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福建省在城鎮化过程中存在众多人口问题,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福建省的城乡人口投入产出关系是一个新的思路。分析表明福建省的人口基数将继续加大,农村人口的“少增多减”与城镇人口的“多增少减”形成不协调的情况。城乡关系正在不断转化中,形成城乡人口的双向转换,未来将出现“人口农村化”。
关键词:福建省 城乡人口投入产出 实证分析 人口转换系数 人口结构系数 完全人口系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57-02
城镇化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黄金结合点,对地方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力。福建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但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利用人口投入产出技术对福建省的城乡人口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把握其变化规律和特点,这在福建尚属首次尝试。基于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编制福建省“六普”城乡投入产出表,将人口问题的流量与存量进行结合,多角度对福建省城乡人口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
一、福建省“六普”城乡人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人口投入产出分解表式是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将人口统计总体进行分类后编制的人口投入产出表。本文将福建省的人口分为城镇和乡村两种状态,编制人口投入产出表来考察福建省城乡人口结构、城乡人口特征以及由城乡人口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二、福建省城乡人口投入产出分析
用t代表年份、i和j代表人口状态,用Sij(t)表示第t年期末、第t+1年期初的人口存量。S(t+1)表示第t+1年期末、第t+2年期初的人口存量。Bt表示本年度出生的人口,Bs表示本期迁入系统的人口。Dk表示本年度死亡的人口,Dw表示本期迁出系统的人口。P表示期内人口总量:从横行看,P代表期内人口总产出量,从纵列看,P代表期内人口总投入量。
(一)人口投入产出系数的计算与分析
1.人口转换系数C(t)。
人口转换系数指第t年第i种状态的人口生存下来转为下一年第j种状态人口流入量的比率,反映了第t+1年的人口中间投入对第t年人口产出的依存度。其公式为:
2010年福建省人口转换系数为:
C(t)=0.9685 0.00550.0253 0.8726
2010年福建省城镇人口总产出中,2011年仍为城镇人口的比例为96.85%,2011年变为农村人口的占0.55%;2010年农村人口总产出中,变为2011年城镇人口的比例为2.53%,仍然为2011年农村人口的占87.26%。
2.人口结构系数G(t)。
人口结构系数指的是在第t+1年第j种状态的人口中,由第t年的第i种状态的人口所转换的比例。其公式为:
2010年福建省人口结构系数为:
G(t)=0.8254 0.00680.0206 0.9147
2010年的城镇人口总投入中,由2009年的城镇人口转来的占82.54%,由农村人口产出转来的占0.68%;2010年的农村人口总投入中,由2009年的城镇人口产出转来的占2.06%,由农村人口产出转来的占91.47%。
(二)最终流量构成
根据表2数据计算可得:
城镇人口最终产出构成=2.60%,农村人口最终产出构成=10.21%
2010年福建省死亡和迁出的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总产出的2.60%,死亡和迁出的农村人口占农村人口总产出的10.21%。
城镇人口最初投入构成=16.90%,农村人口最初投入构成=6.00%
2010年福建省出生和迁入的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总投入的16.90%,出生和迁入的农村人口占农村人口总投入的6.00%。
(三)完全人口转换系数(I-C)-1的经济含义
三、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
1.福建省的城镇人口大大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65%。若人口转换系数不变,则每年将有2.52%的人口由农村人口状态变为城镇人口,这无疑将继续加大城市化的脚步。在“农民进城”的同时,城镇人口同样转移到农村去,并且以每年0.55%的速度转换。
2.农村死亡和迁出的人口比例大于城镇,而出生和迁入的农村人口比例却小于城镇的出生和迁入人口比例,农村人口“少增多减”和城镇人口的“多增少减”形成了城乡人口的增减不协调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对城镇的负担。
3.福建省的人口基数将会持续增大,未来农村人口将主要由新增的城镇人口转入。由2010年的新增(出生和迁入)人口转为以后各年的城镇人口总和为114410100人,其中由新增城镇人口转入的占98.68%,由新增农村人口转入的占1.32%。转为2011年以后各年的农村人口的总和为30353647人,其中由新增城镇人口转入的占78.16%,由新增农村人口转入的占21.84%。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福建省的城乡关系正在不断转化中,形成城乡人口的双向转换:现阶段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形成人口城镇化,但是新增城镇人口会不断向农村转换,并且成为农村人口的主要来源,出现“人口农村化”,进而实现“农村城镇化”。未来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交流将使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福建省的城乡人口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城乡更平等。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得不论人口在城镇还是农村落户,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权益和社会服务。
2.加大城乡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3.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关键是要增加投入。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4.健全完善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引进人才,鼓励高等教育人才到小城镇、农村去就业。树立城乡人才一视同仁的科学观,统筹城乡人才开发。
参考文献:
[1] 陈锡康,杨翠红.投入产出技术[M].科学出版社,2011(4):262-271
[2] 蒋萍.人口投入产出及应用分析[J].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11)
[3] 靳玉凤.人口投入产出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1(3):17-28
[4] 王庆石.人口核算与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研究,1987(2):39-43
[5] 祖晨阳,郭环洲.“城乡融合”理论视阈下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J].学术交流,2012(06)
