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高等院校非外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公共英语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各行业与世界日益接轨的形势下,如何通过研究改革高校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使毕业生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迫切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关键词:高校公共英语 教学内容与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04-01
伴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对外交流的需要,社会各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任,高校英语教学始终是教育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曾一度是大纲对高校英语教学的首要要求,直至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For Trial Implementation))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这就需要在对以往公共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高校毕业人才。
一、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分析
高校公共英语以往的教学目标偏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忽视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通常围绕词汇、语法与句意对所选教材课文展开精读式的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学生的词汇量、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比例有了保障,但这种应试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能听会说,能用英语处理实际事务人才的需求。教师输入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的词汇远超过日常对话所需,但学生却无法在应用中有效地进行语言输出:在用英语交流时,他们或在听力理解上或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差强人意。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最大症结在于教师仅将语言局限为一门知识来教授,而忽视了“语言是言语交际的一种方式”[2]这一关键因素。不同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不仅享有充足的课时安排,还开设视听、口语、翻译等主干课程,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综合性的提高,高校公共英语课时相对有限,若要在有限教学环节内创造最佳教学效果,英语教学应在如下方面做出改进。
1、教学内容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通过语言可以凸显,其表现力得到充分展示。[2]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可见一斑。不同于英语专业的学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鉴于此,公共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英语谚语、成语或是流行用语等。谚语与成语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如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白手起家(start from scratch),目瞪口呆(be tongue-ti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 lies in the love’s eyes.)等。而流行语则是当下社会文化的风向标。教师可结合流行电影或美剧中的句子,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如结合当下流行的《越狱》介绍美国司法制度与宗教的背景知识。地道上口的句子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渗透着西方文化的点滴。
“能否成功掌握一种外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2]对英美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还是将来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有利前提,亦是社会所需人才的特质。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4]若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英语,激发其兴趣便是最佳方法。
首先,注重英语教材的选择。教材难度是否适中、内容是否新颖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近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一些附有时代气息与实用性的教材应运而生。如《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中就有三篇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课文:软件开发大王比尔·盖茨、世界气候变暖与克隆技术。教材内容紧随时代潮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英语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慎重选择英语教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其次,充分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图像逼真、文字生动、声音动听的特点,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将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势展示给学生。”[3]而网络蕴藏着大量、即时的信息资源,无疑是教师与学生获取学习材料与最新资讯的捷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英文网站、英文论坛、网络视听或网络聊天等学习资源,既作为课堂英语教学的延伸,也是直面地道英语的最佳渠道。此外,高校可以建立英语网络平台,共享教师的讲义、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辅助资料等。
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主动性,使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三、结语
为使高校培养出具备英语综合素质,能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进行直接交流的人才,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摒弃以往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通过转变课堂模式、精心选材,及丰富教学内容等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肩负起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的重任。
诚然,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们的共同智慧与努力,使高校学公共英语教育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3、159、168
[3]李红.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391
[4]王波.浅谈高校英语教学改革[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383
关键词:高校公共英语 教学内容与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04-01
伴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对外交流的需要,社会各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任,高校英语教学始终是教育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曾一度是大纲对高校英语教学的首要要求,直至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For Trial Implementation))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这就需要在对以往公共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高校毕业人才。
一、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分析
高校公共英语以往的教学目标偏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忽视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通常围绕词汇、语法与句意对所选教材课文展开精读式的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学生的词汇量、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比例有了保障,但这种应试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能听会说,能用英语处理实际事务人才的需求。教师输入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的词汇远超过日常对话所需,但学生却无法在应用中有效地进行语言输出:在用英语交流时,他们或在听力理解上或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差强人意。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最大症结在于教师仅将语言局限为一门知识来教授,而忽视了“语言是言语交际的一种方式”[2]这一关键因素。不同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不仅享有充足的课时安排,还开设视听、口语、翻译等主干课程,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综合性的提高,高校公共英语课时相对有限,若要在有限教学环节内创造最佳教学效果,英语教学应在如下方面做出改进。
1、教学内容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通过语言可以凸显,其表现力得到充分展示。[2]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可见一斑。不同于英语专业的学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鉴于此,公共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英语谚语、成语或是流行用语等。谚语与成语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如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白手起家(start from scratch),目瞪口呆(be tongue-ti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 lies in the love’s eyes.)等。而流行语则是当下社会文化的风向标。教师可结合流行电影或美剧中的句子,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如结合当下流行的《越狱》介绍美国司法制度与宗教的背景知识。地道上口的句子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渗透着西方文化的点滴。
“能否成功掌握一种外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2]对英美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还是将来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有利前提,亦是社会所需人才的特质。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4]若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英语,激发其兴趣便是最佳方法。
首先,注重英语教材的选择。教材难度是否适中、内容是否新颖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近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一些附有时代气息与实用性的教材应运而生。如《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中就有三篇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课文:软件开发大王比尔·盖茨、世界气候变暖与克隆技术。教材内容紧随时代潮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英语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慎重选择英语教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其次,充分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图像逼真、文字生动、声音动听的特点,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将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势展示给学生。”[3]而网络蕴藏着大量、即时的信息资源,无疑是教师与学生获取学习材料与最新资讯的捷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英文网站、英文论坛、网络视听或网络聊天等学习资源,既作为课堂英语教学的延伸,也是直面地道英语的最佳渠道。此外,高校可以建立英语网络平台,共享教师的讲义、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辅助资料等。
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主动性,使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三、结语
为使高校培养出具备英语综合素质,能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进行直接交流的人才,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摒弃以往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通过转变课堂模式、精心选材,及丰富教学内容等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肩负起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的重任。
诚然,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们的共同智慧与努力,使高校学公共英语教育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3、159、168
[3]李红.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391
[4]王波.浅谈高校英语教学改革[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