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术中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护理的常见问题,是常见的并发症,以下介绍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发生的原因及相关护理。
一.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
正常体温是机体各项机能得以维持的关键。将机体核心温度在34—36℃之间称为低体温。多发生在手术和麻醉中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的现象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视,有研究显示大约有5%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病人中心体温<35℃,而人体体温调节中枢通常将中心体温调节恒定在37℃,术中低体温可引起多种并发症,针对造成低体温的原因做好手术中体温患者的保温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手术中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1.麻醉药物作用延长:低体温时内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降低,依赖于肝脏代谢、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肾血流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麻醉苏醒时间延长。
2.出凝血时间延长:低体温时血小板滞留于肝脏,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严重低温可导致DIC。
3.心脏负荷加重:低体温可导致心肌传导功能和心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收缩和术后高血压,尤其是复温时的氧耗量及二氧化碳增加,易导致高碳酸血症,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心率增加和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荷。
4.增加伤口感染率:低体温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抑制中性粒细胞氧化作用,并减少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同时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从而增加伤口感染率。
5.神经系统:低体温引起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6.酸中毒与电解质平衡:低体温会导致酸中毒,并影响电解质平衡。
7.寒战反应:核心温度降低1℃时就可以出现寒战,整个机体耗氧增加,寒战增加病人不适感,以及引起伤口疼痛,而需增加止痛剂用量。
三.引起手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1.产热不足: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减少,慢性消耗性病人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
2.手术室低温环境:手术室环境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有研究显示室温>32℃时体温>38℃,室温<21℃则体温<36℃,较长的手术过程中几层单辅料起不到保温作用。
3.皮肤保温作用的散发:手术过程中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碘酒酒精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低温或未加温的液体冲洗体腔或手术切口,大手术体腔长时间开放暴露和非手术部位的暴露等因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反应、热量丢失、中心体温可下降至33-35℃,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发的重要原因。
4.麻醉及药物作用: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降低代谢率,肌松药降低肌肉张力和抑制寒战反应,区域阻滞麻醉可断松弛肌肉、扩张血管,阻断末梢温度感觉器,使病人术中体温不下降。
5.输液和输血:术中输入未加温的液体和库血,据报道在室温下输入1单位4℃冷冻库血或12℃室温下的晶体可使体温下降0.25℃ ,500ml库存血在5-10min被输入人体会是体温降低0.5-1℃.
6.年龄对体温的影响: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而下降,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小时体温可下降3-4℃,老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的发生率发生也较高。
四.保温护理措施
1.加强体温检测:手术室护士应当定时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体表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室温23℃时,手为30℃、躯干为32℃,头部为33℃,核心温度则比较均衡,核心温度可在肺动脉、鼓膜食管远端、鼻咽部、口腔、直肠等处测出,口腔测量适用于清醒合作的病人,鼻咽部温度测量在人为降温时反应体温的变化较为迅速,而直肠温度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是比较理想的测量部位,相对而言,腋温更接近核心温度,当不能测量核心温度时,可以替代之,对手术病人常规监测体温,维持体温在36℃以上。
2.减少热丢失
(1)保温接送患者:术前任何时候都不要暴露患者,尽可能避免通过寒冷的过道,患者在进入手术室的途中,应给予足够的包裹,使之与周围冷气隔离,最好车床上的被子每次接送患者前预先加温。
(2)规范手术室的温度:手术时温度太高,会增加细菌繁殖,造成手术创口污染,手术时温度最好不低于24℃,相对于湿度40%-60%为宜,新生儿及早产儿手术室将温度保持在27-29℃,应预先调节室温在适宜范围。
(3)自然复温:常用方法是术中在非手术区域的四肢和躯干用暖棉被、肩垫、手臂保暖垫等覆盖以减少散热。
3.内部加温
液体加温:对输入体内的液体和血液制品加温到37℃,可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目前使用输液加温对预防低体温起到了较好的疗效,研究表明,液体或血制品加温至36-37℃是安全、舒适的,且对药液成分无影响(青霉素、维生素、代血浆等不能加温),体腔冲洗可带走大量热量,应使用温箱将冲洗液加温至37℃左右,避免体内过多热量散失、防止术中体温下降。
