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早以前,当然,那会儿的青海还很落后,在人们的心目中很遥远,很偏僻。主要是那会儿青海交通落后,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只有几条人和牲畜踩踏出来的窄窄的羊肠小道。人们要想到外面去,得要准备上充足的盘缠,赶着毛驴车,或往东走,或往北走。往东走的路途比较短一点,但要穿过小峡、大峡、老鸦峡等等险峻的山路峡谷。底下是滔滔的湟水河,令人望而生畏,胆战心惊。往北走的路稍微好一点,但路途比较遥远,还要翻越陡峭的达坂山。进入甘肃的张掖,再往东走,到达兰州。这两条路都不好走,都要耗费巨大的体力和财力。因而,那会儿能出去见世面的青海人少得可怜,简直是凤毛麟角。
由于交通落后,以前青海的物资也很匮乏,由山陕商人带进来的一点有限的商品,只供达官贵人家享用。绝大多数的贫民百姓,都是自己动手做生活用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这倒也开启了穷人的智慧,在那个年代,人人都是五行八作的能工巧匠。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姥爷会擀毡,会捻毛线,会锔锅锔碗,还会雕刻房头上蹲着的石狮子。我的几个舅舅会打土坯,会盖房子,会修理自行车架子车,会杀猪,会给牛马灌药,还会做面柜、炕桌和婴儿车。
当然了,那会儿的妇女们也是自己动手制作各种生活必需品。柠条编的篮子,席芨草扎的笤帚,碎花布拼成的被面。还有,用布带盘成各种花型的纽扣。把草木灰装进布袋,自己缝制的卫生巾。现在的人什么都要花钱买,离了钱寸步难行,但在没有钱的年代里,人们自己动手创造生活中需要的一切,而日子过得并不比有钱的时代差。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那么,在没有钱买化妆品,市场上也没有化妆品可卖的漫长的岁月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妇女,是用什么来保养自己的皮肤呢?又是用什么方法,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人人都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和一口洁白晶莹的牙齿呢?
其实,高原上稀薄的空气和冷峻的气候,使这里的妇女们承受着比内地女子更多寒风的侵袭和烈日的曝晒。在以前,妇女小孩的脸颊上,常常有两块紫红的瘢痕,被人们戏称为“高原红”或“红二团”。殊不知,高原红和红二团已经是妇女们在脸上抹了一层厚厚的从酥油中提炼出来的油脂。否则,这里凛冽的寒风足以把脸蛋吹得皴裂,像土豆皮一样粗糙不堪了。
进入冬季,青藏高原上的气候更加寒冷,妇女们尽管在脸上抹了油脂,脸蛋不致被寒风吹裂。但双手要干活,不能时时涂上油脂保护起来。所以,那会儿妇女的手上常常布满裂口。那些裂口趴在手背上,像小孩的嘴一样张着。有的人连虎口都冻裂了,渗出丝丝缕缕的鲜血。青海人把手上的裂口叫“风裂子”,意思是被风吹裂的口子。
妇女们只能在晚上睡觉时涂上蜂蜜保养一下手,白天要不停地干活,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双手的疼痛,任凭风裂子一条一条地撕裂开来。风裂子多了,就成了冻疮。又痒又疼,难以忍受。
但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情景就不一样了。腊八是个美好的节日,南方人要煮甜甜糯糯的八宝粥。青海人的腊八也很热闹,因为没有大米,青海人不煮八宝粥,而是煮麦仁饭,煮麦仁就是用去了外皮的小麦和肉一块煮。所以,这一天是舂麦子的日子,这一天也是杀猪的日子。先是家里的妇女和小孩们用木升子舀出来一升麦子,装在羊毛口袋里,来到村外人迹罕至的河滩里,通常,这时候的河水大多已经冻成冰河,凝固了。就在冰面上选一块干净的地方,凿出一个窝,把麦子倒进去,用木棒捣去外皮,谓之“舂麦仁”。麦仁舂好后,还要砍一些冰背回家,有的人家讲究,要把冰块放在宅院的各个角落,称之为“献冰”,意思献给腊八爷,让是冻死地里的虫子,来年庄稼不遭受虫害。
砍来的冰块除了“献”,还有让孩子们拿着当冰棍吃以外,剩下的冰块就放在一个盆子里,端到太阳底下慢慢融化。
当冰块全部消解,融化到只在脸盆的上面浮一层薄薄的冰时,那些手上长了“风裂子”的妇女,都来围着脸盆洗手,捞起盆中的碎冰刮洗手上的血痂。其实,这时候的水是最寒冷的,手伸进去冰凉刺骨,但妇女们就用这样冰冷的水洗手。這盆冰水有个专用名字,叫“麻浮水”,认为用麻浮水洗手,就会洗掉手上的风裂子,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手也不会再皴裂了。
不知有什么科学根据,抑或是什么心理作用,用麻浮水洗过的双手,果然变得光滑细腻,很少再皴裂出像婴儿嘴一样张着的血口子了。
而手上或脚上有冻疮的人,认为用麻浮水洗已经不起作用,他们也有自己的妙招。等杀猪匠将猪杀好,褪去猪毛,把肉吊在房梁上开膛破肚取下水时,他们提前嘱咐杀猪匠先取“猪肚子”,就是猪的胃。
把猪肚子趁热取下来,用刀划开一个口子,等候的人便会将自己生了冻疮的手或脚伸进去,在胃的内容物里捂。大约捂上一个小时,再把手脚洗干净,据说手上或脚上的冻疮就捂好了,并且以后也不会再犯。这个方法叫“捂冻疮法”,是那会儿穷人治疗手脚冻伤的最常用的方法。同样,我也猜不透这里面有什么科学依据。到我生长的年代,医药商店里已经有各种各样治冻疮的药,这种古老的捂冻疮法已经消失很久了。所以,我也没有亲眼见过,但自古以来一辈又一辈的人用这种方法治疗冻疮,估计还是很有疗效的。
除了用猪肚子捂以外,我还听说过另一种古老的治冻疮的方法,就是用烫过猪的水趁热洗手洗脚,也会治好冻疮。我没有从史料中找到这方面的资料,但我在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中读到过类似的情节。可见,用筲子里的水洗掉冻疮的方法,在民间确实存在过。
腊月初八杀猪,对庄户人家来说,的确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一家大小提供打牙祭的肉食,为一锅当时就能喝到的香喷喷的麦仁饭,这都不用说。其实,青海人还懂得将辛苦喂养了一年的猪宰杀后,探寻出它最大的利用价值。在用猪肚子捂冻疮的同时,妇女们还要制作一件美容用品,那就是枣儿胰子。
那会儿当然没有香皂洗手液之类的,妇女们清洗衣物,就用一种叫做“青土”的物质,青土不是像洗衣粉那样融化在水中洗的,而是涂抹在衣服的脏污处,用手揉搓一阵后,将青土抖去。那衣服上的油污就会被青土吸附掉,相当于现在的干洗剂。至于洗手洗脸,就不能用青土了,而是用自制的枣儿胰子。 枣儿胰子也是在腊八杀猪的这一天做。妇女们在清洗下水的时候,特意将猪的胰脏、胸腔内的大网膜收集起来,交给自己的女兒妥善保管。等杀猪的一切事物忙完之后,妇女们就会搬出自家的石臼,青海话叫茶窝。将收集好的猪胰脏和大网膜放进去,再放进去一把碱面,几枚红枣,有条件的人家还要放几味中药,比如山奈、白芨等。把这些东西放进茶窝里用力捣,一直捣得像糨糊一样黏稠时,用手捞出来,拍成一个个圆形的小饼,放在太阳底下晒。晒上十天半个月,直到干透了再收集起来。
这就是枣儿胰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青海高原上的妇女们就是用这种自制的枣儿胰子洗手洗脸。而用枣儿胰子洗过的脸和手,皮肤格外的光滑滋润,而且不易生皱纹。