[6] 高秉雄.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研究的國际化视野[J].社会主义研究,2012(03)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责编:玉山)
关键词:福建省 城乡人口投入产出 实证分析 人口转换系数 人口结构系数 完全人口系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57-02
城镇化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黄金结合点,对地方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力。福建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但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利用人口投入产出技术对福建省的城乡人口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把握其变化规律和特点,这在福建尚属首次尝试。基于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编制福建省“六普”城乡投入产出表,将人口问题的流量与存量进行结合,多角度对福建省城乡人口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
一、福建省“六普”城乡人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人口投入产出分解表式是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将人口统计总体进行分类后编制的人口投入产出表。本文将福建省的人口分为城镇和乡村两种状态,编制人口投入产出表来考察福建省城乡人口结构、城乡人口特征以及由城乡人口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二、福建省城乡人口投入产出分析
用t代表年份、i和j代表人口状态,用Sij(t)表示第t年期末、第t+1年期初的人口存量。S(t+1)表示第t+1年期末、第t+2年期初的人口存量。Bt表示本年度出生的人口,Bs表示本期迁入系统的人口。Dk表示本年度死亡的人口,Dw表示本期迁出系统的人口。P表示期内人口总量:从横行看,P代表期内人口总产出量,从纵列看,P代表期内人口总投入量。
(一)人口投入产出系数的计算与分析
1.人口转换系数C(t)。
人口转换系数指第t年第i种状态的人口生存下来转为下一年第j种状态人口流入量的比率,反映了第t+1年的人口中间投入对第t年人口产出的依存度。其公式为:
2010年福建省人口转换系数为:
C(t)=0.9685 0.00550.0253 0.8726
2010年福建省城镇人口总产出中,2011年仍为城镇人口的比例为96.85%,2011年变为农村人口的占0.55%;2010年农村人口总产出中,变为2011年城镇人口的比例为2.53%,仍然为2011年农村人口的占87.26%。
2.人口结构系数G(t)。
人口结构系数指的是在第t+1年第j种状态的人口中,由第t年的第i种状态的人口所转换的比例。其公式为:
2010年福建省人口结构系数为:
G(t)=0.8254 0.00680.0206 0.9147
2010年的城镇人口总投入中,由2009年的城镇人口转来的占82.54%,由农村人口产出转来的占0.68%;2010年的农村人口总投入中,由2009年的城镇人口产出转来的占2.06%,由农村人口产出转来的占91.47%。
(二)最终流量构成
根据表2数据计算可得:
城镇人口最终产出构成=2.60%,农村人口最终产出构成=10.21%
2010年福建省死亡和迁出的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总产出的2.60%,死亡和迁出的农村人口占农村人口总产出的10.21%。
城镇人口最初投入构成=16.90%,农村人口最初投入构成=6.00%
2010年福建省出生和迁入的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总投入的16.90%,出生和迁入的农村人口占农村人口总投入的6.00%。
(三)完全人口转换系数(I-C)-1的经济含义
三、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
1.福建省的城镇人口大大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65%。若人口转换系数不变,则每年将有2.52%的人口由农村人口状态变为城镇人口,这无疑将继续加大城市化的脚步。在“农民进城”的同时,城镇人口同样转移到农村去,并且以每年0.55%的速度转换。
2.农村死亡和迁出的人口比例大于城镇,而出生和迁入的农村人口比例却小于城镇的出生和迁入人口比例,农村人口“少增多减”和城镇人口的“多增少减”形成了城乡人口的增减不协调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对城镇的负担。
3.福建省的人口基数将会持续增大,未来农村人口将主要由新增的城镇人口转入。由2010年的新增(出生和迁入)人口转为以后各年的城镇人口总和为114410100人,其中由新增城镇人口转入的占98.68%,由新增农村人口转入的占1.32%。转为2011年以后各年的农村人口的总和为30353647人,其中由新增城镇人口转入的占78.16%,由新增农村人口转入的占21.84%。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福建省的城乡关系正在不断转化中,形成城乡人口的双向转换:现阶段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形成人口城镇化,但是新增城镇人口会不断向农村转换,并且成为农村人口的主要来源,出现“人口农村化”,进而实现“农村城镇化”。未来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交流将使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福建省的城乡人口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城乡更平等。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得不论人口在城镇还是农村落户,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权益和社会服务。
2.加大城乡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3.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关键是要增加投入。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4.健全完善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引进人才,鼓励高等教育人才到小城镇、农村去就业。树立城乡人才一视同仁的科学观,统筹城乡人才开发。
参考文献:
[1] 陈锡康,杨翠红.投入产出技术[M].科学出版社,2011(4):262-271
[2] 蒋萍.人口投入产出及应用分析[J].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11)
[3] 靳玉凤.人口投入产出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1(3):17-28
[4] 王庆石.人口核算与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研究,1987(2):39-43
[5] 祖晨阳,郭环洲.“城乡融合”理论视阈下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J].学术交流,2012(06)
[6] 高秉雄.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研究的國际化视野[J].社会主义研究,2012(03)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