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10 kV配网通常采用带电倒负荷的形式,但当合环电流较大且线路本身负荷较大时,会出现线路及设备过载的情况。针对此类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合环潮流中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现场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配网环网电流控制策略,利用PSASP仿真系统对10 kV配网合环电流分别在调整主变分接头、投切电容器和调整系统运行方式下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配网环网电流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控制策略进行配网合环倒负荷,年均减少停电50余次,多收回电费成本6万余元,同时提高了用户用电满意度。
【机 构】
:
国网四平供电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基金项目】
:
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项目(K-GD2011-0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70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10 kV配网通常采用带电倒负荷的形式,但当合环电流较大且线路本身负荷较大时,会出现线路及设备过载的情况。针对此类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合环潮流中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现场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配网环网电流控制策略,利用PSASP仿真系统对10 kV配网合环电流分别在调整主变分接头、投切电容器和调整系统运行方式下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配网环网电流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控制策略进行配网合环倒负荷,年均减少停电50余次,多收回电费成本6万余元,同时提高了用户用电满意度。
其他文献
为探明XL油田二次加密后的储层相比开发初期储层的油水渗流规律差异、不同渗透率级别岩况下油水渗流规律差异性、储集层性能的变化情况。通过对XL油田开展油水相渗曲线实验,采用JBN方法计算获得油水相对渗透率并绘制出油水相渗曲线。进行不同渗透率级别油水相渗实验结果规律分析研究、不同开发阶段同级别渗透率相渗曲线规律研究、相渗曲线特征参数随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研究发现:相渗曲线特征参数在渗透率为10×10-3μm2前后,其拟合曲线呈明显的二段式变化特征;开发前期储层渗流能力优于开发后期;渗透率级别较高的中渗岩样受注水
不同的挑流消能方式下弯曲溢洪道对水流的消能效果不同,研究并对比了差动式尾坎挑流和连续式尾坎挑流2种方式下,弯曲溢洪道水流消能的效果。采用的水气界面追踪方法为VOF方法,紊流模型为RNG k-ε模型,流速模拟软件为Flow-3D,该模型下仿真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仿真结果表明,差动式尾坎挑流方式下,挑流水舌挑距为86 m,最大流速为35 m/s,消能率为21.7%;连续式尾坎挑流方式下,挑流水舌挑距为90 m,最大流速为36 m/s,消能率为17.9%。相比之下,差动式尾坎挑流方式下消能率更高,水流对下游
为保障煤矿无轨胶轮车的安全运行,设计了调度系统,系统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井下部分主要负责车辆相关信息的采集,井上部分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分析及车辆的
大兴安岭东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极其活跃,形成了大面积的陆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已发现多处与其有关的银铅锌矿床和矿点。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质、物探和化探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活林扎拉格银铅锌多金属矿矿区和矿体地质特征,提出了矿床成因机制和找矿方向,为大兴安岭东南段与陆相火山岩相关金属矿的发现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勘查找矿思路。
由于煤矿输送带视觉场景噪声高、地下环境复杂,输送带图像的异物识别效率较高。针对煤矿带式输送机存在异物造成输送机损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SD技术的带式输送机表面异物视频检测方法。采用深度可分卷积方法减少SSD算法中的参数数量和提高速度;采用GIOU函数计算式代替原始SSD中的位置损失函数,以提高检测精度;对特征映射的提取位置和识别框的比例进行优化,以提高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优于原SSD算
针对分布式配电网故障诊断过程中因信号丢失导致的诊断准确率下降问题,以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络故障定位拓扑结构为基础,采集不同时段不同区段故障发生后的配电网络节点信息,形成故障信息数据集群,并对其数据特性进行分析,提取故障特征量,最后,采用粒子群寻优算法对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进行参数寻优,在Matlab仿真平台构建了分布式配电网络故障诊断算法模型,其中对区域故障信号因子进行反馈校正,剔除非区域故障的冗余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该故障诊断策略提升了配电网络的故障诊断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以当前国内开展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政策要求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比较多种评价体系技术模型,结合电力工程的特点开展了技术模型的适应性研究,建立了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为主体的,以管理机构和人员标准化、质量管理行为标准化、质量管理方法措施标准化和实体质量标准化为二级关键指标的三级递阶结构模型,并以施工单位为例,介绍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技术模型的具体构建方式和评价方法,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适用技术模型。
随着矿井煤炭开采不断向深部发展,煤层地应力不断增大、煤层瓦斯含量不断增加,矿井发生瓦斯灾害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高瓦斯矿井区域瓦斯预测与治理已成为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由于受地质构造等影响,井田不同区域的瓦斯赋存情况差异较大,采用固定单一的瓦斯治理措施将严重影响矿井的采掘接替。以潞安矿区为工程背景,根据地质构造特征与瓦斯赋存情况将矿区划分为4个地质单元,探讨了各区域瓦斯分布规律及其随埋深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煤层瓦斯突出危险程度的区域瓦斯分级治理方法,针对不同煤层瓦斯含量和煤体坚固性系数等情况采取不同的瓦
为了得到低渗透油藏岩心水驱油以及油驱水过程中可动流体的分布情况,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实验,对不同渗透率水平的储层进行核磁共振T2波谱特征形态分析,观察T2波谱形特征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得到岩心的可动流体饱和度;通过对剩余油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岩心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0.1~10.0μm的孔隙中,占总分布量的85%以上,表明后期挖掘剩余油的主要空间主要是中小型孔隙。通过对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岩心进行水驱油实验,得出在1.8 MPa/m的压力梯度下进行驱油有较好的效果并确定出最佳驱油压力梯度,明确了压力梯度对微观
随着采矿深度的增加,矿井液压支架的运行状况逐渐恶化。液压支架的立柱和平衡千斤顶都被视为刚性结构部件,关系到液压支架的安全性,为了提高液压支架的可靠性,建立了基于刚性—柔性耦合的液压支架的刚度可变冲击动力仿真平台。首先,模拟了平行表面荷载、上升表面荷载和下荷载作用于上梁时液压支架的应力状态,识别了不同铰接缝的临界载荷;其次,发现了不同铰链接头对应的危险冲击位置;最后,总结了冲击荷载对液压支架应力状态的总体影响。结果表明,在6000 kN冲击载荷下,支顶掩护梁铰接点最大力变化系数10.5,是最危险的铰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