那么,洗完脸后,往脸上抹什么呢?用什么当护肤品呢?那时候的妇女也有办法。最大众的护肤品就是蜂蜜。当然了,那会儿的蜂蜜肯定不是用糖精和色素熬成的假冒伪劣,是纯天然酿造的真蜂蜜。真蜂蜜很稠,妇女们到养蜂人那里花上几个铜板买一小块,回来后,装到黑土陶罐里,兑上水,搅拌稀释后就可以当擦脸油用了。
除了蜂蜜,还有一种特别好的美容护肤品,那就是酸奶。把新鲜酸奶涂抹在脸和手上,不但有保湿滋润的功效,它还有美白的作用,会让皮肤变得白嫩细腻,就像酸奶一样洁白。
那会儿回族人家多养牛,所以,回族妇女一般用酸奶当护肤品的多一点,汉族妇女也有用的,但都是家里养了牛,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否则,酸奶也要花钱买,可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的。
生活在草原上的藏族妇女,承受着比生活在农业区的妇女更多的风寒艰辛,她们要转场,要背水,要捡牛粪,要挤奶打酥油,还要到野外放牧牛羊。大草原上的风霜雨雪,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地直接侵蚀着她们美丽的容颜。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和昼夜极大的温差,使她们脸上的红二团比农业区的妇女更加严重。草原上的妇女通常用的办法,就是包裹一块头巾,把头发和脸庞严严实实地遮挡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即便这样,那强烈的紫外线还是穿过头巾射向她们,使她们的皮肤又黑又红不说,还常常干裂掉皮。
聪明的藏族妇女也会自己动手做护肤用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在脸上涂抹酸奶。但这种在农业区可以美容滋润的护肤品,在这里就显得单薄了。在这里,晚上的寒风像刀子,白天的太阳像锥子,柔和的酸奶显然抵挡不住这强烈的寒冷和酷热。如果不是转场或到远处去放牧,而在帐篷周围捡牛粪或挤牛奶,妇女们除了涂一层酸奶外,在酸奶上面还涂上一层牛血或羊血。
牛血或羊血的营养价值很高,能有效地保护皮肤,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把血涂在脸上,毕竟有些吓人。在自己家干活可以,出门就不行了。脸上抹得血糊糊的,谁见了都要躲远一点,自己也不好意思。
出门的时候,藏族妇女们一般涂抹酥油。酥油是从牛奶里头提炼出来的一种油脂,高脂肪高热量,是草原上藏族人的主要食物。把它涂抹在脸上,也是藏族妇女主要的护肤品。
而如果要转场,或冬季出去放牧,在很冷的荒原中长途奔走,恐怕酥油都不管用了。这时候,藏族妇女就会在脸上涂抹一种叫“昂当”的油脂。
昂当的汉语意思是“浆液”,就是把打过酥油的奶水,加上曲拉、红糖,放在大锅里熬。熬到颜色发红,像糖稀一样又黏又稠时,舀出来,盛到特制的瓦罐里,这就是“昂当”了。昂当虽然叫浆液,其实它很稠,稠到用双手根本涂抹不开。藏族妇女们就用指头挑起昂当,一点一点地往脸上点,一直到点满为止。脸上厚厚的昂当如同厚厚的铠甲,再强烈的阳光也晒不透它了。
脸上的昂当像一个硬硬的壳,闪烁着亮晶晶的光芒,给人一种奇妙感觉,久而久之,草原上的妇女们把涂抹昂当也当做一种装饰品了。
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熬昂当了。草原上的藏族妇女可以骑着摩托车很方便地到各处走走,外地来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自然也逃不脱她们的眼睛。想用什么牌子就用什么牌子,拿钱买就是了。
在以前,妇女们自制香皂,自制擦脸油,还会自制护肤面膜呢。这种纯天然的面膜据说很好用,但制作材料却不敢恭维,是用麻雀屎和童子尿调配成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还被母亲和舅妈们带着到树林里拣过麻雀屎。在寒冷的冬季,树叶落尽,草木干枯,萧索的树林中,只有麻雀站在枝头上无奈地鼓噪。林间空地上,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麻雀粪,妇女们每人拿一只小布袋子,极耐心地把麻雀屎一粒一粒地拣起来,装入小布袋中。拣麻雀粪还有讲究,要专门拣公雀的粪,公雀的粪粒又硬又直,品相比较好。母雀粪细小弯曲,不好拣,弃之不要。因为这个缘故,青海人还有一句俗语,叫“脖板轴成公雀儿的屎着”,是说一个人脖子扬得高高的,目不斜视。引申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见了乡亲们也不知道弯腰问好,好像在外面发了多大的财一样。是一句骂人的话,但含有一些酸溜溜的意思在里面。
把公雀粪拣回去后,还要再拣一遍,抖去尘土杂草,然后放到一个小瓷坛子里,再拿个缸子或小盆去找小男孩,接一些小男孩的尿。这种尿叫童子尿,据说很珍贵。有些小男孩不愿意被大人摆弄着撒尿,妇女们还要准备一些糖果零食,作为撒尿小男孩的犒赏。童子尿倒进小瓷坛里,把公雀屎泡上,这就是自制的面膜了。
到了晚上,先用小木棍把泡好的雀粪搅成糊糊,待脱了衣服钻进被里,就把这些黑乎乎的麻雀粪糊糊捞起来,一把一把地抹到脸上。脸上涂满后,再抹到手上。有的母亲不但自己抹,还要给自己的孩子每人都要涂上。孩子们嫌脏不愿涂,往往会遭到母亲的呵斥,被迫涂上。
但到了第二天早上,洗去那些黑乎乎的麻雀粪,就会发现,脸上的皮肤真的变得光洁滋润,摸上去滑溜溜的。手上的裂口也痊愈了,一双小手又白又光。
这是青海民间最古老的美容方法,一代又一代的妇女,就是用麻雀粪和童子尿作为美容护肤品,来保护她们靓丽的容颜。没有人能说清楚这里面有什么科学原理,也没有人认真考证过,它只是作为一种民间的偏方在流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电视里看到介绍慈禧太后的养颜秘籍,说她从来不用外国公使进贡的洋化妆品,她的美容护肤品,都是御医开出药方,然后照着药方自己配制的。其中有一款夜间涂在脸上的护肤品,竟然就是各种鸟类的粪便。当然,皇太后的面膜做得很精致,除了各种鸟儿的粪便外,还要配上各种名贵的药材。炮制方法也很精细,和我们的童子尿泡麻雀屎不可同日而语。但鸟类的粪便可以做美容护肤品,看来从皇家到民间都认可。我只能慨叹我们的中医学太博大精深。 脸面要好,头发也是代表女人形象的重要特征。青海人还有一句俗语,叫“一把好头发顶着女儿家的半个人才”。意思是女孩子的形象气质的一半,要靠一头秀发来支撑。所以,女人们对头发的保养呵护不亚于脸面和双手。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洗发美发养发的产品,大多推崇一个“天然”的概念。洗发液里面添加的天然草本植物越多,其价格卖得越贵。然而,里面又有多少天然的成分呢?大多数还是化学合成的制剂。
在这些化学物品还没有研制出来以前,我们的民间妇女用的倒都是纯天然的护发产品。不是说那会儿的人们环保意识强,或有超前的美容理念,而是那会儿的人穷,没有钱去买带包装的洗头膏之类。当然,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那会儿的市场上没有这些。
就像著名作家莫言说的,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视之前,人们的业余生活照样很丰富。同样,在没有发明各种瓶瓶罐罐里面装的洗发液护发素之前,女人们照样把一头秀发打理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用民间的方法保养出来的头发,比在任何美发店里花大价钱焗过油的头发要好得多。
