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奖学金制度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奖学金制度的本质规定,可是,由于奖学金操作的代理人——学校出于缓解贫困生就学压力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因,在运作过程中奖学金制度的目标被扭曲了,从而使得奖学金制度的激励作用低下,以及产生了权力寻租的现象,最终影响了奖学金制度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正本清源才能实现奖学金制度的本质目标。
关键词:奖学金;制度;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推行的奖学金制度,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帮助许多贫困大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因而成为大学里一项重要的制度。但是,奖学金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制度安排不合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这些都影响了制度实施的效果。所以深入剖析奖学金制度的运行机理,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法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奖学金制度的目标
任何一项制度的设立和变迁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奖学金制度从其设立到具体的操作,其目标已经发生了异化,现实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初始目标。
(一)奖学金制度的初始目标
奖学金一词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都能够理解其表达的意思,但是要求其严格阐述的话就比较困难了。正是对于奖学金内涵的不准确理解,才造成了奖学金制度目标的多样化,影响了奖学金制度的运行效果。所以深入挖掘奖学金的内涵,是明确奖学金制度目标的基础。
在《汉语大词典》中对奖学金有明确的定义,即学校、团体或个人等给予学习成绩优良学生的奖金。所以,奖学金制度就是国家、其它社会团体或个人委托学校通过奖学金的发放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套制度规范和措施,也就是说,奖学金制度的初始目标比较单一,即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二)奖学金制度的现实目标
学校作为奖学金发放的代理人,出于社会及自身利益的考虑,使奖学金制度的现实目标与初始目标发生背离,使奖学金制度固有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效用。
造成奖学金目标偏差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为了应付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高校的贫困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贫困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问题成了困扰社会的一大难题。为此,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面对如此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些措施仍不能完全的解决这一难题,所以,解决贫困生的就学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强大的社会舆论,学校作为学生的直接载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校也不得不通过挖掘自身资源潜力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作为各类奖学金发放的代理人及操作者,实际上奖学金成了学校掌握的一部分重要资源,他的具体使用权几乎为学校所垄断。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就学的压力下奖学金制度的目标被扭曲了,学校将照顾贫困学生作为了奖学金的制度目标,学习成绩优秀不再是获得奖学金的充要条件,仅仅成了获得奖学金的一个必要条件。
学校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考虑,是造成奖学金制度目标背离的另一个原因。学生交纳的学费是学校运行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贫困大学生无力缴纳学费实际上造成了学校经费的严重不足,给学校各项事业的运行及学校的发展都带来了不便。虽然贫困大学生通过家庭、国家及社会的帮助能够解决一部分学费,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学费无力缴清。所以,学校将注意力转向了手中代理的奖学金,如果能将这部分奖学金发放给贫困学生,则这部分学生就可以将其转化为学费,学校的经费问题自然就减轻了。现实中,我国的许多高校正是这样做的,奖学金的制度目标在代理人的操作下进一步扭曲了。
三、奖学金制度现实目标下的制度成本
(一)弱化了奖学金制度激励作用
按照设立奖学金制度的初始目标,它能够激励学生刻苦攻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可是现实目标下,这种功能已经大部分丧失,甚至在学生当中产生了相当的负面作用。如果将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分为好和差两类,他们的学习态度又各自为努力和不努力两种,则可以将大学生分为(富裕,努力),(富裕,不努力),(贫困,努力),(贫困,不努力)四种类型。在现实的奖学金制度安排下,这四类学生面临着不同的激励效果。
对于家境富裕、学习不努力的同学来说,奖学金制度如何设置,他们都不可能获得奖学金,所以在任何制度目标下,他们不会有学习激励。
对于家境富裕,本来学习态度就好的学生来说,奖学金只是对他们努力的一种肯定,是一种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刺激)。如果因为家境较好就将他们排除在了获得奖学金之外,一方面会在这一部分同学心中产生不公平的想法,对于社会的激励机制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肯定,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难以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原本家庭贫困的学生和奖学金之间内在的强化机制,即家庭贫困迫使自己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获得奖学金才能延续自己以后的学业。所以奖学金制度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既有更强的激励作用,可是奖学金制度目标的扭曲弱化了这种机制,减弱了贫困生学习的动力。
