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一个补充,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对提高阅读能力和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都有较大帮助。但目前初中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却存在一些误区,导致课外阅读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本文就存在的误区进行简要分析,同时提出了阅读指导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误区 指导对策
新课标中要求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而且在阅读的内容上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但在学生的实际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在阅读总量上还是在阅读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课外阅读背离了正确的轨道。一方面是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教师提供的阅读内容不能足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为此,我们首先要分析课外阅读的作用。
一、课外阅读的作用
(一)积累词汇。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文是借助文字来表达思想的,词语就如同建筑房屋的材料,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优秀文章的阅读,词汇得到了丰富。如,通过对《水浒传》的阅读,能较好地掌握关于人物形象描写的相关词语,在自己以后的写作中就能信手拈来使用。
(二)拓展知识面。
教材中提供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只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小节,注重的是对林冲的个人描绘,而对于林冲为何要上梁山的原因分析,则需要阅读整个章节来进行分析。通过对《水浒传》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农民起义的根源。同样的,对于鲁迅弃医从文的介绍,教材中也只是片面地借助课文来表述,而要了解鲁迅整个人生的经历和思想的转变,就需要对他的那些文集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文本提供给我们的不光是文学方面的知识,更包括了天文、地理、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中的,阅读的量越大,知识面越广。
(三)提高表达能力。
通过大量的阅读,所掌握的词汇丰富了,素材多了,在写作或说话中,表达时所选用的材料就随之增多,表达能力自然增强。从口语表达上说,丰富的阅读能让口语表达的内容更加广泛、选词更加符合情境;从书面表达而言,阅读中掌握的素材为书面表达提供了基础。而阅读中掌握的方法又能迁移到自我的表达中,进而提高表达能力。
二、学生课外阅读误区分析
目前初中生的阅读在总量上不够,在阅读对象选择上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
(一)趋向于改编版的阅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融合了声音、图像、视频的电子刊物逐步成为人们阅读的对象,特别是学生,对这些“有声有色”的电子读物更是爱不释手,对只有文字的原著的阅读量大大减少。
(二)阅读对象的错位。
从笔者的调查情况来看,在初中100个学生中,只有10人左右阅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而80%的人则喜欢阅读那些情节荒诞不经、内容光怪离奇的“文章”,特别是女生则更倾向于阅读言情类的小说。对正统的文学作品要么是置之不理,要么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背诵。
(三)阅读效率偏低。
很多学生喜欢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但效率明显很低。他们的阅读是基于兴趣的阅读,而阅读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更多的是关注情节的发展,对于作品的文学性却基本不关注,更不要说分析研究。于是,很多学生在阅读总量上达到了要求,而没有收到阅读的效果。
(四)阅读时间观念错误。
在初中阶段,七年级的学生基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间安排上基本趋于随意性。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抱有的思想是等中考后再阅读也不迟,因为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害怕因为阅读而将宝贵的学习时间给占用了,担心因为阅读而影响了学习,阅读的范围更多的是以教材为主。
三、阅读指导对策
根据上面对学生阅读中的误区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阅读指导对策:
(一)课内外结合。
在课内40分钟的教学中,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如,每天让学生在早读、晚自习等时间用20—30分钟来进行课外阅读;每天布置学生通过阅读积累3—5个成语和1—2个好句好段;每个周末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阅读的小任务(如读一首古诗、长篇小说中的一节等);每周进行一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通过阅读每周写一篇读后感。语文教学本来注重的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而光靠课本中的内容是无法完成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督促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二)阅读对象的指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对学生阅读的对象进行指导性的选择,要引导学生以经典的美文为主要阅读对象,对小说的阅读要以原著的阅读为主。当然,学生通过互联网阅读也是很好的,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阅读对象,不要以满足感官的享受为主,而要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为目的进行阅读。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阅读基本属于随意性的阅读,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学会如何去有效地进行阅读。如,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进行归纳、对小说的情节进行分析比较、对语言的特点进行整理、对作者背景进行查阅等。在阅读中要学会自我提问,以问题来促进阅读。如,《边城》中的线索是什么?这一类的问题,对把握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四)注重用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或学校情况,每周或每月开展读书的主题活动,如,以“我对哈姆雷特的认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等主题来进行讨论,或者组织辩论,这些活动都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的阅读表现提供一定的平台,如,和文学网站或相关的期刊杂志合作,将学生优秀的文章给予发表,让学生由从喜欢读过渡到喜欢写,逐步提高阅读的层次。
总之,目前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还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逐步冲破应试教育的牢笼,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获得更多的文学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新强.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陈菊飞.课外阅读指导:现状、误区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3.周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8月.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误区 指导对策
