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数学填空题的特点
填空题,题目短小精干,考查目标集中明确,且不需过程, 没有备选答案可供选择,不设中间步骤分, 答案唯一正确.
中考中的填空题从题型看分为定量型填空题和定性型填空题,前者主要考查计算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对题目中所涉及数学公式掌握的熟练程度,后者考查考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和性质等掌握的熟练程度.当然这两类填空题也是互相渗透的,只不过是考查有所侧重而已.
近几年中考中填空题的考查方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命题方式上,除了填空大题外,解答题中有时也有填空题;考查内容上,不仅考查纯数学计算和概念,而且还考查数学推理、数学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等.这说明填空题的考查功能在不断拓宽.
二、 数学填空题的解答要求
解答填空题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迅速、规范.准确是解答填空题的先决条件,填空题不需过程,不设中间分,因而容易失分,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填空题的过程中,做到仔细审题、深入分析、正确推演、谨防疏漏,还要注意草稿清晰以备检验;迅速是获取高分的必要条件,要避免因超时影响后续答题现象的发生;规范是保住得分的充分条件,在网上阅卷时规范、整洁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正确的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纸上才能有利阅卷教师正确评分.要做到这三点,在解答填空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 填空题所填结果要完整,不可缺少一些限制条件;② 对于计算型填空题要运算到底,结果要规范;③ 填空题所填结论要符合初中数学课标要求.
下面就中考数学中的填空题加以分析,帮助同学们归纳填空题的解法.
三、 中考填空题的常见题型
题型1 概念型
许多填空题,往往涉及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性质或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性质.这就需要考生在审题时,应注意辨析有关概念的本质特性,从而保证所填答案的正确性.一般说来,这类题目运算量小,侧重判断.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验证法等.
例1 (2011福建福州)在结束了380课时初中阶段数学内容的教学后,唐老师计划安排60课时用于总复习,根据数学内容所占课时比例,绘制如下统计图表(图1~图3),请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统计与概率”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 度;
(2) 图2中的a= ,图3中的b= .
图1
数与代数(内容) 课时数
数与式 67
方程(组)与
不等式(组) a
函数 44
图2
图3
解析 对第(1)问,要掌握这样一个公式: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扇形的圆心角所占百分比×360°. 图1中“统计与概率”所在扇形的圆心角所占百分比为1-45%-5%-40%=10%,故图1中“统计与概率”所在扇形的圆心角度为10%×360°=36°;解决第(2)问要掌握这样两个性质:数与代数课时数=数与代数的百分比×课时总数;方程(组) 与不等式(组)课时数=A、B、C、D、E课时数的和.由于数与代数课时数=45%×380=171,故a=171-67-44=60,b=60-18-13-12-3=14.
评注 概念型试题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性质的要求较高,对于基础不扎实的同学来说,容易失分.如本例,有的考生不知道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如何计算,不知道在扇形统计图中的百分比就是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为避免这类错误,同学们在复习中,要真正理解概念,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而不出现概念错误.
题型2 计算型
这类填空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基本概念、法则、定理等的理解及运算.计算型填空题分为几何计算和代数计算两种,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讲究技巧与方法.其常用方法是直接法,即根据题干所给条件,直接经过计算、推理证明,得出正确答案.
例2 (2011黑龙江黑河)已知三角形相邻两边长分别为20 cm和30 cm,第三边上的高为10 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 cm2.
图1
--!> 解析 本题需要分三种情况考虑三角形的形状: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求得第三边后,可排除直角三角形存在的可能.再分别求得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时的面积.
解答过程略,答案为(1002+503)或(1002-503)cm2.
评注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和三角形面积的求法.解答时要注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本例就是一道比较基础却很典型的分类讨论型计算题,关键是要区分三角形的形状.
题型3 应用型
解决这类试题时,同学们要在认真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图4
例3 (2011湖北武汉)一个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容器,从某时刻起只打开进水管进水,经过一段时间,再打开出水管放水.至12分钟时,关停进水管.在打开进水管到关停进水管这段时间内,容器内的水量y(单位:升)与时间x(单位: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4所示.关闭进水管后,经过 分钟,容器中的水恰好放完.
