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人贾谊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nlmnbal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谊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比如他的不朽之作《过秦论》、《治安策》等,仍然收录于现在的教科书,让大中学生作为范文去研读去背诵。几千年了,贾谊这名字还没有萎缩,仍然挺立在学术的殿堂里,供人来“瞻仰”与“朝拜”。当然,他也是一位少见的散文家,从其散文集《新书》中,可以读到他横溢的才华,以及诡奇的文采。
  贾谊的政论文有着对官场政治深邃的洞察力与卓越的见解。这与他的履历有关。在历史上,贾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争议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其个人身世、仕途遭遇等方面。贾谊少年得志,是个才俊人物,先是在家乡河南洛阳成名,不久被汉文帝知道,封他为太傅,也就是顾问。这倒是施展才华的一个舞台,于是,他胸怀天下,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被文帝采纳了一些。于是,文帝有意栽培这棵官场好苗子,破格提拔他当了太中大夫,而且,文帝还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将他提拔到三公九卿的高位上。但他初入官场,在一群老谋深算的要臣里还是显得嫩了一些,一不小心,就踩到了“地雷”,差点没命。在文帝朝政时,他于大庭广众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政治主张,触犯了豪族的利益。他只看皇上对他欣赏的脸色,却没腾出一只眼睛来看看当时把持朝政一班人不悦的脸色,于是,他便有了“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權,纷乱诸事”之罪名。文帝半信半疑,又不便打压周围那帮老奸巨滑的政要,就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就职长沙。在任前谈话时,文帝叹了一口气,想这傻小子毕竟经世事肤浅,受磨砺很少,还得锤炼啊!文帝高深莫测地告诫贾谊,有些人是不可以得罪的。
  贾谊向长沙走去。一路上,他就在领会文帝的皇旨,也在分析官场的突变,以及政敌的阴暗心理。在朝廷上,贾谊慷慨陈词,舌战群敌,那是因为他以国家为重,没有一己之私心。可为何落得贬职下场?从春风得意到“落落寡合”,贾谊心里掀起了千层浪。于是,他将自己投放到湘水边上一间破落的楼阁里,心潮澎湃,写下《吊屈原赋》。他说,“天下九州都会有施展抱负的地方,又何必仅苟怀这一个都城?凤凰在千仞之上飞翔,选择有道德生辉的地方落下;如见到苛细的小人、险恶的征兆就重击翅膀离去”。他想到了屈原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从天空中陨落,并以屈原类比自己,来表达心中的愤世嫉俗。虽说此文的基调有点灰暗,但仍然透露着贾谊的顽强与自信。
  政治环境的恶劣,并没有让贾谊一蹶不振,他的自信来自于内心的强大。在这点上,他比屈原优秀,比屈原更叫人仰视。屈原的自尽,多少有些懦弱之嫌,叫人有些心伤。湘江水并不比汨罗江水浅,屈原选择了汨罗江,不是纵身一跳,而是漫步而入,或许这样有些从容与优雅,但这毕竟是省略号,不像“自由落体”那样是一个感叹号!贾谊没有走向湘江,也没有跳进湘江,他随遇而安居住在了湘江边上溽湿的长沙。
  读《史记》会发现,屈原与贾谊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且同列一传。司马迁眼中的屈原、贾谊,皆为爱国者,忠君,济世经邦的英雄,但深受小人陷害,一生坎坷,怀才不遇。其实,司马迁本人一生也是这样的遭遇。公元前99年,那场以李陵出击匈奴为主题的战斗,李陵却兵败投降了。汉武帝大怒。太史令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寡不敌众,被俘而降,不是叛国,而是保存自己”,并劝说皇上应该高兴,因为国家保存了一位将军。武帝没高兴,反而怒火中烧,将司马迁判了死刑。司马迁没钱也没势,来与去赤条条,没什么怕死的,但想到《史记》没杀青,还得活下去。于是,他请求改判腐刑。武帝开了恩,免其一死。于是,才有了鸿篇巨制《史记》。今人向司马迁鞠躬,顺便向武帝也鞠一躬。要是他皇口不改,司马迁死定了,也就没有了《史记》。古代损失多大啊!