4.体表加温
(1)热水袋:通过将热水袋放置在血管丰富的部位来为病人加温,这种方法简单但缺乏效率而又危险,缺乏效率是因作用面积太小,危险的是:使用不当易致局部烫死,对手术中的病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电热毯:在手术前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根据需要随时调节温度,但要在电热毯上铺橡胶单和一次性中单,防止漏电。
(3)充气式保温毯:是通过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高对流气体,加上四肢用保温毯缠绕,一方面能提高外周皮肤温度,减少体内热量向外转移,另一方面隔出体表热量向周围环境扩散,有效预防了低体温的发生。
(4)充气加温装置:是目前认为最有效而可行的方法。由电热充气装置和温毯组成,通过两种机制加温:屏蔽辐射和对流,充气加温可以通过皮肤表面传导30-45W热量,同时被动隔热将皮肤散热从100W降约70W,因此远比被隔热和循环水床垫有效,对四肢加温比对躯干加温更有效,充气式保温毯操作方便,重量轻,复温效率快,分4个不同温度档次,可根据不同程度的体温,给予低体温手术患者最佳保温措施,充气式保温毯的设定合理,能持续维持所设定的温度,不会造成烫伤或温度不够影响效果等不良反应。
五.小结
手术中低温已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手术室护士除了配合麻醉医生严密观察体温温度,及时发现低体温现象外,还应积极主动采取保温措施,并根据情况及手术特点为病人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以维持体温稳态,防止低体温的发生,以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部分药物的使用,降低住院费用,同时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和贴心的护理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理 黄文莉 围手术期低体温病人保温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09,23(11):952-954
2、刘素芳 张秀英 张秀明 温度干预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27):32
3、黄丽丽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与预防(J) 上海护理 2004,5(4);30-31
一.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
正常体温是机体各项机能得以维持的关键。将机体核心温度在34—36℃之间称为低体温。多发生在手术和麻醉中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的现象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视,有研究显示大约有5%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病人中心体温<35℃,而人体体温调节中枢通常将中心体温调节恒定在37℃,术中低体温可引起多种并发症,针对造成低体温的原因做好手术中体温患者的保温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手术中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1.麻醉药物作用延长:低体温时内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降低,依赖于肝脏代谢、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肾血流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麻醉苏醒时间延长。
2.出凝血时间延长:低体温时血小板滞留于肝脏,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严重低温可导致DIC。
3.心脏负荷加重:低体温可导致心肌传导功能和心收缩力降低,外周血管收缩和术后高血压,尤其是复温时的氧耗量及二氧化碳增加,易导致高碳酸血症,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心率增加和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荷。
4.增加伤口感染率:低体温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抑制中性粒细胞氧化作用,并减少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同时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从而增加伤口感染率。
5.神经系统:低体温引起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6.酸中毒与电解质平衡:低体温会导致酸中毒,并影响电解质平衡。
7.寒战反应:核心温度降低1℃时就可以出现寒战,整个机体耗氧增加,寒战增加病人不适感,以及引起伤口疼痛,而需增加止痛剂用量。
三.引起手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1.产热不足: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减少,慢性消耗性病人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
2.手术室低温环境:手术室环境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有研究显示室温>32℃时体温>38℃,室温<21℃则体温<36℃,较长的手术过程中几层单辅料起不到保温作用。
3.皮肤保温作用的散发:手术过程中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碘酒酒精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低温或未加温的液体冲洗体腔或手术切口,大手术体腔长时间开放暴露和非手术部位的暴露等因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反应、热量丢失、中心体温可下降至33-35℃,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发的重要原因。
4.麻醉及药物作用: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降低代谢率,肌松药降低肌肉张力和抑制寒战反应,区域阻滞麻醉可断松弛肌肉、扩张血管,阻断末梢温度感觉器,使病人术中体温不下降。
5.输液和输血:术中输入未加温的液体和库血,据报道在室温下输入1单位4℃冷冻库血或12℃室温下的晶体可使体温下降0.25℃ ,500ml库存血在5-10min被输入人体会是体温降低0.5-1℃.