解析 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文字、图表等信息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信息的分检、组合、加工的能力.求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针对给出的实际问题,找到容器内的水量y(单位:升)与时间x(单位: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解决问题.解此类问题,要注意验证结果是否适合实际问题.
由函数图象可知,当0<x≤4时只打开进水管进水,则进水速度为20÷4=5(升/分);当4≤x≤12时表示再打开出水管放水,由于y随x的增大而增大(即成上升趋势),故进水速度大于放水速度,故进水与放水速度差为(30-20)÷(12-4)=54(升/分),放水速度为5-54=154(升/分),所以关闭进水管后,容器中的水恰好放完,经过的时间为30÷154=8(分钟). 评注 本题还可以利用图象求得函数解析式获解.解这类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试题,要注意两点:(1) 考生要能够将数学应用题中所有表示数量关系的文字、图象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即数、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数等;(2) 提高数学运算、推理能力是正确求解的关键所在,忽视运算能力,只重视推理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题型4 信息迁移型
所谓信息迁移型题,就是指以已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引申新的情景或定义新的概念等.这样的填空题,往往是先给考生一定容量的新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考生未曾见过的,也可能是已学过的某个知识点的延伸或拓宽,然后要求考生依据新信息进行解题.解答此类问题关键在于理解新信息的含义,从而将新信息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便可使问题顺利获解.
图5
例4 (2011甘肃兰州)通过学习三角函数,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大小与两条边长的比值相互唯一确定,因此边长与角的大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类似地,可以在等腰三角形中建立边角之间的联系.我们定义:等腰△ABC中底边BC与腰AB的比叫做顶角A的正对,记作sadA.如图5,sadA=底边腰=BCAB.容易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这个角的正对值是相互唯一确定的.根据上述角的正对定义,解下列问题:
(1) sad60°= .
(2) 对于0°<A<180°,∠A的正对值sadA的取值范围是 .
(3) 如图6,已知sinA=35,其中∠A为锐角,则sadA的值为 .
图6
解析 阅读理解题意知道等腰三角形顶角A的正对的意义.
(1) 设△ABC中,AB=AC,∠A=60°,
∴ △ABC为等边三角形,∴ BC=AB,∴ sad60°=BCAB=1.
(2) 设△ABC中,AB=AC,
当∠A=0°时,则BC=0,∴ sadA=sad0°=BCAB=0;
当∠A=180°时,则点A在BC上,BC=2AB,∴ sadA=sad180°=BCAB=2.
∴ 对于0°<A<180°,∠A的正对值sadA的取值范围是0<sadA<2.
(3) 如图6,设在△ABC中,∠ACB=90°,sin∠A=35,令BC=3k,则AB=5k,AC=4k.在AB上取点D,使AD=AC,连接CD,则sadA=CDAC.
作DH⊥AC,H为垂足,在△ADH中,∠AHD=90°,sin∠A=35,
∴ DH=AD×sin∠A=4k×35=125k,∴ AH=AD2-DH2=165k,∴ CH=AC-AH=45k.
则在△CDH中,CD=CH2+DH2=4105k,
于是在△ACD中,AD=AC=4k,由正对定义知,sadA=CDAC=105.
题型5 规律型
解决规律型问题的最佳办法是采用“归纳猜想法”,就是当一个问题涉及到相当多,乃至无穷多的情形时,可从问题的简单情形或特殊情形入手,通过简单情形或特殊情形的试验,从中发现一般规律或作出某种猜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例5 (2011北京市)在下表中,我们把第i行第j列的数记为ai,j(其中i、j都是不大于5的正整数),对于表中的每个数ai,j,规定如下:当i≥j时,ai,j=1;当i
a1,1 a1,2 a1,3 a1,4 a1,5
a2,1 a2,2 a2,3 a2,4 a2,5
a3,1 a3,2 a3,3 a3,4 a3,5
a4,1 a4,2 a4,3 a4,4 a4,5
a5,1 a5,2 a5,3 a5,4 a5,5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数字找规律的方法,难点是对行列对应数字大小的识别.当i≥j时,ai,j=1;当i 评注 本题是一道代数找规律的题目,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同学们很容易发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但是如何用一个统一的式子表示出变化规律是难点中的难点,需加强练习.
