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群体动力为切入点,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各种具体行为为依据,通过从驱动力、凝聚力、支撑力和持续力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群体动力机制进行考察,评价各指标在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有的放矢地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以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统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3-0093-07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已成为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新目标。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范式不断变革,信息技能与教育系统各要素深度交融,构筑开放个性的教改新生态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伴随着教育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教师学习模式发生了由实向虚的转变。在此背景下,网络学习共同体应用而生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它强调自主研修与交互共享,在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已取得广泛关注。然而,在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取得阶段式发展的同时不少问题依然尖锐。意见领袖缺乏与断层、受众体异质性过于宽泛、参与积极性低、共生发展思维薄弱、平台管理欠缺等低效现象依然突出,其内核原因在于缺乏群体交互动力。群体动力学以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种力量对群体以及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原理,挖掘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潜在影响因素,反思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缺失现象,能够为教师网络共同体取得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开展研究。陶佳[1]引入社交学习理论分析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从预测、迁移、增强机制三个维度剖析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过程,提出三种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表现形式。郭佩文等人[2]运用二次指派程序进行矩阵相关系测量,并结合Logistic随机概率模型分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形成机制,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关系绩效的影响因素在共同体中的作用机制。杜静等人[3]认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应当营造包容冲突的合作氛围,追求涵盖个人愿景的共同愿景,提高教师“共享性领导”的意识,建构以情感为纽带的身份关系。另一方面,群体动力学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32年开创,早期主要在安全管理方面得到运用,近些年才延伸到教育领域。付彦林等人[4]对大学生社区学风的现状进行调查及归因分析,将群体动力学运用于社区学风建设中,通过增强群体凝聚力、提升驱动力、克服耗散力等途径促进社区学风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李文娴等人[5]认为培养优秀意见领袖、连接多元知识节点,构建健康学习生态网能够激发和维持线上课程群体学习动力。颜荆京等人[6]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群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构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聯动共建共享模式。
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当前学界虽然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群体动力学有一定程度研究,但未见将两者结合起来予以研究。本文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各种具体行为为依据,在征求参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研修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从驱动力、凝聚力、支撑力和持续力四个维度设计问卷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群体动力机制进行考察,评价各指标在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策略。
一、群体动力学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群体动力学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32年开创。该理论的主旨就是研究影响群体动力的各种制约因素。群体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求与外界环境力量共同催化的结果。其研究宗旨在于寻求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动力源,并从心理及社会环境两个层面去探究推动群体发展的力量。群体动力系统一般包含凝聚力、驱动力和耗散力三大要素。其中,凝聚力保证群体的稳定;驱动力促使群体发展和演化;耗散力则破坏群体的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这三种动力构成要素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7]。
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7]。在线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学习生态系统,成员之间基于共同目标开展个人或群体协作学习,强调自主性和社会网络学习,以促进社会性知识建构及合作能力培养,促进学习者开放且有目标地自生长[8]。基于群体动力理论,可以探究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动力来源,增强群体活力。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涉及协作氛围、交互讨论等;驱动力涉及群体目标、意见领袖、评价激励、规则设计等;耗散力涉及资源设计、成员协作、助学导学等[7]。
因此,要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必须立足整体,先改变整个教师队伍。任何一个教师都会有群体归属感需要,不愿意被他所在的教师集体厌弃。在群体动力学视角下建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一方面能调动教师跨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教师将独特的学习资源注入组织内部,形成共同体的整体学习优势,提高跨界学习绩效;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监督教师的学习行为,帮助教师达成学习目标,确保跨界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二、问卷设计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在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建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指标体系为目标,将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层共19个指标。