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采用VSD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将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采取VSD技术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最后将两组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要好,两组的总治愈率与平均愈合时间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科创伤患者采用VSD技术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还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医学界进行推广,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关键词:VSD技术;骨科创伤患者;创伤感染
1资料与方法
1.1彻底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脓液、渗液,使其内纤维分离,敞开死腔。(2)设计VSD敷料,根据创面大小裁剪或拼接VSD敷料。(3)覆盖填充创面:将设计好的VSD敷料覆盖获填充创面,必要时缝合VSD敷料。(4)贴膜:清理创面周围皮肤,在VSD敷料外覆盖3M生物半透膜。覆盖范围应超过创源3cm以上,保持创面的封闭性。(5)连接负压源:将引流管连接到负压装置,开放负压,调整到200―600mmHg之间,在负压的作用下,创面呈真空状态,泡沫敷料皱缩,手触变硬、变薄,形成持续负压吸引,如引流管较多,使用三通接头将多根引流管串接到1―2个负压引流装置。持续引流5―7天后取出敷料,如肉芽新鲜、生长旺盛,可行自体植皮。少数创面分泌物多或创面大者,重新更换VSD敷料,继续负压引流,直到肉芽生长良好为止。
1.2治疗方法在患者入院后,首先对所有10例患者进行常规创口清理,将患者创面的异常分泌物和其他杂物彻底清除,同时将已经坏死的组织或者可能会发生坏死以及容易发生坏死的组织清除。然后开放所有腔隙,这样可以保证软组织和骨组织的血液供应。
1.3疗效评价将VSD在骨科创伤感染中的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治愈、显效和无效。其中治愈是指经治疗后患者的创面在两周内完全愈合,表皮覆盖良好;显效是指经治疗后患者的皮肤大部分存活,创面的面积有所减少,创面分泌物减少,有新的肉芽组织生长。[4]但是还需要对敷料进行一次更换,患者的伤口在进行游离植皮手术后能够愈合;无效是指经治疗后患者的原位回植皮肤坏死,创面分泌物较多,没有新的健康肉芽组织生长,创伤面积没有减小,或者出现扩大的情况。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对各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患者大多是难治性创面,感染严重,难以愈合,患者担心肢体功能能否恢复,担心使用VSD费用太高而产生焦虑。护士应充分利用时间予心理抚慰,说明VSD治疗的优越性和一般过程,介绍同病区手术成功病例,消除顾虑,增加患者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告知病人使用VSD后因体位限制不能随时下床或翻身,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2 一般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将患肢抬高30度,置于功能位,观察患肢肢端末梢血运、皮温、肤色、感觉及肢端活动。鼓励深呼吸,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背、经常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压疮等并发症。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及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易消化食物。
2.3 保持有效的持续负压引流:保持有效的负压是负压封闭成败的关键,负压的高低及有无中断直接影响引流的效果。一般负压调整到200-600mmHg。每次更换负压瓶的引流液时,要用两把止血钳左右交叉夹闭引流管,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负压瓶,调整好负压后再松开止血钳,防止漏气。如果负压低于150mmHg时引流效果差。如果瘪陷敷贴恢复原状、薄膜下出现积液,提示负压失效,应及时报告医生,查找原因,必要时重新置入引流装置。
2.4 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引流管的通畅与否,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与性质,记录后及时清倒,防止引流管脱落。若引流量突然减少,揭除黏贴薄膜后,中心负压不下降,这时应及时更换引流管。
2.5 创面的观察及护理:应用VSD不需每天换药,一次封闭可保持有效引流5-7d,要尽量避免薄膜下积液,如果瘪陷表示有效,如果恢复原状表示膜下积液,负压无效。定期检查各接口是否松动,给予调整。当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应马上通知值班医生,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作出相应的正确处理。皮肤黏贴薄膜时应注意避免过度牵拉级反复黏贴,防止张力性水泡的发生。
2.6 肢体功能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恢复是护理的首要任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快指导,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无骨折的患者尽快早期下地活动,有骨折的患者给予协助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做到既保持VSD有效,又不影响肢体的恢复。
3 讨论
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情况即为外伤及感染性创面,引流作为治疗创面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手段,为通过换药对创面进行引流处理,以帮助其中的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充分排出。而面对创面较深且创面范围较大时则需加用引流条或引流管等支持,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并未完全达到治愈目的[3]。且在引流期间易出现引流管脱落或堵塞等情况的发生,造成感染类随之增加。相比常规换药方法而言,VSD则有效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将VSD应用于创面当中时,可使其形成一个相对干燥与清洁的负压环境,毛细血管处于此种环境下可快速扩张与增生,从而提升了组织水肿消退的速度,促进了肉芽组织的快速生长,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据本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VSD组患者在1周内愈合的患者数明显多于常规换药组(P<0.05),证实了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
综上所述,在骨科创伤感染的治疗中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感染,有效地将感染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彻底清除,且有利于创面的新的肉芽组织的生长。明显缩短骨科创伤感染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李建飞,黄巧玲.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学,2011,10(07):51-52.