四、 填空题的常用解法
解法1 转化法
所谓转化是指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借助某些性质、
图7
公式将问题通过变换加以转化,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例6 (2011河南省)如图7,一次函数y1=k1x+2与反比例函数y2=k2x的图象交于点A(4,m)和B(-8,-2),与y轴交于点C.
(1) k1= ,k2= ;
(2) 根据函数图象可知,当y1>y2时,x的取值范围是 ;
(3) 过点A作AD⊥x轴于点D,点P是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一点,设直线OP与线段AD交于点E,当S四边形ODAC∶S△ODE=3∶1时,则点P的坐标为 .
解析 (1) 由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过点B(-8,-2),可求得k1=12,k2=16;(2) 首先想到的是解不等式,但分式不等式(或二次不等式)同学们不会解,所以借助函数图象解决.条件y1>y2在图象上的体现,是一次函数要在反比例函数的上方,由此可知-8<x<0或x>4;(3) 由(1)知,y1=12x+2,y2=16x.∴ m=4,点C的坐标是(0,2),点A的坐标是(4,4).
∴ CO=2,AD=OD=4,∴ S梯形ODAC=CO+AD2×OD=2+42×4=12.
∵ S四边形ODAC∶S△ODE=3∶1,∴ S△ODE=4.
即12OD·DE=4,∴ DE=2.∴ 点E的坐标为(4,2).
又点E在直线OP上,∴ 直线OP的解析式是y=12x.
∴ 直线OP与y2=16x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P的坐标为(42,22).
解法2 整体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根据题设条件,将某些代数式看作一个数(量)或把一个式子视为一个整体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巧作“整体代入”,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叫整体法.
例7 (2011湖北鄂州)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3x+y=1+a,
x+3y=3的解满足x+y<2,则a的取值范围为 .
解析 本题有两个思路:一是直接利用方程组,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x、y,再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x+y,解有关a的不等式即可求得a的取值范围.二是整体法.将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相加,得4x+4y=4+a,即x+y=4+a4=1+a4<2,∴ a<4.
填空题,题目短小精干,考查目标集中明确,且不需过程, 没有备选答案可供选择,不设中间步骤分, 答案唯一正确.
中考中的填空题从题型看分为定量型填空题和定性型填空题,前者主要考查计算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对题目中所涉及数学公式掌握的熟练程度,后者考查考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和性质等掌握的熟练程度.当然这两类填空题也是互相渗透的,只不过是考查有所侧重而已.
近几年中考中填空题的考查方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命题方式上,除了填空大题外,解答题中有时也有填空题;考查内容上,不仅考查纯数学计算和概念,而且还考查数学推理、数学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等.这说明填空题的考查功能在不断拓宽.
二、 数学填空题的解答要求
解答填空题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迅速、规范.准确是解答填空题的先决条件,填空题不需过程,不设中间分,因而容易失分,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填空题的过程中,做到仔细审题、深入分析、正确推演、谨防疏漏,还要注意草稿清晰以备检验;迅速是获取高分的必要条件,要避免因超时影响后续答题现象的发生;规范是保住得分的充分条件,在网上阅卷时规范、整洁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正确的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纸上才能有利阅卷教师正确评分.要做到这三点,在解答填空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 填空题所填结果要完整,不可缺少一些限制条件;② 对于计算型填空题要运算到底,结果要规范;③ 填空题所填结论要符合初中数学课标要求.
下面就中考数学中的填空题加以分析,帮助同学们归纳填空题的解法.
三、 中考填空题的常见题型
题型1 概念型
许多填空题,往往涉及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性质或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性质.这就需要考生在审题时,应注意辨析有关概念的本质特性,从而保证所填答案的正确性.一般说来,这类题目运算量小,侧重判断.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验证法等.
例1 (2011福建福州)在结束了380课时初中阶段数学内容的教学后,唐老师计划安排60课时用于总复习,根据数学内容所占课时比例,绘制如下统计图表(图1~图3),请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统计与概率”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 度;
(2) 图2中的a= ,图3中的b= .