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及所授专业类别等;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内容,要求教师对建构网络共同体层次模型的各三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根据李克特5级评定法,可以分为5个等级:1分=非常不重要,2分=比较不重要,3分=一般重要,4分=比较重要,5分=非常重要。问卷收集借助问卷星平台,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各高校教师群体,回收问卷432份,有效问卷432份,样本数能够满足本实证研究的要求。 本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调查,问题由T1—T5构成,涉及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相关信息;问卷侧重于第二部分,即层次模型的指标重要性评分,问题由T6—T24构成,涉及教师群体支撑力,群体持续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驱动力内容的调查。本研究通过对群体动力学理论核心思想的深入分析,将其应用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并以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各种具体行为为依据,征求参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研修的教师意见,从群体驱动力、群体凝聚力、群体支撑力、群体持续力这四个维度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群体动力机制进行考察。问卷具体问题如表1所示。
(二)问卷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高校教师群体,其基本信息统计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男女占比均衡,这符合目前高校男女教师呈现的“男女均衡”的比例分布情况,说明问卷数据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在教师年龄层次方面,40歲以下的教师和40岁以上的教师人数相当,既包含经验丰富的成熟教师,也持续涌进新鲜血液,激发智慧碰撞与有机组合。从教师所任教年限来看,教龄在6~15年的教师所占的比例是51.39%,这一区间的教师具有鲜明的特征,除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外,更加重视个人专业发展。在教师职称方面,参与调查问卷的教师职称为副教授以上的占比54.17%,可见教师整体的科研水平处于较高的水平,教师职称与其教学水平、任教年限以及参与的共同体项目有直接关系,教师群体的职称高低与后续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息息相关。
(三)层次模型指标分析
1.综合分析
由于各个维度在整体问卷中所包含的题目数量不一致,为了使分析更有意义,需要对各个维度进行平均化处理,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四个主要维度的体现来看,每题平均得分都高于3.7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动力机制确实存在,而且正是这些机制的发生推进了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深入开展。
2.群体驱动力情况分析
如表4所示,对于T19“学习小组内的学习任务分工”和T20“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这两个问题,题目均值都超过了3.9分,可见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亟需解决的问题,群体小组的经验分享无疑是雪中送炭。群体合作学习是群体内成员的智慧碰撞与有机组合。这就需要不定期地创建交流分享活动,以实现零距离协作学习与情感交融,激发头脑风暴。
对于T21“学习小组内典型人物的作用”重要程度,有47.22%的教师持“比较重要”的态度,19.44%的教师则认为“非常重要”。“互联网+”背景下,虚拟网络社区中的核心参与者的确立对群体的有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他们是个体学习者中表现突出的典型人物,其存在能激发成员在共同体中的积极性表现,进而促进群体驱动力
对于T22“小组成员拥有一致的学习目标”这一问题,95.14%的老师持“重要”以上的态度,从数据中可以得到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教育愿景与目标的一致性。共同目标的建立给予群体成员驱动力和积极性,成员有了动力之后,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虚拟网络社区的学习,才会增加与其他成员的联系与接触。
3.群体凝聚力情况分析
如表5所示,这五个问题体现了“发帖提问、答疑回复、社区交流、信息反馈、资源共享”五大维度,大部分教师选择了“比较重要”,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参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性及共生发展意识。这不仅展示出教师提升自我素养与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彰显出共同体吸引成员的魅力所在。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只有让群体产生强烈的依赖和归属心理,研修之路才能维持下去。
4.群体支撑力情况分析
如表6所示,T6—T12这七个问题均值都超过了4.1分,说明受调查人群认为这些指标对于教师网络共同体构建非常重要。其中,T6“目标清晰”、T7“定位准确”和T8“知识建构”三个问题,反映的是教师就知识本身的处理能力,而T9—T12“技术水平、信息加工、问题处理、信息加工”四个问题,则反映的是教师对于网络信息这一优势功能的处理能力。
对于T6—T8,45%以上的教师均持“非常重要”的态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在性和自觉性,就知识层面而言,其原动力来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及对学术科研的深刻认识。对于T9—T12,90%左右的教师均持“比较重要”及以上的态度。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除教学素养与科研能力外,信息技术素质亦已成为教师发展的有力抓手。此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提高取得时效性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中。
5.群体持续力情况分析
T13—T15反映的是“资源拓展、访问频率和在线时长”三方面(如表7),其中,对于T15“每次访问网络学习平台的时长”,教师群体给予的评分均值高达4.06,可见教师参与到共同体活动中的意识在建构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只有真正地发自内心,将个人融入到集体,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了解认识信息时代背景下新的学习工具,主动登录这些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才能弥补自身在认知上的缺失,与共同体互相发展。
三、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一)加强教师信息素质培养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除教学素养与科研能力外,信息技术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教师发展的有力抓手。教师需要批判地评估信息源,提高取得时效性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中,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已是教师在新型社会条件下从事教学教育的必备素质。为此,除完善现代化教学科研技术设施(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共享论坛、研修网等),为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外,还亟需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高校可通过“新媒体新资源新技术”校本培训活动和信息技术实践课程等形式讲授移动教学平台基础知识与操作以及在线教育课程建设等内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核心人物也可组织创建培训网站、QQ或微信公众号,上传拓展资源等供成员们学习使用,进一步促进学习者学以致用,以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帮助教师提高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立年轻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长效合作机制