先说洗发。那会儿常用的洗发用品就是皂角。但青海没有皂角树,也就没有皂角。偶然街上有卖的,那也得是有钱人家的太太小姐才能买得起。没有闲钱买皂角的人家,妇女们就地取材,也能把头发洗干净。一般人家就用碱面洗头。碱面有腐蚀性,会伤害头发,但把碱面炒熟了再洗,它的腐蚀性就会大大减弱。用熟碱面洗出来的头发,又黑亮又顺滑。所以,碱面是那会儿大多数农家妇女首选的洗发品。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就用醋和面洗头。也是在小瓷坛子里抓一把面,再倒进去一点醋,调制成糊状,就用这个糊状的醋面来洗头,洗出来的头发也很黑亮,还不容易掉头发。
生活在草原上的藏族妇女,她们也有办法洗净自己的头发。很早以前,据说是用沙子洗头。把干净的细黄沙晾干后,拌在散开的头发里,使劲揉搓。揉搓的过程中,头发上的油垢就会粘在沙子上,然后,抖落掉沙子,再用篦子把细小的沙粒梳干净,一头飘逸的长发就干干净净地披在肩膀上了。
当然,用沙子洗头发的说法,我只是听人讲过,没有亲见。但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草原上的妇女和牛羊打交道,吃的是油腻的酥油羊肉之类,头发特别容易沾染上油脂。用水洗,一般不好洗干净。而用沙子,则可以轻易地去掉油垢。
我亲眼见过的草原上的洗发液,是曲拉水。曲拉是藏族人打完酥油后奶桶里剩下的一点清水,略带酸味。藏族人就用这种牛奶里面特有的水洗头,所以,藏族人的头发又黑又亮,还特别浓密。
藏族人用曲拉水洗头,生活在农业区的土族人,也有他们独特的洗发水。土族人有酿酒的传统,他们用青稞酿造的酩馏酒名扬四海。殊不知,他们在酿酒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保养头发的独门秘诀,就是用酩馏酒水洗头。当然,用于洗头的酒水肯定不是纯度很高的白酒,而是蒸锅蒸到最后,剩下的一点酒水。这时候,酒味已经非常淡,不能当做酒来喝了。土族人就用这种水洗头,洗出来的头发同样又黑又亮又浓密。因而,土族妇女都喜欢梳两条大辫子,辫梢上绑着五颜六色的丝线,来展示她们的秀发。大通一带的土族妇女更是喜欢打扮,她们用彩色丝线绣上精美绝伦的辫套,把头发装进辫套里,搭在两肩。上面是乌黑闪亮的头发,下面是色彩斑斓的辫套,仅是对头发的装饰,就能装饰出缤纷灿烂无限风情来。真应了青海人的那句俗语:好头发顶着女儿家的半个人才。
用牛奶里面的精华曲拉水洗头,用粮食里面的精华酩馏水洗头,想不让头发黑亮浓密都难。所以,藏族妇女才喜欢编满头小辫,戴精美华贵的首饰。土族妇女才喜欢绣出艳丽的辫套,来装饰她们的秀发。
用天然的洗发水,还要用天然的护发素。青海民间还有一个独特的保养头发的方法。这个方法汉族妇女用的多一些,就是用苦杏仁油。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把苦杏仁放进茶窝里捣碎,叫做“踏”。把苦杏仁踏得细细的捞出来,再使劲捏,捏出油来挤在小瓶里,就是做好的头油。用的时候,用指头尖挑一点苦杏仁油抿到头发上,头发就会又黑又亮又顺滑,这就是最早的头油了。很多明清小说中描述过,妇女用的头油是桂花油。青海没有桂树,自然也没有桂花,但青海妇女们制出的苦杏仁油,功效却是一点都不比桂花油差。
以前的妇女,做姑娘时一般梳辫子,而结了婚以后,就要盘头梳纂儿。不管编辫子还是梳纂儿,都讲究顺溜板正。头发要梳得光光的,纹丝不乱。不像现在,头发可以烫成各种花型,越蓬松越凌乱越好看。那么,怎样让头发服服帖帖地盘成各种纂儿,不使碎头发乱飞呢?这个也难不倒民间的妇女们。那会儿青海人喜欢种胡麻。胡麻是一种油料植物,据说胡麻有很多种用途。可我只记得胡麻籽特别香,抹到花卷里、锅盔里,那馍馍就香得不同凡响。即便卷到黑乎乎的青稞面里,青稞面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叫油花。油花不再难以下咽,而让胡麻籽衬托得清香四溢。
胡麻籽除了含油,可能还含有胶质。妇女们把胡麻放在小罐里,加水熬煮。煮到那水变成一种粘稠的液体时,箅出来,晾凉,收藏在小瓶里,这就是熬好的胡麻水了。平时梳头时,也是用手挑一点胡麻水抿到头发上,然后想梳什么发型就梳什么发型,头发绝不蓬乱。胡麻水相当于现在的啫喱膏或弹力素,是固定发型的,但胡麻水是纯天然的定型水,一点都不伤害头发。
煮胡麻水抿头,还是条件好的人家。那么,条件不好的人家用什么抿头呢?也有办法。到木工干活的地方,收集一些刨花,用刨花熬煮成的水,同样可以固定发型,和胡麻水的功效是一样的。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学问,真正的智慧,就存在于民间,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无窮尽的。
青海民间美容,因为所有的美容美发品都是取自于原生态的动植物,有的还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前面说过的腊月初八用“麻浮水”洗脸,别的日子里因为没有麻浮水,也就洗不成脸了。那会儿民间还有一个习俗,到了农历的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民间称之为“浴佛节”。跟佛有关的节日,当然要隆重一点。民间有很多的庆祝活动,这里略过不谈。只有一个特别美好的活动,与美容有关。四月初八的这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时,就有女孩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走出家门,每人手里提着一个小瓦罐。然后,呼朋引伴,相约到附近的青苗地里。这时候,青苗碧绿肥硕的长条形叶片上,聚集着一颗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女孩子们就轻轻地抖动叶片,把露水抖进瓦罐里。当然,也不要求都是麦苗上的露水,草尖上、花瓣上、树叶上的露水也可以。抖露水要动作敏捷快速,赶在太阳出来之前收集一瓦罐的露水。因为太阳一出来,露水就蒸发了。 大多数女孩子都可以收集一瓦罐的露水,把露水提回去后,女孩子们就用这水洗脸洗手。据说,用四月八早晨的露水洗过,女孩子们都会变得像花儿一样美丽。
现在,这一习俗早已消失很久,但这美妙的景象常常在我眼前浮现。四月初八的早晨,天光微露,烟岚弥漫,空气中流淌着一股草药的香味,一群青春活泼的女孩子,手提瓦罐来到田野里,用纤纤玉手扶着麦苗,一点一点地收集露珠。这是多么美好浪漫的晨景啊,是现在多少伟大的艺术家构思的多么精致的行为艺术都比不过的。
到了农历的七月初七,青海人在这一天也有一个非常美好的习俗,妇女们用凤仙花染指甲。七月七传说是天上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因而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但在青海人的概念中,这个节日称之为“女儿节”似乎更为恰当。因为这一天没有夫妻、情人们的节目,更多的是女孩子们在过这个节。女孩子们聚在一起比针线,要给家里的长辈缝一件衣衫。由此试探这个女孩子的裁剪、缝纫、绣花的功夫。还要比茶饭,比茶饭的主要功夫在于做面食,看这个女孩子揉面、擀面、切面的功夫到底如何。到了晚上,女孩子们的“比巧”达到了高潮,不再用缝衣衫、做面食来比赛巧手艺了,而是两个女孩子围着炕桌面对面坐下,每人拿一枚针,一根线,把手伸到桌子底下,摸索着穿针线。如果谁穿上了,谁就是最巧手的女孩子。