图1
数与代数(内容) 课时数
数与式 67
方程(组)与
不等式(组) a
函数 44
图2
图3
解析 对第(1)问,要掌握这样一个公式: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扇形的圆心角所占百分比×360°. 图1中“统计与概率”所在扇形的圆心角所占百分比为1-45%-5%-40%=10%,故图1中“统计与概率”所在扇形的圆心角度为10%×360°=36°;解决第(2)问要掌握这样两个性质:数与代数课时数=数与代数的百分比×课时总数;方程(组) 与不等式(组)课时数=A、B、C、D、E课时数的和.由于数与代数课时数=45%×380=171,故a=171-67-44=60,b=60-18-13-12-3=14.
评注 概念型试题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性质的要求较高,对于基础不扎实的同学来说,容易失分.如本例,有的考生不知道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如何计算,不知道在扇形统计图中的百分比就是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为避免这类错误,同学们在复习中,要真正理解概念,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而不出现概念错误.
题型2 计算型
这类填空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基本概念、法则、定理等的理解及运算.计算型填空题分为几何计算和代数计算两种,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讲究技巧与方法.其常用方法是直接法,即根据题干所给条件,直接经过计算、推理证明,得出正确答案.
例2 (2011黑龙江黑河)已知三角形相邻两边长分别为20 cm和30 cm,第三边上的高为10 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 cm2.
图1
--!> 解析 本题需要分三种情况考虑三角形的形状: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求得第三边后,可排除直角三角形存在的可能.再分别求得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时的面积.
解答过程略,答案为(1002+503)或(1002-503)cm2.
评注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和三角形面积的求法.解答时要注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本例就是一道比较基础却很典型的分类讨论型计算题,关键是要区分三角形的形状.
题型3 应用型
解决这类试题时,同学们要在认真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图4
例3 (2011湖北武汉)一个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容器,从某时刻起只打开进水管进水,经过一段时间,再打开出水管放水.至12分钟时,关停进水管.在打开进水管到关停进水管这段时间内,容器内的水量y(单位:升)与时间x(单位: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4所示.关闭进水管后,经过 分钟,容器中的水恰好放完.
解析 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文字、图表等信息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信息的分检、组合、加工的能力.求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针对给出的实际问题,找到容器内的水量y(单位:升)与时间x(单位: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解决问题.解此类问题,要注意验证结果是否适合实际问题.
由函数图象可知,当0<x≤4时只打开进水管进水,则进水速度为20÷4=5(升/分);当4≤x≤12时表示再打开出水管放水,由于y随x的增大而增大(即成上升趋势),故进水速度大于放水速度,故进水与放水速度差为(30-20)÷(12-4)=54(升/分),放水速度为5-54=154(升/分),所以关闭进水管后,容器中的水恰好放完,经过的时间为30÷154=8(分钟). 评注 本题还可以利用图象求得函数解析式获解.解这类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试题,要注意两点:(1) 考生要能够将数学应用题中所有表示数量关系的文字、图象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即数、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数等;(2) 提高数学运算、推理能力是正确求解的关键所在,忽视运算能力,只重视推理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题型4 信息迁移型
所谓信息迁移型题,就是指以已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引申新的情景或定义新的概念等.这样的填空题,往往是先给考生一定容量的新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考生未曾见过的,也可能是已学过的某个知识点的延伸或拓宽,然后要求考生依据新信息进行解题.解答此类问题关键在于理解新信息的含义,从而将新信息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便可使问题顺利获解.
图5
例4 (2011甘肃兰州)通过学习三角函数,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大小与两条边长的比值相互唯一确定,因此边长与角的大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类似地,可以在等腰三角形中建立边角之间的联系.我们定义:等腰△ABC中底边BC与腰AB的比叫做顶角A的正对,记作sadA.如图5,sadA=底边腰=BCAB.容易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这个角的正对值是相互唯一确定的.根据上述角的正对定义,解下列问题:
(1) sad60°= .
(2) 对于0°<A<180°,∠A的正对值sadA的取值范围是 .
(3) 如图6,已知sinA=35,其中∠A为锐角,则sadA的值为 .
图6
解析 阅读理解题意知道等腰三角形顶角A的正对的意义.