新课标中要求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而且在阅读的内容上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但在学生的实际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在阅读总量上还是在阅读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课外阅读背离了正确的轨道。一方面是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教师提供的阅读内容不能足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为此,我们首先要分析课外阅读的作用。
一、课外阅读的作用
(一)积累词汇。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文是借助文字来表达思想的,词语就如同建筑房屋的材料,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优秀文章的阅读,词汇得到了丰富。如,通过对《水浒传》的阅读,能较好地掌握关于人物形象描写的相关词语,在自己以后的写作中就能信手拈来使用。
(二)拓展知识面。
教材中提供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只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小节,注重的是对林冲的个人描绘,而对于林冲为何要上梁山的原因分析,则需要阅读整个章节来进行分析。通过对《水浒传》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农民起义的根源。同样的,对于鲁迅弃医从文的介绍,教材中也只是片面地借助课文来表述,而要了解鲁迅整个人生的经历和思想的转变,就需要对他的那些文集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文本提供给我们的不光是文学方面的知识,更包括了天文、地理、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中的,阅读的量越大,知识面越广。
(三)提高表达能力。
通过大量的阅读,所掌握的词汇丰富了,素材多了,在写作或说话中,表达时所选用的材料就随之增多,表达能力自然增强。从口语表达上说,丰富的阅读能让口语表达的内容更加广泛、选词更加符合情境;从书面表达而言,阅读中掌握的素材为书面表达提供了基础。而阅读中掌握的方法又能迁移到自我的表达中,进而提高表达能力。
二、学生课外阅读误区分析
目前初中生的阅读在总量上不够,在阅读对象选择上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
(一)趋向于改编版的阅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融合了声音、图像、视频的电子刊物逐步成为人们阅读的对象,特别是学生,对这些“有声有色”的电子读物更是爱不释手,对只有文字的原著的阅读量大大减少。
(二)阅读对象的错位。
从笔者的调查情况来看,在初中100个学生中,只有10人左右阅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而80%的人则喜欢阅读那些情节荒诞不经、内容光怪离奇的“文章”,特别是女生则更倾向于阅读言情类的小说。对正统的文学作品要么是置之不理,要么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背诵。
(三)阅读效率偏低。
很多学生喜欢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但效率明显很低。他们的阅读是基于兴趣的阅读,而阅读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更多的是关注情节的发展,对于作品的文学性却基本不关注,更不要说分析研究。于是,很多学生在阅读总量上达到了要求,而没有收到阅读的效果。
(四)阅读时间观念错误。
在初中阶段,七年级的学生基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间安排上基本趋于随意性。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抱有的思想是等中考后再阅读也不迟,因为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害怕因为阅读而将宝贵的学习时间给占用了,担心因为阅读而影响了学习,阅读的范围更多的是以教材为主。
三、阅读指导对策
根据上面对学生阅读中的误区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阅读指导对策:
(一)课内外结合。
在课内40分钟的教学中,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如,每天让学生在早读、晚自习等时间用20—30分钟来进行课外阅读;每天布置学生通过阅读积累3—5个成语和1—2个好句好段;每个周末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阅读的小任务(如读一首古诗、长篇小说中的一节等);每周进行一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通过阅读每周写一篇读后感。语文教学本来注重的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而光靠课本中的内容是无法完成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督促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二)阅读对象的指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对学生阅读的对象进行指导性的选择,要引导学生以经典的美文为主要阅读对象,对小说的阅读要以原著的阅读为主。当然,学生通过互联网阅读也是很好的,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阅读对象,不要以满足感官的享受为主,而要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为目的进行阅读。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阅读基本属于随意性的阅读,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学会如何去有效地进行阅读。如,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进行归纳、对小说的情节进行分析比较、对语言的特点进行整理、对作者背景进行查阅等。在阅读中要学会自我提问,以问题来促进阅读。如,《边城》中的线索是什么?这一类的问题,对把握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四)注重用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或学校情况,每周或每月开展读书的主题活动,如,以“我对哈姆雷特的认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等主题来进行讨论,或者组织辩论,这些活动都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的阅读表现提供一定的平台,如,和文学网站或相关的期刊杂志合作,将学生优秀的文章给予发表,让学生由从喜欢读过渡到喜欢写,逐步提高阅读的层次。
总之,目前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还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逐步冲破应试教育的牢笼,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获得更多的文学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新强.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陈菊飞.课外阅读指导:现状、误区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3.周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