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但长期以来,学校的课堂教学大都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没有生活的数学,整个课堂教学都是沿着老师设计的轧道运行,所有的问题、作业无非是把知识尽快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耳听手抄即可,使得数学的生活应用性不强,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素质教育难以深化。这种没有生活的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才是广大教师迫在眉捷的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也只有呈现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生活情境化,由其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几乎每一节都有情境主题图,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展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如在教学《买文具》(北师大版第六册)一课时,我就事先准备了学生生活当中最常接触的铅笔、尺子、笔记本、水彩笔、钢笔等文具并标明了价格,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上课伊始,我便在班内创设了“小小文具店”,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来购买自己需要的文具,并说出花的钱数。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买文具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能兴趣盎然的进入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数学概念,法则也不再令人望而生畏,真实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在第一階段,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生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课时,我事先安排学生调查文具店里橡皮、文具盒、小刀、铅笔、直尺等的价钱,积累一些关于人民币的各种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很快会投入到学习中去。再如在教学《统计》后,我布置学生课后在班内进行调查活动,调查完后,要说出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调查班内同学喜欢喝的牛奶口味,喜欢吃的水果、喜欢喝的饮料,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喜欢看的课外书,家里每周的水费电费等等。学生把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做了说明: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别的学生解决,在学生实际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并且通过调查又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课堂教学走向日常生活,增加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扩大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大了思考的空间。
三、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意的挢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寻找每个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比一比,得出对称图形的特点,再让学生观察教室,学校内的设施哪些是对称的,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提问,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蝴蝶、裤子、圆形、正方形等等。最后,让学生拿出笔在纸上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学生们的兴趣高涨,一张张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纷纷来到教室前进行展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不断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四、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贴进生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生活化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值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卡片,请学生观察并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纷纷发言,各持已见,他们很快发现仅靠自己的观察已很难解决问题。这时,我便因势利导,提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有的说:“可以把两张卡片重叠在一起比一比;”还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谁摆的多,”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回答,把握时机,把卡片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识,”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学生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教师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五、编拟生活化的作业,使数学在生活中得到以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育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也只有在实际生活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当经常编排一些贴近生活的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可以让学生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花了多少钱,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回校后和其它小朋友交流,再如学习了“面积的计算”以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后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回学校向老师汇报,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课堂教学也不再封闭,越发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更好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数学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也只有呈现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生活情境化,由其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几乎每一节都有情境主题图,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展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如在教学《买文具》(北师大版第六册)一课时,我就事先准备了学生生活当中最常接触的铅笔、尺子、笔记本、水彩笔、钢笔等文具并标明了价格,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上课伊始,我便在班内创设了“小小文具店”,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来购买自己需要的文具,并说出花的钱数。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买文具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能兴趣盎然的进入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数学概念,法则也不再令人望而生畏,真实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在第一階段,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生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课时,我事先安排学生调查文具店里橡皮、文具盒、小刀、铅笔、直尺等的价钱,积累一些关于人民币的各种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很快会投入到学习中去。再如在教学《统计》后,我布置学生课后在班内进行调查活动,调查完后,要说出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调查班内同学喜欢喝的牛奶口味,喜欢吃的水果、喜欢喝的饮料,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喜欢看的课外书,家里每周的水费电费等等。学生把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做了说明: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别的学生解决,在学生实际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并且通过调查又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课堂教学走向日常生活,增加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扩大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大了思考的空间。
三、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意的挢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寻找每个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比一比,得出对称图形的特点,再让学生观察教室,学校内的设施哪些是对称的,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提问,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蝴蝶、裤子、圆形、正方形等等。最后,让学生拿出笔在纸上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学生们的兴趣高涨,一张张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纷纷来到教室前进行展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不断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四、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贴进生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生活化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值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卡片,请学生观察并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纷纷发言,各持已见,他们很快发现仅靠自己的观察已很难解决问题。这时,我便因势利导,提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有的说:“可以把两张卡片重叠在一起比一比;”还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谁摆的多,”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回答,把握时机,把卡片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识,”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学生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教师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五、编拟生活化的作业,使数学在生活中得到以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育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也只有在实际生活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当经常编排一些贴近生活的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可以让学生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花了多少钱,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回校后和其它小朋友交流,再如学习了“面积的计算”以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后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回学校向老师汇报,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课堂教学也不再封闭,越发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更好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数学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