(1) 设△ABC中,AB=AC,∠A=60°,
∴ △ABC为等边三角形,∴ BC=AB,∴ sad60°=BCAB=1.
(2) 设△ABC中,AB=AC,
当∠A=0°时,则BC=0,∴ sadA=sad0°=BCAB=0;
当∠A=180°时,则点A在BC上,BC=2AB,∴ sadA=sad180°=BCAB=2.
∴ 对于0°<A<180°,∠A的正对值sadA的取值范围是0<sadA<2.
(3) 如图6,设在△ABC中,∠ACB=90°,sin∠A=35,令BC=3k,则AB=5k,AC=4k.在AB上取点D,使AD=AC,连接CD,则sadA=CDAC.
作DH⊥AC,H为垂足,在△ADH中,∠AHD=90°,sin∠A=35,
∴ DH=AD×sin∠A=4k×35=125k,∴ AH=AD2-DH2=165k,∴ CH=AC-AH=45k.
则在△CDH中,CD=CH2+DH2=4105k,
于是在△ACD中,AD=AC=4k,由正对定义知,sadA=CDAC=105.
题型5 规律型
解决规律型问题的最佳办法是采用“归纳猜想法”,就是当一个问题涉及到相当多,乃至无穷多的情形时,可从问题的简单情形或特殊情形入手,通过简单情形或特殊情形的试验,从中发现一般规律或作出某种猜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例5 (2011北京市)在下表中,我们把第i行第j列的数记为ai,j(其中i、j都是不大于5的正整数),对于表中的每个数ai,j,规定如下:当i≥j时,ai,j=1;当i
a1,1 a1,2 a1,3 a1,4 a1,5
a2,1 a2,2 a2,3 a2,4 a2,5
a3,1 a3,2 a3,3 a3,4 a3,5
a4,1 a4,2 a4,3 a4,4 a4,5
a5,1 a5,2 a5,3 a5,4 a5,5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数字找规律的方法,难点是对行列对应数字大小的识别.当i≥j时,ai,j=1;当i 评注 本题是一道代数找规律的题目,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同学们很容易发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但是如何用一个统一的式子表示出变化规律是难点中的难点,需加强练习.
四、 填空题的常用解法
解法1 转化法
所谓转化是指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借助某些性质、
图7
公式将问题通过变换加以转化,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例6 (2011河南省)如图7,一次函数y1=k1x+2与反比例函数y2=k2x的图象交于点A(4,m)和B(-8,-2),与y轴交于点C.
(1) k1= ,k2= ;
(2) 根据函数图象可知,当y1>y2时,x的取值范围是 ;
(3) 过点A作AD⊥x轴于点D,点P是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一点,设直线OP与线段AD交于点E,当S四边形ODAC∶S△ODE=3∶1时,则点P的坐标为 .
解析 (1) 由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过点B(-8,-2),可求得k1=12,k2=16;(2) 首先想到的是解不等式,但分式不等式(或二次不等式)同学们不会解,所以借助函数图象解决.条件y1>y2在图象上的体现,是一次函数要在反比例函数的上方,由此可知-8<x<0或x>4;(3) 由(1)知,y1=12x+2,y2=16x.∴ m=4,点C的坐标是(0,2),点A的坐标是(4,4).
∴ CO=2,AD=OD=4,∴ S梯形ODAC=CO+AD2×OD=2+42×4=12.
∵ S四边形ODAC∶S△ODE=3∶1,∴ S△ODE=4.
即12OD·DE=4,∴ DE=2.∴ 点E的坐标为(4,2).
又点E在直线OP上,∴ 直线OP的解析式是y=12x.
∴ 直线OP与y2=16x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P的坐标为(42,22).
解法2 整体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根据题设条件,将某些代数式看作一个数(量)或把一个式子视为一个整体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巧作“整体代入”,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叫整体法.
例7 (2011湖北鄂州)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3x+y=1+a,
x+3y=3的解满足x+y<2,则a的取值范围为 .
解析 本题有两个思路:一是直接利用方程组,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x、y,再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x+y,解有关a的不等式即可求得a的取值范围.二是整体法.将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相加,得4x+4y=4+a,即x+y=4+a4=1+a4<2,∴ 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