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的重组与创新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提供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和思路,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地域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进行重组和创新,实现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人施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自身对科学教材的解读和驾驭能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要求教师积极主动、灵活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照本宣科地教。怎样让自己的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科学课常教常新,多年来,笔者不断尝试着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以科教版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变回忆为观察实验,激发探究热情
  原教材内容:
  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吃进去的米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我的重组设计:
  用一个托盘分别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一小份大米、米粉和米饭。教师叙述:米碾碎变成了米粉,米加热变成了米饭,你们觉得它们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请小组仔细观察展开讨论,并说说你们的理由。
  原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凭空想象米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文图回答起来很空洞,也失去了科学课探究的初衷。而通过我的重组设计,可以将大米到米粉和大米到米饭的变化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教材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浅显为深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米粉和米饭的本质特点,能够比较容易地区分它们发生的不同变化,并且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体验了科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了科学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又获取了科学知识。
  二、化验证为探究实验,丰富探究内涵
  原教材内容:
  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发现什么现象?
  我的重组设计:
  给每个小组准备三瓶不同颜色的液体,如果把三种不同颜色的液体分别滴在米饭上,米饭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请每个同学先预测后实验,它们的变化一样吗?小组讨论,并说说理由。(注:红液体为红墨水、蓝液体为蓝墨水、黄液体为碘酒)
  原教材是一个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其探究性,即按给出的步骤“照方抓药”来验证某种物质的性质。这样的实验教学最多只能将前人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 引导他们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上来;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使科学课变为动手、动脑课,变为实践课。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学生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三、从实验到分析思考,升华探究层次
  原教材内容:
  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我的重组设计: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很多食物,请你们预测一下你们带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呢?
  说说你们检验的结果,看看有没有其他新的发现?
  原教材的实验设计,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和思维成分,学生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和内涵都很浅。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我的重组设计增加了“预测”和“新发现”板块,关注到了探究活动的价值。“预测”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已有经验对物质是否含有淀粉进行判断;“新发现”则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做出分析、处理和归纳。让学生从获得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形成一定水平的科学概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从舍弃到创新补充,弥补教材缺陷
  原教材内容:
  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晾干后送给同学,让同学想办法让报纸上的字显示出来。
  我的重组设计:
  小明通过本课的研究得出结论:粮食类和薯类以及制品的淀粉含量都很高,白菜、黄瓜、西红柿这些蔬菜以及梨、橘子等水果一般淀粉含量很少。他的结论对不对呢?请同学们课后设计实驗去证实!
  原教材的设计,我在课前对于制作神秘信件实验,做了多次试验,结果很不明显,原因是现在的纸张成分大多都含有较多的淀粉成分(只有纯木浆纸的淀粉含量很少),即使不在上面涂淀粉,滴上碘酒也会变得很蓝。这样的实验课堂上操作起来很难成功,课后学生更是难以复制,这充分暴露了教材的缺陷。因此,我商榷了这部分内容,增加了更具挑战和思维成分的开放题目,不管学生探究的结果正确与否,最起码他们经历了探究和思维的过程,这正是小学科学课标倡导的理念。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在平时的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要因时、因地、因人,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取舍、重组和创新,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提升自身对科学教材的解读和驾驭能力,拓宽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空间。
  【作者单位:常山县东案中心小学 浙江】
其他文献
第1步  把玻璃管插进橡皮塞中,管的下端绑一个小铃铛。  第2步  锥形瓶中加一点水,把连有铃铛、玻璃管的橡皮塞塞在瓶口。使铃铛悬在瓶中,稍一摇晃就能听到铃声。  第3步  用酒精灯在锥形瓶底加热,直到瓶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  第4步  用橡皮泥塞住玻璃管上端的管口,等锥形瓶冷却后再摇晃,铃铛没有声音了。  第5步  如果拿开橡皮泥,它还是会发出清脆的声响。    大博士解密科学原理 
蓝牙作为一种无线通信和无线网络的新兴技术,其技术产品大规模应用的序幕即将拉开。文章在B1ueStack蓝牙协议栈的基础上,以实现远程教育中的移动教室设备间蓝牙无线传输为实例
《看虹摘星录》和《七色魇》是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看到沈从文思想的变化过程:由主体生命爱欲经验形式出发,从自然中明悟生命的庄严,将欣赏
本文探讨了如何判断在采暖系统中是否异物堵塞以及确定堵塞部位的方法.
图书馆存在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当前全党、全国人民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时刻,文章对图书馆的功能进行探索,旨在提升图书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
农民工社保制度的有效实行,一要有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二要有全面而得力的执行,三要有农民工对制度的较高程度的适应。当前多数建筑行业农民工处于对社保制度的不自觉或无意识
提出了将人脸图像的小波分解系数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以达到人脸识别的新方法。针对不同的小波基,对人脸图像作小波分解,并将分解低频系数作为人脸特征送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实验表明,选择恰当的小波基能够达到较高的识别率。
在论述了程焕文先生“爱国、爱馆、爱书、爱人”图书馆精神的倡导与体系化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对此精神丰富内涵的理解.目的在于进一步弘扬图书馆精神.
当前的审计技术存在着诸如信息冗余等缺陷。文章设计了一种新的归约审计模型,其核心是基于关联特征分析的审计踪迹归约。该模型能够有效降低审计踪迹规模,提高数据库系统效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体现我国社会现时代的迫切要求。它的提出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保证,并且对于唱响主旋律、澄清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