到了天空升起星斗,鹊桥出现的时候,女孩子们要为自己的巧手染指甲了,青海人叫“包海娜”。把海娜花拔下来,稍微晾一晾后,就放到茶窝里捣碎,捣的时候还要加一点明矾,为的是固定颜色。把海娜花捣成稀糊状,然后在指甲上抹点清油,把捣得稀烂的海娜花敷在指甲上,用蜀葵叶子或向日葵叶子包好,外面再包一层布,就算把海娜包上了。
第二天早晨,撕掉包在外面的布和叶子,只见指甲红艳艳的真是好看。有的女孩子包的多,就连手掌和指头都是红的。
因了“包海娜”染指甲的美好,包海娜倒不分年龄性别。许多老奶奶也包,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指甲染成红色。还有年幼的小男孩,看见姐姐们包,他也嚷着要红指甲,母亲和姐姐们一般也会满足他的愿望,也会替他们染上红艳艳的指甲。还有的成年男性,因为不好意思把自己的手指甲染红,就在脚上包海娜,染红脚趾甲,过过包海娜的瘾。
倒也不完全是为了臭美。据民间传说,海娜有养血、明目的功效。那些染了红趾甲的男人,就可以指着养生的名义为自己找借口了。
七月七过去不久,手上的海娜花还没有褪尽,时令已到秋天,庄稼丰收,瓜果飘香,人们就要打算过丰盛的中秋节了。
如果家里有即将出嫁的女儿,母亲就在这个季节保养女儿的身体,滋润女儿的皮肤。保养的方式就是把新鲜的水果切片后煮成汤水,让女儿洗脸洗手。最常用的水果是梨。母亲们每天熬煮梨汤让女儿洗脸,据说,用梨汤洗过的脸,就会变得像梨子一样洁白光滑细腻。母亲们如此呵护女儿,就是希望女儿在结婚的时候容光焕发,光彩照人,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做一个美艳的新娘。
在青海民间,还有一些与美有关的习俗,也很有意思。有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了,有些来自乡村的妇女手上,在虎口处点了五个梅花形的圆点,这应该是一种民间的纹身。那么,为什么要点五个圆点呢?据有关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古老的生殖崇拜。这个问题太复杂,这里不做探究,我只把这种美容现象介绍一下:每年的五月,青藏高原上一片春光明媚,迎春花、探春花、碧桃花都开了。探春花开完后,会结出一种紫黑色的果实,青海人叫“酸梅”。妇女们就把酸梅果摘下来,挤出酸梅的汁。先把酸梅汁点在手上,再用针一点一点地刺破皮肤,酸梅汁就会渗到皮肤里面。等伤口长好后,手上就会留下五个梅花形的圆点。现在,城市里的人已经不点这种圆点了,但在乡村,似乎还盛行用酸梅汁在手上刺圆点,人们把这种习俗叫“针刺梅花”,这也是青海人保留下来的一种美容方式,是对美的追求。
青海人还喜欢扎耳朵眼。扎耳朵眼也有日子,一般在正月二十这一天。这个日子刚好在正月里,母亲们不出去劳作,可以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正月里气候寒冷,伤口不易发炎。所以,正月二十是非常适合扎耳朵眼的日子。
现在的女孩子扎耳朵眼,据说到美容院里拿枪打,现扎耳朵眼现戴耳环,方便快捷,一点也不疼。在以前,扎耳朵眼也算一件神圣的仪式。母亲们在绣花针上穿好红丝线后,要泡在清油碗里,泡好多天。到了正月二十这一天,如果下雪了,就抓一把雪揉搓女孩子的耳垂,一直揉到耳垂变得又薄又透,并且冻得僵硬时,才拿针穿过。如果不下雪,就拿花椒粒揉搓耳垂,花椒有麻痹的作用,扎耳朵眼同样不疼。如果连花椒都没有,就用大粒盐。盐有消炎杀菌的作用,扎过耳朵眼后伤口不易发炎感染。当把耳垂捻到又麻又薄时,母亲们拿起泡好的绣花针,一针穿过去,毫不觉疼。线上有油,时不时地拉着转一下,线和肉就不会粘到一块。过几天,褪去红丝线,耳朵上吊两只玻璃耳坠,在脸颊边嘀哩当啷地晃着,多美啊。
大约世间的事就如《三国》中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总是转着圈地往前滚动,那么,裹挟在历史长河中的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也是在轮回中重复着自己的使命。
人们常常有这种感觉,随着年岁的增长,会越来越怀旧,怀念小时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许,你年轻的时候极力追求的梦想,到一定年岁后就会变得无足轻重。而你少年时代嫌弃的厌烦的,总是想摆脱的生活,在你有了一定的阅历后,却能悟出它所包含的朴素美好的内涵。比如,母亲的唠叨,我们曾经那么不爱听,觉得母亲没文化,说出的话又土又落后,她一点儿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等到我们也当了母親,到了母亲的年纪,才慢慢感悟到母亲的唠叨,母亲没有章法的家常絮语,竟然有那么多的生活经验,那么多朴素的哲理,足以指导我们应付生活中的各种迷茫。
再比如,我们曾经追求的生活方式。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没有化妆品,看着黑乎乎硬梆梆的枣儿胰子,我们多么羡慕人家用的香皂;看着装在黑土陶罐里的麻雀屎,我们多么渴望有一瓶香喷喷的擦脸油;看着人家们剪得精干洋气的短发头,我们多么讨厌吊在脑后的麻花辫。
时代发展到今天,各种各样的化妆品充斥着市场,我们不再为买一瓶擦脸油发愁的时候,却发现,现在的擦脸油几乎都是化学物品,我们又开始怀念曾经用过的纯天然的化妆品。然而,现在,那些纯天然的原料也不好找了,我们只能在心里怀想一下,怀想以前苦涩中带着甜蜜的点点滴滴,之后,还是到市场上买又贵又不好用的擦脸油。
但记忆总归是美好的,青海人的民间美容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但愿不要被我们遗忘。
由于交通落后,以前青海的物资也很匮乏,由山陕商人带进来的一点有限的商品,只供达官贵人家享用。绝大多数的贫民百姓,都是自己动手做生活用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这倒也开启了穷人的智慧,在那个年代,人人都是五行八作的能工巧匠。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姥爷会擀毡,会捻毛线,会锔锅锔碗,还会雕刻房头上蹲着的石狮子。我的几个舅舅会打土坯,会盖房子,会修理自行车架子车,会杀猪,会给牛马灌药,还会做面柜、炕桌和婴儿车。
当然了,那会儿的妇女们也是自己动手制作各种生活必需品。柠条编的篮子,席芨草扎的笤帚,碎花布拼成的被面。还有,用布带盘成各种花型的纽扣。把草木灰装进布袋,自己缝制的卫生巾。现在的人什么都要花钱买,离了钱寸步难行,但在没有钱的年代里,人们自己动手创造生活中需要的一切,而日子过得并不比有钱的时代差。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那么,在没有钱买化妆品,市场上也没有化妆品可卖的漫长的岁月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妇女,是用什么来保养自己的皮肤呢?又是用什么方法,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人人都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和一口洁白晶莹的牙齿呢?
