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充分说明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的重要性。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新课标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过分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应在美术教学中建构人文性,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体现人文性,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从而去认识文化,传承文化。
美术教师要在美术课中建构人文性,通过美术教育,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下面谈谈在美术课堂中建构人文性的有效途径。
一、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例如在上岭南美术第十一册《创意龙》一课中,老师可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有龙的文化,中国龙是神通广大的,能上天入海、呼风唤雨,象征着吉祥和至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龙的传说、龙的特征、龙的象征意义、龙的文化等方面知识去认识中国龙。龙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神话动物,老师还可以通过了解西方龙象征邪恶、凶残,是恶魔的化身,去跟中国龙进行比较,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如果老师只是着重介绍龙的体态特征,如何去进行龙的创意创作,而忽略教授中国龙文化,学生对龙的认识,就只停留在龙是什么样子的阶段,为了画龙而画龙,对龙的文化不甚了解,就少了对龙文化涵养的培养。由于学生对龙文化认识的缺乏,也局限了学生对如何创作创意龙绘画的构思。
二、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进行创作,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心理学》告诉教师:“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流畅、抑扬顿挫、快慢适中、说话有趣味,才能引人入胜,适度的表情和手势动作,可增强讲授内容的情绪感染色彩。”在教学中,我始终铭记心理学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每堂课的讲解我将自己想象成鞠萍、董浩,用孩子般天真、活泼的语气,丰富的表情进行讲解、交流……结果吵闹的孩子们即刻静了下来,一双双眼睛凝视着我,思维随着我抑扬顿挫的语言在课堂中飞扬、驰骋……学生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作为教师我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了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三、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化情境去认识美术。
例如,我们在上岭南美术第五册《古代建筑》的时候,老师可以把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家都知道的,经常在电视、书本、图片等看到的建筑物。例如长城、天安门、语文课本的赵州桥等的建筑物拿出来让学生去观赏与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当地的建筑文化,由于是学生身边的建筑,学习兴趣浓,也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建筑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受到人文的教育。
四、做好学生作业的有效评价,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我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作品展示,由孩子们欣赏讨论。在每一堂课之前,我都要对前一节课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的原则是表扬每一个学生与众不同的创造,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美术课程评价,我以《课程标准》的评价原则为宗旨,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那就是学生希望得到肯定后会更加努力,创作更具自由性,个性得到了张扬与发展,对美术的爱好逐渐形成,学生爱好美术,上起课来更加轻松!
让人文精神回归美术课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美术课要建构人文性,构建学生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一个自已思想贫乏,境界狭窄,知识浅陋的美术教师,是无法把人文精神引进课堂的。人文性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技能技巧性,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知识底蕴,并且要热爱美术教学。在这一点上,美术教师队伍显露内在的薄弱与不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能有效建构美术人文性,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从而涵养人文精神。
总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了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这个社会将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
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新课标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过分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应在美术教学中建构人文性,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体现人文性,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从而去认识文化,传承文化。
美术教师要在美术课中建构人文性,通过美术教育,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下面谈谈在美术课堂中建构人文性的有效途径。
一、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例如在上岭南美术第十一册《创意龙》一课中,老师可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有龙的文化,中国龙是神通广大的,能上天入海、呼风唤雨,象征着吉祥和至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龙的传说、龙的特征、龙的象征意义、龙的文化等方面知识去认识中国龙。龙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神话动物,老师还可以通过了解西方龙象征邪恶、凶残,是恶魔的化身,去跟中国龙进行比较,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如果老师只是着重介绍龙的体态特征,如何去进行龙的创意创作,而忽略教授中国龙文化,学生对龙的认识,就只停留在龙是什么样子的阶段,为了画龙而画龙,对龙的文化不甚了解,就少了对龙文化涵养的培养。由于学生对龙文化认识的缺乏,也局限了学生对如何创作创意龙绘画的构思。
二、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进行创作,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心理学》告诉教师:“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流畅、抑扬顿挫、快慢适中、说话有趣味,才能引人入胜,适度的表情和手势动作,可增强讲授内容的情绪感染色彩。”在教学中,我始终铭记心理学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每堂课的讲解我将自己想象成鞠萍、董浩,用孩子般天真、活泼的语气,丰富的表情进行讲解、交流……结果吵闹的孩子们即刻静了下来,一双双眼睛凝视着我,思维随着我抑扬顿挫的语言在课堂中飞扬、驰骋……学生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作为教师我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了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三、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化情境去认识美术。
例如,我们在上岭南美术第五册《古代建筑》的时候,老师可以把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家都知道的,经常在电视、书本、图片等看到的建筑物。例如长城、天安门、语文课本的赵州桥等的建筑物拿出来让学生去观赏与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当地的建筑文化,由于是学生身边的建筑,学习兴趣浓,也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建筑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受到人文的教育。
四、做好学生作业的有效评价,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我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作品展示,由孩子们欣赏讨论。在每一堂课之前,我都要对前一节课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的原则是表扬每一个学生与众不同的创造,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美术课程评价,我以《课程标准》的评价原则为宗旨,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那就是学生希望得到肯定后会更加努力,创作更具自由性,个性得到了张扬与发展,对美术的爱好逐渐形成,学生爱好美术,上起课来更加轻松!
让人文精神回归美术课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美术课要建构人文性,构建学生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一个自已思想贫乏,境界狭窄,知识浅陋的美术教师,是无法把人文精神引进课堂的。人文性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技能技巧性,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知识底蕴,并且要热爱美术教学。在这一点上,美术教师队伍显露内在的薄弱与不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能有效建构美术人文性,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从而涵养人文精神。
总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了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这个社会将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