本次问卷调查中,专家型教师占比较少,虽青年教师更能吸纳新鲜多元化客体,但其在专业课程建构经验和教学累积成效等层面尚有欠缺,在专业发展上也需要得到专家型教师的帮助。专家型教师的群体领导力是平台长效交互优化的内涵动力,他们拥有更多实践知识,在与其他成员的对话协商中,通过网络教研、交互问答可以促进群体的专业成长。在彼此互动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一步反思与梳理,形成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素材。
(三)完善考核和评价机制
制定切實有效的制度规范,考核与评价并行,增强教师群体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共同体规范的制定与约束;二是评价考核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完善制度规范的建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让教师群体形成自我评定、成员评定和专家评定的三维格局,就互动的频度、广度、深度进行测验,包括学习初期的诊断性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学习活动结束时,通过测验等方式就专业发展进行总结性评价。如教师违反群体纪律或规则,则应收到相应惩罚,从而约束群体不良行为发生的倾向,维持学习共同体内良好的交互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陶佳. 基于社交学习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之构建:兼论面向智能时代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J]. 远程教育杂志, 2018, 36(2):87-95.
[2] 郭佩文, 彭建平, 曾栋. 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机制及其绩效[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 35(6): 61-73.
[3] 杜静, 常海洋. 专业学习共同体视阈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遮迷与重塑[J]. 现代教育管理, 2018(6): 59-63.
[4] 付彦林,陈发祥,翟颖. 群体动力理论在大学生社区学风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3(3):128-131.
[5] 李文娴, 朱弘扬. 线上课程群体学习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2020(5):63-67.
[6] 颜荆京,汪基德, 赵慧臣,等. 基于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的构建与实现[J]. 数字教育, 2020, 6(1): 66-71.
[7] 王娟, 顾雯, 郑浩. 群体动力视角下在线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模型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 2020(21): 3-8.
[8] 和学仁, 刘敏昆.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生态及其实现机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9): 86-90.
责任编辑 张栋梁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Dynamics
ZHAO Wei, LU Yun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Abstract: Taking group dynam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university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behaviors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 as base, a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ive, cohesion, support, sustainabi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all factors in the construction is evaluated so as to optimize the key points affec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faculty development as a whole.
Key words: group dynamics;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 construction strategy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3-0093-07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已成为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新目标。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范式不断变革,信息技能与教育系统各要素深度交融,构筑开放个性的教改新生态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伴随着教育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教师学习模式发生了由实向虚的转变。在此背景下,网络学习共同体应用而生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它强调自主研修与交互共享,在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已取得广泛关注。然而,在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取得阶段式发展的同时不少问题依然尖锐。意见领袖缺乏与断层、受众体异质性过于宽泛、参与积极性低、共生发展思维薄弱、平台管理欠缺等低效现象依然突出,其内核原因在于缺乏群体交互动力。群体动力学以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种力量对群体以及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原理,挖掘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潜在影响因素,反思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缺失现象,能够为教师网络共同体取得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开展研究。陶佳[1]引入社交学习理论分析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从预测、迁移、增强机制三个维度剖析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过程,提出三种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表现形式。郭佩文等人[2]运用二次指派程序进行矩阵相关系测量,并结合Logistic随机概率模型分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形成机制,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关系绩效的影响因素在共同体中的作用机制。杜静等人[3]认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应当营造包容冲突的合作氛围,追求涵盖个人愿景的共同愿景,提高教师“共享性领导”的意识,建构以情感为纽带的身份关系。另一方面,群体动力学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32年开创,早期主要在安全管理方面得到运用,近些年才延伸到教育领域。付彦林等人[4]对大学生社区学风的现状进行调查及归因分析,将群体动力学运用于社区学风建设中,通过增强群体凝聚力、提升驱动力、克服耗散力等途径促进社区学风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李文娴等人[5]认为培养优秀意见领袖、连接多元知识节点,构建健康学习生态网能够激发和维持线上课程群体学习动力。颜荆京等人[6]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群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构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聯动共建共享模式。