其实,高原上稀薄的空气和冷峻的气候,使这里的妇女们承受着比内地女子更多寒风的侵袭和烈日的曝晒。在以前,妇女小孩的脸颊上,常常有两块紫红的瘢痕,被人们戏称为“高原红”或“红二团”。殊不知,高原红和红二团已经是妇女们在脸上抹了一层厚厚的从酥油中提炼出来的油脂。否则,这里凛冽的寒风足以把脸蛋吹得皴裂,像土豆皮一样粗糙不堪了。
进入冬季,青藏高原上的气候更加寒冷,妇女们尽管在脸上抹了油脂,脸蛋不致被寒风吹裂。但双手要干活,不能时时涂上油脂保护起来。所以,那会儿妇女的手上常常布满裂口。那些裂口趴在手背上,像小孩的嘴一样张着。有的人连虎口都冻裂了,渗出丝丝缕缕的鲜血。青海人把手上的裂口叫“风裂子”,意思是被风吹裂的口子。
妇女们只能在晚上睡觉时涂上蜂蜜保养一下手,白天要不停地干活,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双手的疼痛,任凭风裂子一条一条地撕裂开来。风裂子多了,就成了冻疮。又痒又疼,难以忍受。
但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情景就不一样了。腊八是个美好的节日,南方人要煮甜甜糯糯的八宝粥。青海人的腊八也很热闹,因为没有大米,青海人不煮八宝粥,而是煮麦仁饭,煮麦仁就是用去了外皮的小麦和肉一块煮。所以,这一天是舂麦子的日子,这一天也是杀猪的日子。先是家里的妇女和小孩们用木升子舀出来一升麦子,装在羊毛口袋里,来到村外人迹罕至的河滩里,通常,这时候的河水大多已经冻成冰河,凝固了。就在冰面上选一块干净的地方,凿出一个窝,把麦子倒进去,用木棒捣去外皮,谓之“舂麦仁”。麦仁舂好后,还要砍一些冰背回家,有的人家讲究,要把冰块放在宅院的各个角落,称之为“献冰”,意思献给腊八爷,让是冻死地里的虫子,来年庄稼不遭受虫害。
砍来的冰块除了“献”,还有让孩子们拿着当冰棍吃以外,剩下的冰块就放在一个盆子里,端到太阳底下慢慢融化。
当冰块全部消解,融化到只在脸盆的上面浮一层薄薄的冰时,那些手上长了“风裂子”的妇女,都来围着脸盆洗手,捞起盆中的碎冰刮洗手上的血痂。其实,这时候的水是最寒冷的,手伸进去冰凉刺骨,但妇女们就用这样冰冷的水洗手。這盆冰水有个专用名字,叫“麻浮水”,认为用麻浮水洗手,就会洗掉手上的风裂子,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手也不会再皴裂了。
不知有什么科学根据,抑或是什么心理作用,用麻浮水洗过的双手,果然变得光滑细腻,很少再皴裂出像婴儿嘴一样张着的血口子了。
而手上或脚上有冻疮的人,认为用麻浮水洗已经不起作用,他们也有自己的妙招。等杀猪匠将猪杀好,褪去猪毛,把肉吊在房梁上开膛破肚取下水时,他们提前嘱咐杀猪匠先取“猪肚子”,就是猪的胃。
把猪肚子趁热取下来,用刀划开一个口子,等候的人便会将自己生了冻疮的手或脚伸进去,在胃的内容物里捂。大约捂上一个小时,再把手脚洗干净,据说手上或脚上的冻疮就捂好了,并且以后也不会再犯。这个方法叫“捂冻疮法”,是那会儿穷人治疗手脚冻伤的最常用的方法。同样,我也猜不透这里面有什么科学依据。到我生长的年代,医药商店里已经有各种各样治冻疮的药,这种古老的捂冻疮法已经消失很久了。所以,我也没有亲眼见过,但自古以来一辈又一辈的人用这种方法治疗冻疮,估计还是很有疗效的。
除了用猪肚子捂以外,我还听说过另一种古老的治冻疮的方法,就是用烫过猪的水趁热洗手洗脚,也会治好冻疮。我没有从史料中找到这方面的资料,但我在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中读到过类似的情节。可见,用筲子里的水洗掉冻疮的方法,在民间确实存在过。
腊月初八杀猪,对庄户人家来说,的确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一家大小提供打牙祭的肉食,为一锅当时就能喝到的香喷喷的麦仁饭,这都不用说。其实,青海人还懂得将辛苦喂养了一年的猪宰杀后,探寻出它最大的利用价值。在用猪肚子捂冻疮的同时,妇女们还要制作一件美容用品,那就是枣儿胰子。
那会儿当然没有香皂洗手液之类的,妇女们清洗衣物,就用一种叫做“青土”的物质,青土不是像洗衣粉那样融化在水中洗的,而是涂抹在衣服的脏污处,用手揉搓一阵后,将青土抖去。那衣服上的油污就会被青土吸附掉,相当于现在的干洗剂。至于洗手洗脸,就不能用青土了,而是用自制的枣儿胰子。 枣儿胰子也是在腊八杀猪的这一天做。妇女们在清洗下水的时候,特意将猪的胰脏、胸腔内的大网膜收集起来,交给自己的女兒妥善保管。等杀猪的一切事物忙完之后,妇女们就会搬出自家的石臼,青海话叫茶窝。将收集好的猪胰脏和大网膜放进去,再放进去一把碱面,几枚红枣,有条件的人家还要放几味中药,比如山奈、白芨等。把这些东西放进茶窝里用力捣,一直捣得像糨糊一样黏稠时,用手捞出来,拍成一个个圆形的小饼,放在太阳底下晒。晒上十天半个月,直到干透了再收集起来。
这就是枣儿胰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青海高原上的妇女们就是用这种自制的枣儿胰子洗手洗脸。而用枣儿胰子洗过的脸和手,皮肤格外的光滑滋润,而且不易生皱纹。
那么,洗完脸后,往脸上抹什么呢?用什么当护肤品呢?那时候的妇女也有办法。最大众的护肤品就是蜂蜜。当然了,那会儿的蜂蜜肯定不是用糖精和色素熬成的假冒伪劣,是纯天然酿造的真蜂蜜。真蜂蜜很稠,妇女们到养蜂人那里花上几个铜板买一小块,回来后,装到黑土陶罐里,兑上水,搅拌稀释后就可以当擦脸油用了。
除了蜂蜜,还有一种特别好的美容护肤品,那就是酸奶。把新鲜酸奶涂抹在脸和手上,不但有保湿滋润的功效,它还有美白的作用,会让皮肤变得白嫩细腻,就像酸奶一样洁白。
那会儿回族人家多养牛,所以,回族妇女一般用酸奶当护肤品的多一点,汉族妇女也有用的,但都是家里养了牛,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否则,酸奶也要花钱买,可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的。
生活在草原上的藏族妇女,承受着比生活在农业区的妇女更多的风寒艰辛,她们要转场,要背水,要捡牛粪,要挤奶打酥油,还要到野外放牧牛羊。大草原上的风霜雨雪,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地直接侵蚀着她们美丽的容颜。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和昼夜极大的温差,使她们脸上的红二团比农业区的妇女更加严重。草原上的妇女通常用的办法,就是包裹一块头巾,把头发和脸庞严严实实地遮挡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即便这样,那强烈的紫外线还是穿过头巾射向她们,使她们的皮肤又黑又红不说,还常常干裂掉皮。