  过了几年,文帝有一天突然想到了贾谊,并立刻召见他。这次召见,一代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给梁怀王当老师。贾谊没敢违命,旋即上任。在担任怀王太傅时,他呕心沥血写下了《论积贮疏》等名篇,凸显出“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就是到现在,也是光彩照人。偏偏这梁怀王经不起摔打,短命,骑马时一摔下来,很快就死了。有史料说,梁怀王不该骑官派的马去私会朋友。也有史料载,梁怀王的马是被别人灌了酒,过度兴奋,害死了他。不管大家怎么说,贾谊非常自责,认为自己没有把梁怀王照顾好,天天生活在愧疚之中,郁郁寡欢,哭泣岁余而死了。这一年,贾谊年仅32岁。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贾谊有才,非凡之才。他写文章,写得古今中外都敬慕。他怀揣治国方略,叫皇上都看重,但令同僚忌妒。他关心国家大事,是当时朝廷的幸运,但他不幸运,空长一对飞翔的翅膀,空有搏击风浪的本领,空有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奸臣把他的翅膀剪断了,皇上想给他平台,但又听信谗言,把他的才華束缚起来了。文帝也给他暗示过,官场本来就是这样,越有才越孤单越受排斥越没有好下场。可贾谊过于热衷政治,却不懂官场;太多张扬,却没夹着尾巴;想往官场金字塔上爬,却又不谙官场游戏。官场是什么?靠真才实学,也靠阿谀奉承。靠忠心耿耿,也靠投其所好。靠皇上提携,也靠同僚与下属捧场。不然,皇上有心提拔,也有阻力,就是提拔了,同僚与下属也会一起“抬”起来,再往地上一摔,还要踏上一脚。
  贾谊的人生就是论据。他满肚子学问,讨论国是,总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还唱起了“独角戏”,也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还要动摇同僚的既得利益。贾谊不出事那才是千古奇迹了。
  然而,贾谊对汉帝国的贡献却被史料所记载。贾谊早逝过去100多年,东汉出现了一个伟大的辞赋家叫班固。班固对贾谊推崇有加,尤其是贾谊的政治主张及其对西汉的深刻影响力感慨万端,在代表作《汉书·贾谊传》中,贾谊说,“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又说,“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北宋宰相王安石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有一首七绝诗叫《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安石和班固隔着千山万水,更隔着几个朝代,时间跨度那么大,却能交相呼应。王安石既是文化人,又是政治家,至少是两栖重量级大腕,他以文化人兼政治家的眼光在历史的纵深里洞察出,贾谊是幸运的,与怀才不遇沾不上边,贾谊没有坐到公卿这个位置上,是他的一种福分。事实上,贾谊的政治主张或有被实施,或被历史记住,浪费很少。如果一旦他真做了公卿,未必就有这样的政治结果。王安石身居高位,懂历史,也懂政治。从阅读中,他知道,自古以来有高居公卿之位者,不敢有任何的政治主张,不是没才,不是没思想,而是在这个岗位上不能有想法,就是产生了政治主张,也会被皇帝否决。权力一旦接近于皇上,皇上的戒备就更森严了。
  贾谊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历史上无详细记载。文帝算是明君,也有一双慧眼,能识人。要说贾谊怀才不遇,贾谊本身也有问题,才识过人,不会融入官场;胸怀大志,但心胸不够豁达。
其他文献
我是怎么跟陈潇走到现在的,我自己都不知道,甚至回想起来,自己都会吓一跳。  我跟陈潇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她喜欢享受生活中每个不经意的瞬间,从来不替未来着想。大学三年,她早已把五道口附近各式各样的美食吃了个遍,跟她出去吃饭,她会习惯性地掏出一大堆会员卡。  而我有着自己日复一日的夢想与追求,爱情和食物在我眼里从来都不会显得那么重要。但是,她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我自己都不知道。  看着她的体重夜以
期刊
那天,饭桌上可爱的小辣椒要求大家献唱一首,借歌助兴。响应者云集啊,唯独我暗自叫苦,文艺细胞太少,从没因此抛头露面。  昨天晚上和姐姐聊天,她说,你小时候唱戏的声音很好听。  那得有多小?我很讶异,猛然想起小时候跟着收音机里的豫剧悄悄翩翩起舞、咿咿呀呀地唱将起来的稚拙模样来。好听不敢说,童稚的声音总是脆生生的、银铃一般吧。那我何时成了声音“粗粗”的人了呢。  清晰地记得那年第一次声音嘶哑。  四年级
