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资源来源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为生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习语文。
一、到生活中识字
小学生需要大量的识字,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儿童学习汉字,受到教师、教材、教室的束缚,学习方法单调,负担重,他们一下难以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扫除学习汉字障碍,单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容易反感,容易忘记,不妨让识字走进生活,到生活中识字。
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世界,吸取各种信息,拓展想象的空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主动识字。人教版教材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开始,可以给他们规定内容,比如:这一周我们要在生活中认识一些水果名字的用字。每周变换个主题。如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等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识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并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人人争当小老师,主动地把好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享受成功的快乐。这种交流使学生在想象、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积蓄。
这样,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识字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识字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自己主动去识字,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主地去识字。大街上的路牌名、站台名、商店超市的招牌、物品标价牌、商品包装袋、游乐场的提示牌、电视节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只要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余学生也能相继回忆起来,并且引起大家的共鸣,从而引导同学们去寻找新的识字途径,在日后自发加强对生活用字的注意。
这样一来,大家就觉得识字很有趣,学语文不难,语文离我们很近,学习起来不是一件难事。于是,大街上、商店里、电视上、游乐场……到处都成了孩子们的识字场所。识字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让孩子们快乐地识字,乐于识字,到课本外的生活中去识字,时时处处都去识字,乃至终身识字,这正是大语文观所倡导的。这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
二、在生活中练习口语交际
小语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听说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积极主动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扎实的口语交际课应该兼容并蓄,打通课内课外的壁垒,把学生各种时间、空间获得的经验唤起、激活。以《请到我家来》为例,它训练的只是介绍清楚到我家来,该怎么走?但实际情形学生对“该内容”的交际并不如此简单。它还涉及到如果群体交往时,往往以某个熟人的住所为参照点介绍,如小明知道我家,他的家很容易找,找到他的家就不用愁了。又比如他们除了以街道、建筑物为参照物来介绍,还可以公共汽车车站、红绿灯、电话亭、广告牌等为参照物来介绍。因此,我们教学中只有把交际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口语交际训练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这样,学生有了生活中的锻炼,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积极为他们创设交流情境,学生说起来就不觉得无话可说。语言就会更加生活化,有真情实感,要说的话是自己想说的话,说起来更流畅,更有逻辑,更有思想。
三、让作文走进生活
当前小学作文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作文脱离实际,不能为实际服务,内容空洞,抄袭模仿现象更是到处可见。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有话可说,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应该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
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观察周围的生活、周围的环境,通过调查、考察、访问等活动来了解社会。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二是指导学生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通过看“杂志”性的電视节目(如新闻、动物世界、环球、环宇探索、法制等)、阅读刊物、网上浏览等获取间接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采撷生活中的小浪花,写生活随笔、生活日记、生活作文,以及考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让学生多角度去展示生活内容,并且在作文中再现生活的真实内容。
学生有了对生活素材的丰厚积累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有了充实的生活,学生作文才不至于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写出具有童真、童趣、童心的作文来。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又是信息化的社会。面对丰富的生活空间,我们应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学习语文。
一、到生活中识字
小学生需要大量的识字,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儿童学习汉字,受到教师、教材、教室的束缚,学习方法单调,负担重,他们一下难以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扫除学习汉字障碍,单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容易反感,容易忘记,不妨让识字走进生活,到生活中识字。
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世界,吸取各种信息,拓展想象的空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主动识字。人教版教材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开始,可以给他们规定内容,比如:这一周我们要在生活中认识一些水果名字的用字。每周变换个主题。如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等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识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并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人人争当小老师,主动地把好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享受成功的快乐。这种交流使学生在想象、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积蓄。
这样,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识字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识字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自己主动去识字,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主地去识字。大街上的路牌名、站台名、商店超市的招牌、物品标价牌、商品包装袋、游乐场的提示牌、电视节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只要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余学生也能相继回忆起来,并且引起大家的共鸣,从而引导同学们去寻找新的识字途径,在日后自发加强对生活用字的注意。
这样一来,大家就觉得识字很有趣,学语文不难,语文离我们很近,学习起来不是一件难事。于是,大街上、商店里、电视上、游乐场……到处都成了孩子们的识字场所。识字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让孩子们快乐地识字,乐于识字,到课本外的生活中去识字,时时处处都去识字,乃至终身识字,这正是大语文观所倡导的。这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
二、在生活中练习口语交际
小语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听说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积极主动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扎实的口语交际课应该兼容并蓄,打通课内课外的壁垒,把学生各种时间、空间获得的经验唤起、激活。以《请到我家来》为例,它训练的只是介绍清楚到我家来,该怎么走?但实际情形学生对“该内容”的交际并不如此简单。它还涉及到如果群体交往时,往往以某个熟人的住所为参照点介绍,如小明知道我家,他的家很容易找,找到他的家就不用愁了。又比如他们除了以街道、建筑物为参照物来介绍,还可以公共汽车车站、红绿灯、电话亭、广告牌等为参照物来介绍。因此,我们教学中只有把交际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口语交际训练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这样,学生有了生活中的锻炼,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积极为他们创设交流情境,学生说起来就不觉得无话可说。语言就会更加生活化,有真情实感,要说的话是自己想说的话,说起来更流畅,更有逻辑,更有思想。
三、让作文走进生活
当前小学作文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作文脱离实际,不能为实际服务,内容空洞,抄袭模仿现象更是到处可见。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有话可说,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应该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
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观察周围的生活、周围的环境,通过调查、考察、访问等活动来了解社会。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二是指导学生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通过看“杂志”性的電视节目(如新闻、动物世界、环球、环宇探索、法制等)、阅读刊物、网上浏览等获取间接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采撷生活中的小浪花,写生活随笔、生活日记、生活作文,以及考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让学生多角度去展示生活内容,并且在作文中再现生活的真实内容。
学生有了对生活素材的丰厚积累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有了充实的生活,学生作文才不至于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写出具有童真、童趣、童心的作文来。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又是信息化的社会。面对丰富的生活空间,我们应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