聪明的藏族妇女也会自己动手做护肤用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在脸上涂抹酸奶。但这种在农业区可以美容滋润的护肤品,在这里就显得单薄了。在这里,晚上的寒风像刀子,白天的太阳像锥子,柔和的酸奶显然抵挡不住这强烈的寒冷和酷热。如果不是转场或到远处去放牧,而在帐篷周围捡牛粪或挤牛奶,妇女们除了涂一层酸奶外,在酸奶上面还涂上一层牛血或羊血。
牛血或羊血的营养价值很高,能有效地保护皮肤,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把血涂在脸上,毕竟有些吓人。在自己家干活可以,出门就不行了。脸上抹得血糊糊的,谁见了都要躲远一点,自己也不好意思。
出门的时候,藏族妇女们一般涂抹酥油。酥油是从牛奶里头提炼出来的一种油脂,高脂肪高热量,是草原上藏族人的主要食物。把它涂抹在脸上,也是藏族妇女主要的护肤品。
而如果要转场,或冬季出去放牧,在很冷的荒原中长途奔走,恐怕酥油都不管用了。这时候,藏族妇女就会在脸上涂抹一种叫“昂当”的油脂。
昂当的汉语意思是“浆液”,就是把打过酥油的奶水,加上曲拉、红糖,放在大锅里熬。熬到颜色发红,像糖稀一样又黏又稠时,舀出来,盛到特制的瓦罐里,这就是“昂当”了。昂当虽然叫浆液,其实它很稠,稠到用双手根本涂抹不开。藏族妇女们就用指头挑起昂当,一点一点地往脸上点,一直到点满为止。脸上厚厚的昂当如同厚厚的铠甲,再强烈的阳光也晒不透它了。
脸上的昂当像一个硬硬的壳,闪烁着亮晶晶的光芒,给人一种奇妙感觉,久而久之,草原上的妇女们把涂抹昂当也当做一种装饰品了。
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熬昂当了。草原上的藏族妇女可以骑着摩托车很方便地到各处走走,外地来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自然也逃不脱她们的眼睛。想用什么牌子就用什么牌子,拿钱买就是了。
在以前,妇女们自制香皂,自制擦脸油,还会自制护肤面膜呢。这种纯天然的面膜据说很好用,但制作材料却不敢恭维,是用麻雀屎和童子尿调配成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还被母亲和舅妈们带着到树林里拣过麻雀屎。在寒冷的冬季,树叶落尽,草木干枯,萧索的树林中,只有麻雀站在枝头上无奈地鼓噪。林间空地上,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麻雀粪,妇女们每人拿一只小布袋子,极耐心地把麻雀屎一粒一粒地拣起来,装入小布袋中。拣麻雀粪还有讲究,要专门拣公雀的粪,公雀的粪粒又硬又直,品相比较好。母雀粪细小弯曲,不好拣,弃之不要。因为这个缘故,青海人还有一句俗语,叫“脖板轴成公雀儿的屎着”,是说一个人脖子扬得高高的,目不斜视。引申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见了乡亲们也不知道弯腰问好,好像在外面发了多大的财一样。是一句骂人的话,但含有一些酸溜溜的意思在里面。
把公雀粪拣回去后,还要再拣一遍,抖去尘土杂草,然后放到一个小瓷坛子里,再拿个缸子或小盆去找小男孩,接一些小男孩的尿。这种尿叫童子尿,据说很珍贵。有些小男孩不愿意被大人摆弄着撒尿,妇女们还要准备一些糖果零食,作为撒尿小男孩的犒赏。童子尿倒进小瓷坛里,把公雀屎泡上,这就是自制的面膜了。
到了晚上,先用小木棍把泡好的雀粪搅成糊糊,待脱了衣服钻进被里,就把这些黑乎乎的麻雀粪糊糊捞起来,一把一把地抹到脸上。脸上涂满后,再抹到手上。有的母亲不但自己抹,还要给自己的孩子每人都要涂上。孩子们嫌脏不愿涂,往往会遭到母亲的呵斥,被迫涂上。
但到了第二天早上,洗去那些黑乎乎的麻雀粪,就会发现,脸上的皮肤真的变得光洁滋润,摸上去滑溜溜的。手上的裂口也痊愈了,一双小手又白又光。
这是青海民间最古老的美容方法,一代又一代的妇女,就是用麻雀粪和童子尿作为美容护肤品,来保护她们靓丽的容颜。没有人能说清楚这里面有什么科学原理,也没有人认真考证过,它只是作为一种民间的偏方在流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电视里看到介绍慈禧太后的养颜秘籍,说她从来不用外国公使进贡的洋化妆品,她的美容护肤品,都是御医开出药方,然后照着药方自己配制的。其中有一款夜间涂在脸上的护肤品,竟然就是各种鸟类的粪便。当然,皇太后的面膜做得很精致,除了各种鸟儿的粪便外,还要配上各种名贵的药材。炮制方法也很精细,和我们的童子尿泡麻雀屎不可同日而语。但鸟类的粪便可以做美容护肤品,看来从皇家到民间都认可。我只能慨叹我们的中医学太博大精深。 脸面要好,头发也是代表女人形象的重要特征。青海人还有一句俗语,叫“一把好头发顶着女儿家的半个人才”。意思是女孩子的形象气质的一半,要靠一头秀发来支撑。所以,女人们对头发的保养呵护不亚于脸面和双手。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洗发美发养发的产品,大多推崇一个“天然”的概念。洗发液里面添加的天然草本植物越多,其价格卖得越贵。然而,里面又有多少天然的成分呢?大多数还是化学合成的制剂。
在这些化学物品还没有研制出来以前,我们的民间妇女用的倒都是纯天然的护发产品。不是说那会儿的人们环保意识强,或有超前的美容理念,而是那会儿的人穷,没有钱去买带包装的洗头膏之类。当然,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那会儿的市场上没有这些。
就像著名作家莫言说的,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视之前,人们的业余生活照样很丰富。同样,在没有发明各种瓶瓶罐罐里面装的洗发液护发素之前,女人们照样把一头秀发打理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用民间的方法保养出来的头发,比在任何美发店里花大价钱焗过油的头发要好得多。