家庭贫困,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可能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由于学校的各类奖学金数目众多,追求公平的目标导致的是贫困生的“轮流坐庄”,保证大部分的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奖学金。但是,家庭贫困使这学习不努力的那一部分学生也能够搭上“平均分配”这一制度安排的便车,从中受益。可是,这种方式获得的奖学金会养成这部分学生的等、要思想,甚至在实际中出现了“我贫困,所以奖学金应该给我”的言论,他们即使学习成绩差仍然有机会取得奖学金,既然如此他们自然必要改变自己的偏好。这样一来,奖学金对他们来说不会产生正激励,反而带来的是负激励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追求公平目标的奖学金制度安排对大部分学生非但没有激励,反而会造成一定的负激励,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造成“权力寻租”
奖学金制度目标的扭曲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造成权力寻租,奖学金的评定采取班级推荐和学校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在这两个环节都会造成权力的寻租。
一般地,班级推荐奖学金获得者采用的是无记名投票方法,以候选人获得票数的多少来决定推荐人选。虽然无记名投票是公平、公开的,选举的当场也是合法的,但是权力寻租在选举前就已经出现了。最常见的是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拉选票,首当其冲的是自己所在的宿舍,再通过其他正当和不正当的手段拉到另外一些人的选票,自己的当选应当没有悬念了。
再者班干部在班级推荐过程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一方面他们是班级评选活动的组织者,甚至是评选具体操作方法的制定者,他们的行为将直接关系到评选结果,所以与班干部关系密切的同学,自然会成为制度安排的受益者。另一方面,班干部也是学校评定小组对学生考察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班干部对一个候选人的评价直接影响到评定小组对这个人的考察结果,一个得罪班干部的人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他的落选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一个环节是评定小组对班级评选结果的敲定,无论是差额选举,还是等额选定,评定小组都具有最后的决定权。如果一个人平时在评定小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的眼中“操行”不良的话,他是很难获得通过的。相反,如果辅导员老师对学生有好的印象,在评定奖学金的过程中,如果这些学生在推荐名单上出现的话,他们必定会被圈定了。
(三)增加了班级运行成本
奖学金制度目标的扭曲造成了学生间的分裂,一方面是贫困生和其他学生之间的矛盾,奖学金被认为是贫困生的特权,在班级投票选举是其他同学不愿意参加,或者即使参加也会出现起哄的现象,使正常的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另一方面贫困生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为了获得奖学金某些同学竭尽所能采取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从而导致了贫困生之间,甚至贫困生的个人圈子之间的摩擦加剧,影响了班级的团结。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班级开展的其他正常活动经常遭到一部分人的抵制,班级运行成本增加。
四、正本清源——奖学金制度目标回归
(一)明确区分奖学金和助学金
奖学金制度之所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是其目标不明确,与助学金的目标难以区分。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的各类奖金种类繁多,往往由于界定不清而使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边界难以划分。所以这些奖金的设立者在设立之初就要明确其用途,奖学金就是奖励优秀,助学金就是助贫帮困,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称谓上都要界定清楚。对于现在已在运行的奖助学金,也要深究其设立的本意,再结合现实条件明确其归属,使之都能够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奖学金发放的规章制度
虽然从国家到学校都制定了较为细致的奖学金管理办法,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奖学金制度的正常运行。所以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操作中获得的经验不断的完善奖学金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创新奖学金评定的方法
奖学金的评定,到目前一般采用学生民主评选或由学校按照指标评定两种方法,而且民主评选的方法更为普遍一些,虽然采用民主评选的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权力,也比较公正合理,但是仍然出现了权力寻租的现象,使得这一方法在有些地方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甚至有抵制的情形。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拓展思路,集思广益,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寻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奖学金评定办法。(作者系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摘自《新华网》2006.10.26)