6.年龄对体温的影响: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而下降,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小时体温可下降3-4℃,老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的发生率发生也较高。
四.保温护理措施
1.加强体温检测:手术室护士应当定时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体表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室温23℃时,手为30℃、躯干为32℃,头部为33℃,核心温度则比较均衡,核心温度可在肺动脉、鼓膜食管远端、鼻咽部、口腔、直肠等处测出,口腔测量适用于清醒合作的病人,鼻咽部温度测量在人为降温时反应体温的变化较为迅速,而直肠温度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是比较理想的测量部位,相对而言,腋温更接近核心温度,当不能测量核心温度时,可以替代之,对手术病人常规监测体温,维持体温在36℃以上。
2.减少热丢失
(1)保温接送患者:术前任何时候都不要暴露患者,尽可能避免通过寒冷的过道,患者在进入手术室的途中,应给予足够的包裹,使之与周围冷气隔离,最好车床上的被子每次接送患者前预先加温。
(2)规范手术室的温度:手术时温度太高,会增加细菌繁殖,造成手术创口污染,手术时温度最好不低于24℃,相对于湿度40%-60%为宜,新生儿及早产儿手术室将温度保持在27-29℃,应预先调节室温在适宜范围。
(3)自然复温:常用方法是术中在非手术区域的四肢和躯干用暖棉被、肩垫、手臂保暖垫等覆盖以减少散热。
3.内部加温
液体加温:对输入体内的液体和血液制品加温到37℃,可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目前使用输液加温对预防低体温起到了较好的疗效,研究表明,液体或血制品加温至36-37℃是安全、舒适的,且对药液成分无影响(青霉素、维生素、代血浆等不能加温),体腔冲洗可带走大量热量,应使用温箱将冲洗液加温至37℃左右,避免体内过多热量散失、防止术中体温下降。
4.体表加温
(1)热水袋:通过将热水袋放置在血管丰富的部位来为病人加温,这种方法简单但缺乏效率而又危险,缺乏效率是因作用面积太小,危险的是:使用不当易致局部烫死,对手术中的病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电热毯:在手术前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根据需要随时调节温度,但要在电热毯上铺橡胶单和一次性中单,防止漏电。
(3)充气式保温毯:是通过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高对流气体,加上四肢用保温毯缠绕,一方面能提高外周皮肤温度,减少体内热量向外转移,另一方面隔出体表热量向周围环境扩散,有效预防了低体温的发生。
(4)充气加温装置:是目前认为最有效而可行的方法。由电热充气装置和温毯组成,通过两种机制加温:屏蔽辐射和对流,充气加温可以通过皮肤表面传导30-45W热量,同时被动隔热将皮肤散热从100W降约70W,因此远比被隔热和循环水床垫有效,对四肢加温比对躯干加温更有效,充气式保温毯操作方便,重量轻,复温效率快,分4个不同温度档次,可根据不同程度的体温,给予低体温手术患者最佳保温措施,充气式保温毯的设定合理,能持续维持所设定的温度,不会造成烫伤或温度不够影响效果等不良反应。
五.小结
手术中低温已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手术室护士除了配合麻醉医生严密观察体温温度,及时发现低体温现象外,还应积极主动采取保温措施,并根据情况及手术特点为病人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以维持体温稳态,防止低体温的发生,以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部分药物的使用,降低住院费用,同时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和贴心的护理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理 黄文莉 围手术期低体温病人保温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09,23(11):952-954
2、刘素芳 张秀英 张秀明 温度干预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27):32
3、黄丽丽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与预防(J) 上海护理 2004,5(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