先说洗发。那会儿常用的洗发用品就是皂角。但青海没有皂角树,也就没有皂角。偶然街上有卖的,那也得是有钱人家的太太小姐才能买得起。没有闲钱买皂角的人家,妇女们就地取材,也能把头发洗干净。一般人家就用碱面洗头。碱面有腐蚀性,会伤害头发,但把碱面炒熟了再洗,它的腐蚀性就会大大减弱。用熟碱面洗出来的头发,又黑亮又顺滑。所以,碱面是那会儿大多数农家妇女首选的洗发品。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就用醋和面洗头。也是在小瓷坛子里抓一把面,再倒进去一点醋,调制成糊状,就用这个糊状的醋面来洗头,洗出来的头发也很黑亮,还不容易掉头发。
生活在草原上的藏族妇女,她们也有办法洗净自己的头发。很早以前,据说是用沙子洗头。把干净的细黄沙晾干后,拌在散开的头发里,使劲揉搓。揉搓的过程中,头发上的油垢就会粘在沙子上,然后,抖落掉沙子,再用篦子把细小的沙粒梳干净,一头飘逸的长发就干干净净地披在肩膀上了。
当然,用沙子洗头发的说法,我只是听人讲过,没有亲见。但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草原上的妇女和牛羊打交道,吃的是油腻的酥油羊肉之类,头发特别容易沾染上油脂。用水洗,一般不好洗干净。而用沙子,则可以轻易地去掉油垢。
我亲眼见过的草原上的洗发液,是曲拉水。曲拉是藏族人打完酥油后奶桶里剩下的一点清水,略带酸味。藏族人就用这种牛奶里面特有的水洗头,所以,藏族人的头发又黑又亮,还特别浓密。
藏族人用曲拉水洗头,生活在农业区的土族人,也有他们独特的洗发水。土族人有酿酒的传统,他们用青稞酿造的酩馏酒名扬四海。殊不知,他们在酿酒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保养头发的独门秘诀,就是用酩馏酒水洗头。当然,用于洗头的酒水肯定不是纯度很高的白酒,而是蒸锅蒸到最后,剩下的一点酒水。这时候,酒味已经非常淡,不能当做酒来喝了。土族人就用这种水洗头,洗出来的头发同样又黑又亮又浓密。因而,土族妇女都喜欢梳两条大辫子,辫梢上绑着五颜六色的丝线,来展示她们的秀发。大通一带的土族妇女更是喜欢打扮,她们用彩色丝线绣上精美绝伦的辫套,把头发装进辫套里,搭在两肩。上面是乌黑闪亮的头发,下面是色彩斑斓的辫套,仅是对头发的装饰,就能装饰出缤纷灿烂无限风情来。真应了青海人的那句俗语:好头发顶着女儿家的半个人才。
用牛奶里面的精华曲拉水洗头,用粮食里面的精华酩馏水洗头,想不让头发黑亮浓密都难。所以,藏族妇女才喜欢编满头小辫,戴精美华贵的首饰。土族妇女才喜欢绣出艳丽的辫套,来装饰她们的秀发。
用天然的洗发水,还要用天然的护发素。青海民间还有一个独特的保养头发的方法。这个方法汉族妇女用的多一些,就是用苦杏仁油。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把苦杏仁放进茶窝里捣碎,叫做“踏”。把苦杏仁踏得细细的捞出来,再使劲捏,捏出油来挤在小瓶里,就是做好的头油。用的时候,用指头尖挑一点苦杏仁油抿到头发上,头发就会又黑又亮又顺滑,这就是最早的头油了。很多明清小说中描述过,妇女用的头油是桂花油。青海没有桂树,自然也没有桂花,但青海妇女们制出的苦杏仁油,功效却是一点都不比桂花油差。
以前的妇女,做姑娘时一般梳辫子,而结了婚以后,就要盘头梳纂儿。不管编辫子还是梳纂儿,都讲究顺溜板正。头发要梳得光光的,纹丝不乱。不像现在,头发可以烫成各种花型,越蓬松越凌乱越好看。那么,怎样让头发服服帖帖地盘成各种纂儿,不使碎头发乱飞呢?这个也难不倒民间的妇女们。那会儿青海人喜欢种胡麻。胡麻是一种油料植物,据说胡麻有很多种用途。可我只记得胡麻籽特别香,抹到花卷里、锅盔里,那馍馍就香得不同凡响。即便卷到黑乎乎的青稞面里,青稞面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叫油花。油花不再难以下咽,而让胡麻籽衬托得清香四溢。
胡麻籽除了含油,可能还含有胶质。妇女们把胡麻放在小罐里,加水熬煮。煮到那水变成一种粘稠的液体时,箅出来,晾凉,收藏在小瓶里,这就是熬好的胡麻水了。平时梳头时,也是用手挑一点胡麻水抿到头发上,然后想梳什么发型就梳什么发型,头发绝不蓬乱。胡麻水相当于现在的啫喱膏或弹力素,是固定发型的,但胡麻水是纯天然的定型水,一点都不伤害头发。
煮胡麻水抿头,还是条件好的人家。那么,条件不好的人家用什么抿头呢?也有办法。到木工干活的地方,收集一些刨花,用刨花熬煮成的水,同样可以固定发型,和胡麻水的功效是一样的。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学问,真正的智慧,就存在于民间,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无窮尽的。
青海民间美容,因为所有的美容美发品都是取自于原生态的动植物,有的还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前面说过的腊月初八用“麻浮水”洗脸,别的日子里因为没有麻浮水,也就洗不成脸了。那会儿民间还有一个习俗,到了农历的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民间称之为“浴佛节”。跟佛有关的节日,当然要隆重一点。民间有很多的庆祝活动,这里略过不谈。只有一个特别美好的活动,与美容有关。四月初八的这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时,就有女孩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走出家门,每人手里提着一个小瓦罐。然后,呼朋引伴,相约到附近的青苗地里。这时候,青苗碧绿肥硕的长条形叶片上,聚集着一颗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女孩子们就轻轻地抖动叶片,把露水抖进瓦罐里。当然,也不要求都是麦苗上的露水,草尖上、花瓣上、树叶上的露水也可以。抖露水要动作敏捷快速,赶在太阳出来之前收集一瓦罐的露水。因为太阳一出来,露水就蒸发了。 大多数女孩子都可以收集一瓦罐的露水,把露水提回去后,女孩子们就用这水洗脸洗手。据说,用四月八早晨的露水洗过,女孩子们都会变得像花儿一样美丽。
现在,这一习俗早已消失很久,但这美妙的景象常常在我眼前浮现。四月初八的早晨,天光微露,烟岚弥漫,空气中流淌着一股草药的香味,一群青春活泼的女孩子,手提瓦罐来到田野里,用纤纤玉手扶着麦苗,一点一点地收集露珠。这是多么美好浪漫的晨景啊,是现在多少伟大的艺术家构思的多么精致的行为艺术都比不过的。
