朵辉云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恋之情可见一斑。一个没有多少课本可读,勉强上完初中的“山里娃”,从“半劳力”到村办小学民办教师,再到川里当上水泥厂的亦工亦农合同工,再后来因为老黄牛般的实干,被转正成正式工、进而被招考为县广播电视台专业新闻工作者,然后编著出版《南山人的壮举》《乐都名胜古迹》《甘青朵氏家族》《细雨润秋》《乐都县广播电视志》《青海花儿大家唱》等作品,跻身青海作家行列,走过的道路与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惊人的相似。因此,我敢说朵辉云的履历不仅可以作为青年励志的教材,也可以成为他感恩大地和歌唱时代最切实的理由。
  从山里人到川里人再到城里人,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记者(作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变迁,朵辉云也才有了携妻“下四川”“去上海”“走宁夏”的机会,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变迁,他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充满了激情和热情:颂扬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植树藏族老人尹才宝;赞美“南山人的壮举”“好乡长阿盛林”“蔬菜专家张淑贞”“下岗女工马红海”;弘扬故乡的名胜故地和民俗文化,譬如《武当山掠影》《老鸦峡走笔》,又如《五月端阳射箭来》《高原六月跑马飞》等等。
  朵辉云虽然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但其出生的芦花乡是乐都下北山有名的“卖血”贫困乡之一,早年又不幸丧母,作为长子,其青少年时代之困苦可想而知,但他的写作总是流露着一种感人的“暖意”和让人奋发的“热能”,他的文章没有“怨天尤人”和“愤世嫉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只有穿警服的执勤人在瞿坛寺里,肆无忌惮地曝光了他半年多来采访的胶卷时的那次例外,但他的诘问仍然是理性和温和的:“我想,在佛门禁地做事,应该懂得一些最起码的‘和气待人’‘行善积德’的道理,这样,才配在佛门做事,‘佛’才高兴”。不仅如此,他的写作还善于发现质朴生活中的真善美,譬如勤劳父亲对赖以养家糊口的斧头的钟爱,有文化的三婶宁肯住窑洞也要供帮儿女上学的坚毅,爱串门的二舅母对外祖母的孝顺,敢闯敢干、村里第一个跑出租车的堂妹的自尊自信等。他的写作既没有临空高蹈的哲思迷悟,也没有壮怀激烈的宏大叙事,讲的都是基层乡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亲历和实地采写到的故事,即使为数不多的几篇写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说,也是紧贴生活时态、抒写人间真情的客观写作。因此,我们说朵辉云的写作是真正的扎根人民的写作,或者说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主义写作,相比较“大散文”来说他的散文是“小散文”,用他自谦的话说“小得像‘细雨’”;相比较技巧的藻飾散文来说,他的散文是生活的写实散文,情感真实、内容朴实,也难怪有不少群众喜欢。
  朵垛山花冰沟柳,辉映奇峰夕照牛。云游天下非所愿,细雨轻润南凉秋。好多年前应朵辉云(笔名朵垛)的邀约,笔者写下的这首藏头姓名诗,其实已经含蓄地映射和评价了他及其作品。他的成功在于立足乡土,像夕照中的老黄牛一样的耕耘,在于对故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的迷恋。局限在于“云游天下非所愿”,因为他有太多的亲情、友情、乡情无法割舍,所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是也。朵辉云之所以成为朵辉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是被时代耽误了的一代人。现在的年轻作家不仅占有新媒体,还拥有自媒体,不像我们那时候,找本小人书都难。在信息化、全球化浪潮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们张口梵高、尼采,闭口解构、能指,更有甚者高中尚未毕业,就大谈弯曲时空和时间简史。相比较他们我们不得不自惭形秽。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朵辉云通过自学,改变了命运、并在写作上有了一定的建树,入选了《青海文艺家传略》《政协委员风采录》(青海卷),但作为一个作家,仅仅情动于衷、然后埋头实录生活是不够的。因为当下的散文已经从抒写情感、咏叹人生的狭义范畴向着更广大的领域浸淫、渗透,散文不仅是“真”和“情”的艺术,还是“美”和“活”的艺术,我们在写作中还要学会“平中见奇”“突起峻收”“红线串珠”“焦点切取”“意象组合”“镶嵌连接”等技法,我们不仅要有外视天下的文化积淀,还要有内视灵魂的审美心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穿越前现代的抒情,进入现代的诗意和后现代的自由,就此与朵辉云先生共勉。
  【作者简介】郭守先,1969年生,青海乐都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有诗集《天堂之外》、文集《税旅人文》、评论集《士人脉象》、随笔集《鲁院日记》、文论专著《剑胆诗魂》等。
其他文献
