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是包含历史、地理和社会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但是要把历史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相结合,串联成一门人文社会综合的课程是一个难题,难免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存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内容串联;问题及对策
从现在课改的变化方向来看,许多师生对全面性教材十分感兴趣。从全面性教材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把地理、历史等知识有机串联到一门新的课程中,使课程具有全面性的探究特征。因为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彼此无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的健康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知识间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全面性教材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求。
一、《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课程的串联是以动态的、过程性的社会变迁为基础,描述社会变化的过程,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如今的社会。《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从一个角度来变现出人类社会的变化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地域文化的差异。结合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国际社会的发展的大背景,让同学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一名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完善自身的价值体观念。所以教材的编写应该从全球意识出发,教育同学们对全球问题有一定的是非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把握全局,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政治知识不全面
在知识的呈现上,对地理和历史知识的串联较为全面。但是,教材是由三个学科知识共同构成的,教材未能很好地串联政治知识 [1]。而要使得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必须要结合中西方政治知识。无论是中国政治,还是西方政治学,都能够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达到了本课程的最终目标。
就像“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材从社会的变化、区域的变化到自然环境的不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于其所处的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让同学们懂得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人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地球环境为代价,着重强调了生态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但是教材没有从德育方面进行串联,这里完全可以加入一些人物故事。再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串联公民德育修养的内容,增强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教育责任感和德育品质[2]。比如,九一八事变,关注历史中的“那些人”,更关注历史延伸下来的现代社会的“这些人”,包括探究历史真相的人。我们之所以这样强调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只为不让类似的历史重演,让学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的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奋斗志向,教育学生要志存高远,充分体现以“以教育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提高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基本素质,达到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性。
(二)社会问题认识不突出
教育要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培养全面性人才,除了要让同学们加强德育修养,教材的编写还应该突出要关注实际的社会问题。同学们的发展与大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面对种种现实问题,如疾病、教育不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但是在教材编写中对这些社会问题没有很好的串联进去,以环境保护部分为例[3]。编者没有把这部分的内容独立成章,也未能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教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性教材内容的编写要以 “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帮助同学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4]。
教材在这方面编写有待加强,在地理部分的编写中,完全可以适当加入些环保知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危害生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做等方面,结合历史上事件,由于人类盲目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事例,让同学们意识到如果人类不保护这些自然环境,我们生存的环境将被破坏,将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这样就使同学们知道人与环境共生,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公民的的素质。
(三)内容的材料不完善
在内容的容量上,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材料也应该完善一些。在历史部分,描述社会生活的变迁,以楼兰古国的消逝为例,应该说明文明不再的原因,以警后世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提醒我们要爱护环境意义,不要让现在的文明从我们这里消失、逝去等等,强化可持续发展战略[5]。
教材在这里编写时还可以结合我国的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众所周知,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之下,使得土地荒漠化的具体原因不同。结合历史知识,解释地理地貌的变化,例如,清朝时期,农垦规模扩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加入这些内容能够增强同学们对土地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二、总结
在教材编写中引入其他各个学科知识,能使枯燥的知识在社会的政治、文化大背景下,得以很好地理解。各科目的知识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实际上,他们的内容都是互相密切关联的,把历史知识巧妙融入地理课堂,再结合一定的政治背景,而不是把各科知识绝对的分割开来,使社会教材达到学科知识内容上的串联,也便于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韩震,朱明光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蒋金崇等:《历史与社会内容目标解读(第一册生活的时空)》,地质出版社,2012年。
[3] 费为群等:《历史与社会内容目标解读(第二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
[4] 陈雅琴等:《历史与社会内容目标解读(第三册发展的选择)》,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
[5] 陈新民:《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内容串联;问题及对策
从现在课改的变化方向来看,许多师生对全面性教材十分感兴趣。从全面性教材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把地理、历史等知识有机串联到一门新的课程中,使课程具有全面性的探究特征。因为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彼此无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的健康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知识间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全面性教材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求。
一、《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课程的串联是以动态的、过程性的社会变迁为基础,描述社会变化的过程,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如今的社会。《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从一个角度来变现出人类社会的变化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地域文化的差异。结合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国际社会的发展的大背景,让同学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一名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完善自身的价值体观念。所以教材的编写应该从全球意识出发,教育同学们对全球问题有一定的是非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把握全局,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政治知识不全面
在知识的呈现上,对地理和历史知识的串联较为全面。但是,教材是由三个学科知识共同构成的,教材未能很好地串联政治知识 [1]。而要使得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必须要结合中西方政治知识。无论是中国政治,还是西方政治学,都能够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达到了本课程的最终目标。
就像“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材从社会的变化、区域的变化到自然环境的不同,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于其所处的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让同学们懂得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人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地球环境为代价,着重强调了生态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但是教材没有从德育方面进行串联,这里完全可以加入一些人物故事。再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串联公民德育修养的内容,增强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教育责任感和德育品质[2]。比如,九一八事变,关注历史中的“那些人”,更关注历史延伸下来的现代社会的“这些人”,包括探究历史真相的人。我们之所以这样强调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只为不让类似的历史重演,让学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的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奋斗志向,教育学生要志存高远,充分体现以“以教育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提高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基本素质,达到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性。
(二)社会问题认识不突出
教育要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培养全面性人才,除了要让同学们加强德育修养,教材的编写还应该突出要关注实际的社会问题。同学们的发展与大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面对种种现实问题,如疾病、教育不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但是在教材编写中对这些社会问题没有很好的串联进去,以环境保护部分为例[3]。编者没有把这部分的内容独立成章,也未能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教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性教材内容的编写要以 “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帮助同学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4]。
教材在这方面编写有待加强,在地理部分的编写中,完全可以适当加入些环保知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危害生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做等方面,结合历史上事件,由于人类盲目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事例,让同学们意识到如果人类不保护这些自然环境,我们生存的环境将被破坏,将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这样就使同学们知道人与环境共生,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公民的的素质。
(三)内容的材料不完善
在内容的容量上,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材料也应该完善一些。在历史部分,描述社会生活的变迁,以楼兰古国的消逝为例,应该说明文明不再的原因,以警后世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提醒我们要爱护环境意义,不要让现在的文明从我们这里消失、逝去等等,强化可持续发展战略[5]。
教材在这里编写时还可以结合我国的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众所周知,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之下,使得土地荒漠化的具体原因不同。结合历史知识,解释地理地貌的变化,例如,清朝时期,农垦规模扩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加入这些内容能够增强同学们对土地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二、总结
在教材编写中引入其他各个学科知识,能使枯燥的知识在社会的政治、文化大背景下,得以很好地理解。各科目的知识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实际上,他们的内容都是互相密切关联的,把历史知识巧妙融入地理课堂,再结合一定的政治背景,而不是把各科知识绝对的分割开来,使社会教材达到学科知识内容上的串联,也便于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韩震,朱明光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蒋金崇等:《历史与社会内容目标解读(第一册生活的时空)》,地质出版社,2012年。
[3] 费为群等:《历史与社会内容目标解读(第二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
[4] 陈雅琴等:《历史与社会内容目标解读(第三册发展的选择)》,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
[5] 陈新民:《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