[3]代庆春.真实封闭引流在创伤修复中的现状展望.创伤外科杂志,2012,9(04):371-372.
关键词:VSD技术;骨科创伤患者;创伤感染
1资料与方法
1.1彻底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脓液、渗液,使其内纤维分离,敞开死腔。(2)设计VSD敷料,根据创面大小裁剪或拼接VSD敷料。(3)覆盖填充创面:将设计好的VSD敷料覆盖获填充创面,必要时缝合VSD敷料。(4)贴膜:清理创面周围皮肤,在VSD敷料外覆盖3M生物半透膜。覆盖范围应超过创源3cm以上,保持创面的封闭性。(5)连接负压源:将引流管连接到负压装置,开放负压,调整到200―600mmHg之间,在负压的作用下,创面呈真空状态,泡沫敷料皱缩,手触变硬、变薄,形成持续负压吸引,如引流管较多,使用三通接头将多根引流管串接到1―2个负压引流装置。持续引流5―7天后取出敷料,如肉芽新鲜、生长旺盛,可行自体植皮。少数创面分泌物多或创面大者,重新更换VSD敷料,继续负压引流,直到肉芽生长良好为止。
1.2治疗方法在患者入院后,首先对所有10例患者进行常规创口清理,将患者创面的异常分泌物和其他杂物彻底清除,同时将已经坏死的组织或者可能会发生坏死以及容易发生坏死的组织清除。然后开放所有腔隙,这样可以保证软组织和骨组织的血液供应。
1.3疗效评价将VSD在骨科创伤感染中的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治愈、显效和无效。其中治愈是指经治疗后患者的创面在两周内完全愈合,表皮覆盖良好;显效是指经治疗后患者的皮肤大部分存活,创面的面积有所减少,创面分泌物减少,有新的肉芽组织生长。[4]但是还需要对敷料进行一次更换,患者的伤口在进行游离植皮手术后能够愈合;无效是指经治疗后患者的原位回植皮肤坏死,创面分泌物较多,没有新的健康肉芽组织生长,创伤面积没有减小,或者出现扩大的情况。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对各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患者大多是难治性创面,感染严重,难以愈合,患者担心肢体功能能否恢复,担心使用VSD费用太高而产生焦虑。护士应充分利用时间予心理抚慰,说明VSD治疗的优越性和一般过程,介绍同病区手术成功病例,消除顾虑,增加患者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告知病人使用VSD后因体位限制不能随时下床或翻身,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2 一般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将患肢抬高30度,置于功能位,观察患肢肢端末梢血运、皮温、肤色、感觉及肢端活动。鼓励深呼吸,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背、经常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压疮等并发症。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及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易消化食物。
2.3 保持有效的持续负压引流:保持有效的负压是负压封闭成败的关键,负压的高低及有无中断直接影响引流的效果。一般负压调整到200-600mmHg。每次更换负压瓶的引流液时,要用两把止血钳左右交叉夹闭引流管,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负压瓶,调整好负压后再松开止血钳,防止漏气。如果负压低于150mmHg时引流效果差。如果瘪陷敷贴恢复原状、薄膜下出现积液,提示负压失效,应及时报告医生,查找原因,必要时重新置入引流装置。
2.4 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引流管的通畅与否,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与性质,记录后及时清倒,防止引流管脱落。若引流量突然减少,揭除黏贴薄膜后,中心负压不下降,这时应及时更换引流管。
2.5 创面的观察及护理:应用VSD不需每天换药,一次封闭可保持有效引流5-7d,要尽量避免薄膜下积液,如果瘪陷表示有效,如果恢复原状表示膜下积液,负压无效。定期检查各接口是否松动,给予调整。当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应马上通知值班医生,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作出相应的正确处理。皮肤黏贴薄膜时应注意避免过度牵拉级反复黏贴,防止张力性水泡的发生。
2.6 肢体功能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恢复是护理的首要任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快指导,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无骨折的患者尽快早期下地活动,有骨折的患者给予协助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做到既保持VSD有效,又不影响肢体的恢复。
3 讨论
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情况即为外伤及感染性创面,引流作为治疗创面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手段,为通过换药对创面进行引流处理,以帮助其中的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充分排出。而面对创面较深且创面范围较大时则需加用引流条或引流管等支持,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并未完全达到治愈目的[3]。且在引流期间易出现引流管脱落或堵塞等情况的发生,造成感染类随之增加。相比常规换药方法而言,VSD则有效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将VSD应用于创面当中时,可使其形成一个相对干燥与清洁的负压环境,毛细血管处于此种环境下可快速扩张与增生,从而提升了组织水肿消退的速度,促进了肉芽组织的快速生长,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据本次试验研究结果显示,VSD组患者在1周内愈合的患者数明显多于常规换药组(P<0.05),证实了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
综上所述,在骨科创伤感染的治疗中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感染,有效地将感染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彻底清除,且有利于创面的新的肉芽组织的生长。明显缩短骨科创伤感染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李建飞,黄巧玲.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学,2011,10(07):51-52.
[3]代庆春.真实封闭引流在创伤修复中的现状展望.创伤外科杂志,2012,9(04):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