2020年春节期间,湖北武汉突发疫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国家宣布武漢“封城”。此时此刻的武汉面对的不仅仅是疫情,更是受疫情影响的医疗用品和食品蔬菜的匮乏。这时候,全国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武汉别怕,我们来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疫情当前,武汉最缺少的就是医疗器材和防护用品。兵贵神速,全国人民立即用不同方式将相关器材运往武汉,我们的医护工作者和病人也有了较为全面的防护。这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世界,我们的
期刊
新年第二天,在一位朋友的邀约下,参观了一个画展,在展厅里见到了王文泸先生。王文泸先生算是相交多年的老文友了,一見面就问王老师近期有何新作,王老师便把刚写的一篇《此岸到彼岸》发到我的微信上。王老师的文章篇篇是精品,情感细腻朴实,内容深刻感人,使人荡气回肠,爱不释手。下午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一口气读完。我从农村走出,在城市生活了近40年,如今自己的家人和亲戚在不断地走进城市,经历和感受与王文泸先生
期刊
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亥时  今天就来谈谈你的散文在体裁上“文”的特性。  现在大家都是以“散文”来标识你的文体,从大方面来讲,也没什么不妥,就像可以通存通兑的流行货币。但要是结合具体的情形来研究,还戴上均码的帽子,一定少不了有箍得过紧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为妥适的方法就是量体裁衣。  在中国文学的语境里,“散文”是个借来的术语,我们一般把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统称为“古文”,不包括骈文。在古典文
期刊
丑桔的《心经》  这个世界上的穷人往往有着最世俗最难听的名字,他们承受着太多傲慢和偏见的语言暴力。他们也担负起了人们审美的残渣,似乎一生下来他们就应该背负这种不公。似乎贫贱与不齿就是他们的宿命,他们一生背负着这种宿命的衣裳在深渊里越是挣扎,越是得不到命运的青睐。  水果界亦然。这几年水果界的新品种异军突起,仿佛农民起义军从农村包围城市,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营扎寨,占据人们的味蕾。丑桔大有起义成功一统
期刊
多年前我写的陈劲松专论《对人本价值观和精神品质的坚守》中谈及他的散文诗作品时说:“诗人对物象精神品质的把握和对人本价值观的开掘有敏锐的认知,作品表现了他的‘劝诫’的美学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巧妙的批判。”在我看来,劝诫的美学体现在许多作品中。比如:本土意境下的汪曾祺的小说,乡土画境的丰子恺的散文,充满了宗教意味的仓央加措诗歌等等。陈劲松的散文与他的散文诗一样,有着澡雪心灵的感受。此组作品是对“远去了的
期刊
盼望春天  传来了江南许多春的消息  故乡黄河边的杏花也开了  身居高原 无奈  只有翘首盼望春天  几番春雪飘落  几经春寒料峭  春天像个婴儿步履蹒跚  世间的所有美好总需要耐心  敞开胸怀 以梦相邀  暖阳当空照  湟岸观春潮  君不见西山春早  遥看草色  杨柳已露小芽苞  且待识得东风面  城内外也是万紫千红  处处春色大好  快乐羽球  你舒展洁白的羽毛  像一只灵动的小鸟  你划出优
期刊
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雀啼民间》,是诗人杨廷成的新作。以一位青海赤子的心态与身份,重点勾勒与描绘了诗人的精神原乡——“河湟谷地”的艺术形象。这部诗集由“村庄的颂辞”“风中的灯盏”“远方的月光”三个小辑构成,整体上秉承了古典诗歌“景语皆情语”的抒情范式。作为当下青海诗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杨廷成将其心目中的乡土记忆、高原经验和地域文化,有意经过某种陌生化的艺术处理,最终使之呈现为诗歌艺术的形态,
期刊
大伟孤独于温情。  这多年来,他一直安静,实实在在地写诗。他的作品浅浅淡淡地出世,在阅读者和欣赏者的关注下,草木枝节般蓬勃生长起来。他着力在诗歌的质美感。除开由点、线、面、形协同切入的角度在艺术技术方面的特点,在他诗歌中的悲悯之怀更加引人注意。他自身似乎也着迷于周围,着迷于跟他肩臂齐平的人和事,或者说,他是情愿把自己置放在“低处”,而注重将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改造成为相似的形象和物象来进行描摹。“
期刊
2021年5月2日,我回到春意融融、花红叶绿的家乡贵德,接上父母驾车去共和探望婶婶。路过尕海滩,我停车逗留片刻,在呜呜作响的寒风中,路旁有稀疏的羊群在低头啃食稀疏的干枯牧草。  寒风阵阵、青黄不接、枯草摇曳,羊低头吃草,瘦弱的羊这样的专注姿态感动着我。“在远离喧嚣的高原一隅,习惯于默契的羊群专心啃着碧绿鲜美的草茎的时候——整个世界便处于无尽的安静祥和的氛围里。”不经意间,近三十年前《看羊低头吃草》
期刊
【作者简介】王祥奎,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秘书长,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理事,西宁市政协文史资料专员。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青海日报》《人民政协》《青海湖》《雪莲》等报刊。  1  2010年4月14日,7.1级地震的魔爪,撕碎了玉树的美丽和梦幻。玉树的天空弥漫着尘埃,巴塘草原发出沉沉的哀鸣,通天河开始呜咽哭泣……  時隔8年,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一个叫久美曲忠的失去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