摘要: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奖学金制度的本质规定,可是,由于奖学金操作的代理人——学校出于缓解贫困生就学压力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因,在运作过程中奖学金制度的目标被扭曲了,从而使得奖学金制度的激励作用低下,以及产生了权力寻租的现象,最终影响了奖学金制度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正本清源才能实现奖学金制度的本质目标。
关键词:奖学金;制度;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推行的奖学金制度,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帮助许多贫困大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因而成为大学里一项重要的制度。但是,奖学金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制度安排不合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这些都影响了制度实施的效果。所以深入剖析奖学金制度的运行机理,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法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奖学金制度的目标
任何一项制度的设立和变迁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奖学金制度从其设立到具体的操作,其目标已经发生了异化,现实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初始目标。
(一)奖学金制度的初始目标
奖学金一词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都能够理解其表达的意思,但是要求其严格阐述的话就比较困难了。正是对于奖学金内涵的不准确理解,才造成了奖学金制度目标的多样化,影响了奖学金制度的运行效果。所以深入挖掘奖学金的内涵,是明确奖学金制度目标的基础。
在《汉语大词典》中对奖学金有明确的定义,即学校、团体或个人等给予学习成绩优良学生的奖金。所以,奖学金制度就是国家、其它社会团体或个人委托学校通过奖学金的发放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套制度规范和措施,也就是说,奖学金制度的初始目标比较单一,即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二)奖学金制度的现实目标
学校作为奖学金发放的代理人,出于社会及自身利益的考虑,使奖学金制度的现实目标与初始目标发生背离,使奖学金制度固有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效用。
造成奖学金目标偏差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为了应付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高校的贫困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贫困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问题成了困扰社会的一大难题。为此,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面对如此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些措施仍不能完全的解决这一难题,所以,解决贫困生的就学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强大的社会舆论,学校作为学生的直接载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校也不得不通过挖掘自身资源潜力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作为各类奖学金发放的代理人及操作者,实际上奖学金成了学校掌握的一部分重要资源,他的具体使用权几乎为学校所垄断。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就学的压力下奖学金制度的目标被扭曲了,学校将照顾贫困学生作为了奖学金的制度目标,学习成绩优秀不再是获得奖学金的充要条件,仅仅成了获得奖学金的一个必要条件。
学校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考虑,是造成奖学金制度目标背离的另一个原因。学生交纳的学费是学校运行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贫困大学生无力缴纳学费实际上造成了学校经费的严重不足,给学校各项事业的运行及学校的发展都带来了不便。虽然贫困大学生通过家庭、国家及社会的帮助能够解决一部分学费,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学费无力缴清。所以,学校将注意力转向了手中代理的奖学金,如果能将这部分奖学金发放给贫困学生,则这部分学生就可以将其转化为学费,学校的经费问题自然就减轻了。现实中,我国的许多高校正是这样做的,奖学金的制度目标在代理人的操作下进一步扭曲了。
三、奖学金制度现实目标下的制度成本
(一)弱化了奖学金制度激励作用
按照设立奖学金制度的初始目标,它能够激励学生刻苦攻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可是现实目标下,这种功能已经大部分丧失,甚至在学生当中产生了相当的负面作用。如果将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分为好和差两类,他们的学习态度又各自为努力和不努力两种,则可以将大学生分为(富裕,努力),(富裕,不努力),(贫困,努力),(贫困,不努力)四种类型。在现实的奖学金制度安排下,这四类学生面临着不同的激励效果。
对于家境富裕、学习不努力的同学来说,奖学金制度如何设置,他们都不可能获得奖学金,所以在任何制度目标下,他们不会有学习激励。
对于家境富裕,本来学习态度就好的学生来说,奖学金只是对他们努力的一种肯定,是一种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刺激)。如果因为家境较好就将他们排除在了获得奖学金之外,一方面会在这一部分同学心中产生不公平的想法,对于社会的激励机制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肯定,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难以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原本家庭贫困的学生和奖学金之间内在的强化机制,即家庭贫困迫使自己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获得奖学金才能延续自己以后的学业。所以奖学金制度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既有更强的激励作用,可是奖学金制度目标的扭曲弱化了这种机制,减弱了贫困生学习的动力。