到了农历的七月初七,青海人在这一天也有一个非常美好的习俗,妇女们用凤仙花染指甲。七月七传说是天上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因而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但在青海人的概念中,这个节日称之为“女儿节”似乎更为恰当。因为这一天没有夫妻、情人们的节目,更多的是女孩子们在过这个节。女孩子们聚在一起比针线,要给家里的长辈缝一件衣衫。由此试探这个女孩子的裁剪、缝纫、绣花的功夫。还要比茶饭,比茶饭的主要功夫在于做面食,看这个女孩子揉面、擀面、切面的功夫到底如何。到了晚上,女孩子们的“比巧”达到了高潮,不再用缝衣衫、做面食来比赛巧手艺了,而是两个女孩子围着炕桌面对面坐下,每人拿一枚针,一根线,把手伸到桌子底下,摸索着穿针线。如果谁穿上了,谁就是最巧手的女孩子。
到了天空升起星斗,鹊桥出现的时候,女孩子们要为自己的巧手染指甲了,青海人叫“包海娜”。把海娜花拔下来,稍微晾一晾后,就放到茶窝里捣碎,捣的时候还要加一点明矾,为的是固定颜色。把海娜花捣成稀糊状,然后在指甲上抹点清油,把捣得稀烂的海娜花敷在指甲上,用蜀葵叶子或向日葵叶子包好,外面再包一层布,就算把海娜包上了。
第二天早晨,撕掉包在外面的布和叶子,只见指甲红艳艳的真是好看。有的女孩子包的多,就连手掌和指头都是红的。
因了“包海娜”染指甲的美好,包海娜倒不分年龄性别。许多老奶奶也包,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指甲染成红色。还有年幼的小男孩,看见姐姐们包,他也嚷着要红指甲,母亲和姐姐们一般也会满足他的愿望,也会替他们染上红艳艳的指甲。还有的成年男性,因为不好意思把自己的手指甲染红,就在脚上包海娜,染红脚趾甲,过过包海娜的瘾。
倒也不完全是为了臭美。据民间传说,海娜有养血、明目的功效。那些染了红趾甲的男人,就可以指着养生的名义为自己找借口了。
七月七过去不久,手上的海娜花还没有褪尽,时令已到秋天,庄稼丰收,瓜果飘香,人们就要打算过丰盛的中秋节了。
如果家里有即将出嫁的女儿,母亲就在这个季节保养女儿的身体,滋润女儿的皮肤。保养的方式就是把新鲜的水果切片后煮成汤水,让女儿洗脸洗手。最常用的水果是梨。母亲们每天熬煮梨汤让女儿洗脸,据说,用梨汤洗过的脸,就会变得像梨子一样洁白光滑细腻。母亲们如此呵护女儿,就是希望女儿在结婚的时候容光焕发,光彩照人,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做一个美艳的新娘。
在青海民间,还有一些与美有关的习俗,也很有意思。有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了,有些来自乡村的妇女手上,在虎口处点了五个梅花形的圆点,这应该是一种民间的纹身。那么,为什么要点五个圆点呢?据有关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古老的生殖崇拜。这个问题太复杂,这里不做探究,我只把这种美容现象介绍一下:每年的五月,青藏高原上一片春光明媚,迎春花、探春花、碧桃花都开了。探春花开完后,会结出一种紫黑色的果实,青海人叫“酸梅”。妇女们就把酸梅果摘下来,挤出酸梅的汁。先把酸梅汁点在手上,再用针一点一点地刺破皮肤,酸梅汁就会渗到皮肤里面。等伤口长好后,手上就会留下五个梅花形的圆点。现在,城市里的人已经不点这种圆点了,但在乡村,似乎还盛行用酸梅汁在手上刺圆点,人们把这种习俗叫“针刺梅花”,这也是青海人保留下来的一种美容方式,是对美的追求。
青海人还喜欢扎耳朵眼。扎耳朵眼也有日子,一般在正月二十这一天。这个日子刚好在正月里,母亲们不出去劳作,可以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正月里气候寒冷,伤口不易发炎。所以,正月二十是非常适合扎耳朵眼的日子。
现在的女孩子扎耳朵眼,据说到美容院里拿枪打,现扎耳朵眼现戴耳环,方便快捷,一点也不疼。在以前,扎耳朵眼也算一件神圣的仪式。母亲们在绣花针上穿好红丝线后,要泡在清油碗里,泡好多天。到了正月二十这一天,如果下雪了,就抓一把雪揉搓女孩子的耳垂,一直揉到耳垂变得又薄又透,并且冻得僵硬时,才拿针穿过。如果不下雪,就拿花椒粒揉搓耳垂,花椒有麻痹的作用,扎耳朵眼同样不疼。如果连花椒都没有,就用大粒盐。盐有消炎杀菌的作用,扎过耳朵眼后伤口不易发炎感染。当把耳垂捻到又麻又薄时,母亲们拿起泡好的绣花针,一针穿过去,毫不觉疼。线上有油,时不时地拉着转一下,线和肉就不会粘到一块。过几天,褪去红丝线,耳朵上吊两只玻璃耳坠,在脸颊边嘀哩当啷地晃着,多美啊。
大约世间的事就如《三国》中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总是转着圈地往前滚动,那么,裹挟在历史长河中的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也是在轮回中重复着自己的使命。
人们常常有这种感觉,随着年岁的增长,会越来越怀旧,怀念小时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许,你年轻的时候极力追求的梦想,到一定年岁后就会变得无足轻重。而你少年时代嫌弃的厌烦的,总是想摆脱的生活,在你有了一定的阅历后,却能悟出它所包含的朴素美好的内涵。比如,母亲的唠叨,我们曾经那么不爱听,觉得母亲没文化,说出的话又土又落后,她一点儿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等到我们也当了母親,到了母亲的年纪,才慢慢感悟到母亲的唠叨,母亲没有章法的家常絮语,竟然有那么多的生活经验,那么多朴素的哲理,足以指导我们应付生活中的各种迷茫。
再比如,我们曾经追求的生活方式。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没有化妆品,看着黑乎乎硬梆梆的枣儿胰子,我们多么羡慕人家用的香皂;看着装在黑土陶罐里的麻雀屎,我们多么渴望有一瓶香喷喷的擦脸油;看着人家们剪得精干洋气的短发头,我们多么讨厌吊在脑后的麻花辫。
时代发展到今天,各种各样的化妆品充斥着市场,我们不再为买一瓶擦脸油发愁的时候,却发现,现在的擦脸油几乎都是化学物品,我们又开始怀念曾经用过的纯天然的化妆品。然而,现在,那些纯天然的原料也不好找了,我们只能在心里怀想一下,怀想以前苦涩中带着甜蜜的点点滴滴,之后,还是到市场上买又贵又不好用的擦脸油。
但记忆总归是美好的,青海人的民间美容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但愿不要被我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