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论艺术真理的理解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t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伽达默尔从对艺术经验的考察出发,建立起本体论的解释学,即他研究的是一切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而不是理解的方法和技巧问题。这样就保证了审美理解与其他理解活动有着相同的规律。解释学对“理解”问题的研究成果,也适用于艺术真理的理解,或者说,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问题的研究是哲学性的,它本身就是解释学的内容。正由于伽达默尔美学的这种哲学特性,所以他关于艺术真理理解的研究,不只是对欣赏和评论的探讨,而是理解者对艺术文本与自身意义的领悟,是理解者与被理解者的对话。伽达默尔关于此问题的探讨集中在“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等环节上。
  解释学的本体论化源于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把理解视为此在生存论的一个结构环节,从而将理解行为变成了一种存在事件,而不是一种主观行为。理解的“前见”的提出就源于这一思想。此在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存在者,是由于此在生存着并总已经对其存在有所领悟,“对存在的领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规定”{1},这种先在的领悟必然作为先入之见介入理解活动之中。与传统解释学不同,伽达默尔认为“前见”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此在的时间性规定了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物。“不是历史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早在我们通过反思理解自己之前,我们显然已经在我们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着自己了……因此人们的成见远比他的判断更是他的存在的历史现实”{2}。当然,伽达默尔并不否认前见本身的复杂性。他将前见分为两种:“真前见”和“假前见”。真前见是合理的前见,是历史传统、文化背景造成的;假前见是不合理的前见,是因现实生活中的功利关系和个体兴趣的影响而造成的。真前见是理解活动的前提,假前见才是理解活动的障碍。
  在理解活动中如何克服假前见的影响呢?伽达默尔认为关键在于“时间距离”。时间距离不仅能消除假前见,而且能帮助理解者获得真前见。“时间距离才能使诠释学的真正批判性问题得以解决,也就是说,才能把我们得以进行理解的真前见与我们由之而产生误解的假前见区分开来”{3}。
  在理解活动中,理解者的前见作为对于文本意义的一种预期,就构成了他的视域,而理解就是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过程。所谓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含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4}。在此,视域并无主观性的含义,它是一种本体论的规定。每一艺术文本都有自己的历史视域,这是由创作者特定的历史存在所构成的。理解者也有自己的视域,这同样取决于理解者的历史境域。在理解活动中,理解者经验到由此二种视域的差异造成的紧张关系。为了消除紧张感,理解者必须筹划一个不同于自身视域的文本视域。而与此同时,理解者并不可能摆脱本身原有的视域,实际上他是把自身的视域融入了所筹划的文本视域之中。在这一过程中,理解者的视域也必然为文本视域所改变。因此理解是两种视域的融合过程,而非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把握。而且这种融合是一个永无停息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融合都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解视域,文本视域也将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于是又导致了一个新的融合过程。视域的每一次融合,都是一次超越,新的视域既包含了文本和理解者的视域,又超越了两个视域,而给新的经验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任何视域都是流动生成的,任何理解都是敞开的过程,是一种历史的参与和对自我视域的超越。{5}
  在个体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关键是视域融合;而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也就是构成“效果历史”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们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6}理解始终是在历史之内进行的,历史是由我们来经验的,在理解中我们始终是历史的一部分。因此,伽达默尔不同意历史客观主义,把历史看作可供理解者重新复制的东西,更不同意主观主义看法,而是认为,历史既不是客观的对象,也不是绝对精神和生命的体验。历史绝不是重复过去的东西,它是可能性与现实性、过去与现在的统一,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按照伽达默尔“效果历史”观,艺术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了一种历史实在,并存在于特定的效果历史中。“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被给定‘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这就是说,理解是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7}。艺术品产生后,就是一种历史实在,因此作者的意图对于作品的理解并非评判的标准,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复制作者的原意,而只需在视域的融合中,与作品文本展开历史性的对话,不断地超越文本及自身的视域。
  因此,在历史传承中理解艺术真理,不在于使人们获得对艺术作品的客观认识,而在于我们经由艺术作品的中介进入历史,并从中获得一种视域的拓展与存在的扩充。
  
  参考文献
  {1}《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 三联书店 1991年版 第16页
  {2}{3}{4}{6}{7}《真理与方法》(上) 伽达默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第355页、第383页、第388页、第384~385页、第8页。
  {5}《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 王岳川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210页
其他文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参对于《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对欧·亨利的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如情节曲折和结尾的出人意料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希望通过出仕而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伟大报负,但因为他们的自我张扬的个性释放违背了官场权力的运行规则,触犯了政治家的权力,而受到政治权贵的挤压和摧残。苏轼为保持自己下为国为民、上忠君事主的真挚之心,更由于自己毫不掩饰的真率性情,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得罪了变法派和保守派。他出色的才能本来就惹得周围的许多人嫉妒,而他无所收敛的个性正好为这些嫉妒他的人提供了整治他的天然的理由。  元丰二年
对凤仙花白粉寄生孢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凤仙花白粉寄生孢生长温度为10~30℃,pH值为5~10;最适生长及产孢温度为20℃,pH值为7。有利于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乳糖和蛋白胨
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本文以广州大学为例,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逆向设计理念,探索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选课平台,以及选课
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 Linnaeus)是新疆南疆棉区棉蚜的优势种天敌.但由于受田间气候条件和农事操作的影响,很难保持瓢虫的数量达到足以控制蚜虫危害的水平.
随着我国高校竞争的日趋激烈,课堂教学被高度重视。课前准备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前准备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编写教案,规划课堂的同时,还要
对纳米材料TiO2的性质及其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TiO2在190~240nm处有强的吸收峰.在短波光日光灯和蓝光下TiO2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TiO2 A对胶孢炭疽菌的菌丝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