家庭贫困,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可能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由于学校的各类奖学金数目众多,追求公平的目标导致的是贫困生的“轮流坐庄”,保证大部分的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奖学金。但是,家庭贫困使这学习不努力的那一部分学生也能够搭上“平均分配”这一制度安排的便车,从中受益。可是,这种方式获得的奖学金会养成这部分学生的等、要思想,甚至在实际中出现了“我贫困,所以奖学金应该给我”的言论,他们即使学习成绩差仍然有机会取得奖学金,既然如此他们自然必要改变自己的偏好。这样一来,奖学金对他们来说不会产生正激励,反而带来的是负激励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追求公平目标的奖学金制度安排对大部分学生非但没有激励,反而会造成一定的负激励,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造成“权力寻租”
奖学金制度目标的扭曲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造成权力寻租,奖学金的评定采取班级推荐和学校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在这两个环节都会造成权力的寻租。
一般地,班级推荐奖学金获得者采用的是无记名投票方法,以候选人获得票数的多少来决定推荐人选。虽然无记名投票是公平、公开的,选举的当场也是合法的,但是权力寻租在选举前就已经出现了。最常见的是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拉选票,首当其冲的是自己所在的宿舍,再通过其他正当和不正当的手段拉到另外一些人的选票,自己的当选应当没有悬念了。
再者班干部在班级推荐过程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一方面他们是班级评选活动的组织者,甚至是评选具体操作方法的制定者,他们的行为将直接关系到评选结果,所以与班干部关系密切的同学,自然会成为制度安排的受益者。另一方面,班干部也是学校评定小组对学生考察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班干部对一个候选人的评价直接影响到评定小组对这个人的考察结果,一个得罪班干部的人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他的落选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一个环节是评定小组对班级评选结果的敲定,无论是差额选举,还是等额选定,评定小组都具有最后的决定权。如果一个人平时在评定小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的眼中“操行”不良的话,他是很难获得通过的。相反,如果辅导员老师对学生有好的印象,在评定奖学金的过程中,如果这些学生在推荐名单上出现的话,他们必定会被圈定了。
(三)增加了班级运行成本
奖学金制度目标的扭曲造成了学生间的分裂,一方面是贫困生和其他学生之间的矛盾,奖学金被认为是贫困生的特权,在班级投票选举是其他同学不愿意参加,或者即使参加也会出现起哄的现象,使正常的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另一方面贫困生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为了获得奖学金某些同学竭尽所能采取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从而导致了贫困生之间,甚至贫困生的个人圈子之间的摩擦加剧,影响了班级的团结。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班级开展的其他正常活动经常遭到一部分人的抵制,班级运行成本增加。
四、正本清源——奖学金制度目标回归
(一)明确区分奖学金和助学金
奖学金制度之所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是其目标不明确,与助学金的目标难以区分。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的各类奖金种类繁多,往往由于界定不清而使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边界难以划分。所以这些奖金的设立者在设立之初就要明确其用途,奖学金就是奖励优秀,助学金就是助贫帮困,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称谓上都要界定清楚。对于现在已在运行的奖助学金,也要深究其设立的本意,再结合现实条件明确其归属,使之都能够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奖学金发放的规章制度
虽然从国家到学校都制定了较为细致的奖学金管理办法,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奖学金制度的正常运行。所以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操作中获得的经验不断的完善奖学金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创新奖学金评定的方法
奖学金的评定,到目前一般采用学生民主评选或由学校按照指标评定两种方法,而且民主评选的方法更为普遍一些,虽然采用民主评选的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权力,也比较公正合理,但是仍然出现了权力寻租的现象,使得这一方法在有些地方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甚至有抵制的情形。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拓展思路,集思广益,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寻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奖学金评定办法。(作者系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摘自《新华网》200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