期刊
石磊是個帅哥,他的女朋友秦晓俪当年就是因为这点看上了他,并对他死心塌地。他俩是大学同学,恋爱已有4年了。  这天下午,秦晓俪突然给石磊打电话,约他见面,说有要紧事要商量。不一会儿工夫,石磊便打车赶到了约定地点赴约。他见到秦晓俪后,问道:“啥事这么急?”  “我去参加闺蜜的婚礼了。闺蜜们登记的登记,结婚的结婚,就剩我一个没名没分的了。你能向我求婚吗?”秦晓俪忸怩地说道。  石磊一听,连连摇头:“你看
期刊
暑假前夕,期末考试进入倒计时阶段,猴岛所有学校的学生都进入复习冲刺阶段。  一天上午,快乐学校三年级甲班教室里,老师胖胖猴正在指导数学复习。讲着讲着,它强调:“面积和小数是期末考试中最重要的考点。”这句话刚落音,只听很重的扑通一声,胖胖猴循声望去,学生们纷纷站起扫视。原来,坐在中间第一排的娇娇猴瘫倒在地上。娇娇猴是一个月前从岛外动物学校转来的,很快就与同学们熟络了,今天课前还与大伙比赛踢毽子呢。 
期刊
一  每天早上七点的班车上,夏子是我近乎固定的邻座。  日复一日好几个月,我已经习惯了在睡眼蒙眬中听到她努力压低声音背着英语,像一只小兔子一样坐着,后背绷得直直的,目光炯炯地盯着手中的课本,插着耳机嘴里念念有词。  “不是早就转正了么?小姑娘家家的怎么这么拼?”  “就因为我是个姑娘啊,”她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答我,“我想赶快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一点,才能坐到更高的职位,挣更多的钱。”  我对她毫不掩饰的
期刊
有一封湖广总督杨宗仁雍正元年三月初九日的请安折,没有事情要汇报,就是单纯的请安。雍正皇帝批了“朕安”,却把原折中的“奴才”二字涂掉,改为“臣”,并且批示:“向后称臣得体”。清朝满汉有别,满族人对皇上称奴才,汉人没资格。汉军的旗人,本来觉得可以同满人一体对待的,看曹寅的几份折子,都是称臣,年羹尧的亦然,不知规矩究竟如何。  史景迁在《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中说,同为皇家包衣的曹寅和李
期刊
在微信群里,有些人说话基本没人理,可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好冷场,果断发了几个红包,瞬间被领完了……为什么在群里说话没人理?  社会懈怠效应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听着很蠢很愚昧,却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现象。心理学家把这种人多反而降低个体活动积极性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效应”。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法国工程师林格曼发现:两匹
期刊
据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同事透露,特雷莎·梅当内政大臣时,在会议上的举止是这样的:“内阁开会时,她就坐在那里,以一种雍容不迫的方式摆出恼怒的神情。”  读到这里,我立刻明白了这位女士是如何当上首相的。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她的策略是何等绝妙--开会时一脸恼怒而又雍容不迫的神情,简直再好不过。高人一等又不显得粗鲁无礼,强大有力又不显得虚伪……着实令人望而生畏,极富尊贵的气派,简直完美!  在
期刊
古人衣着打扮常常不只是一个人的个人标志,往往还是他的社会代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绡、绢、缟、素、缣、绮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因此,宋代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
期刊
85岁那一年,我离开了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经历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时期、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这百余年间,遇到许多大风大浪,最大的风浪是抗日战争和十年“文化大革命”,颠沛流离20多年。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重庆,日本人的一枚炸弹在我身边爆炸,旁边的人死了,我竟没有受伤。“文化大革命”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