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当前学界虽然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群体动力学有一定程度研究,但未见将两者结合起来予以研究。本文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各种具体行为为依据,在征求参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研修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从驱动力、凝聚力、支撑力和持续力四个维度设计问卷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群体动力机制进行考察,评价各指标在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策略。
一、群体动力学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群体动力学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32年开创。该理论的主旨就是研究影响群体动力的各种制约因素。群体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求与外界环境力量共同催化的结果。其研究宗旨在于寻求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动力源,并从心理及社会环境两个层面去探究推动群体发展的力量。群体动力系统一般包含凝聚力、驱动力和耗散力三大要素。其中,凝聚力保证群体的稳定;驱动力促使群体发展和演化;耗散力则破坏群体的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这三种动力构成要素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7]。
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7]。在线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学习生态系统,成员之间基于共同目标开展个人或群体协作学习,强调自主性和社会网络学习,以促进社会性知识建构及合作能力培养,促进学习者开放且有目标地自生长[8]。基于群体动力理论,可以探究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动力来源,增强群体活力。在线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涉及协作氛围、交互讨论等;驱动力涉及群体目标、意见领袖、评价激励、规则设计等;耗散力涉及资源设计、成员协作、助学导学等[7]。
因此,要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必须立足整体,先改变整个教师队伍。任何一个教师都会有群体归属感需要,不愿意被他所在的教师集体厌弃。在群体动力学视角下建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一方面能调动教师跨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教师将独特的学习资源注入组织内部,形成共同体的整体学习优势,提高跨界学习绩效;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监督教师的学习行为,帮助教师达成学习目标,确保跨界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二、问卷设计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在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建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指标体系为目标,将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层共19个指标。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及所授专业类别等;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内容,要求教师对建构网络共同体层次模型的各三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根据李克特5级评定法,可以分为5个等级:1分=非常不重要,2分=比较不重要,3分=一般重要,4分=比较重要,5分=非常重要。问卷收集借助问卷星平台,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各高校教师群体,回收问卷432份,有效问卷432份,样本数能够满足本实证研究的要求。 本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调查,问题由T1—T5构成,涉及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相关信息;问卷侧重于第二部分,即层次模型的指标重要性评分,问题由T6—T24构成,涉及教师群体支撑力,群体持续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驱动力内容的调查。本研究通过对群体动力学理论核心思想的深入分析,将其应用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并以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各种具体行为为依据,征求参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研修的教师意见,从群体驱动力、群体凝聚力、群体支撑力、群体持续力这四个维度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群体动力机制进行考察。问卷具体问题如表1所示。
(二)问卷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高校教师群体,其基本信息统计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男女占比均衡,这符合目前高校男女教师呈现的“男女均衡”的比例分布情况,说明问卷数据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在教师年龄层次方面,40歲以下的教师和40岁以上的教师人数相当,既包含经验丰富的成熟教师,也持续涌进新鲜血液,激发智慧碰撞与有机组合。从教师所任教年限来看,教龄在6~15年的教师所占的比例是51.39%,这一区间的教师具有鲜明的特征,除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外,更加重视个人专业发展。在教师职称方面,参与调查问卷的教师职称为副教授以上的占比54.17%,可见教师整体的科研水平处于较高的水平,教师职称与其教学水平、任教年限以及参与的共同体项目有直接关系,教师群体的职称高低与后续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息息相关。
(三)层次模型指标分析
1.综合分析
由于各个维度在整体问卷中所包含的题目数量不一致,为了使分析更有意义,需要对各个维度进行平均化处理,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从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四个主要维度的体现来看,每题平均得分都高于3.7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动力机制确实存在,而且正是这些机制的发生推进了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深入开展。
2.群体驱动力情况分析
如表4所示,对于T19“学习小组内的学习任务分工”和T20“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这两个问题,题目均值都超过了3.9分,可见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亟需解决的问题,群体小组的经验分享无疑是雪中送炭。群体合作学习是群体内成员的智慧碰撞与有机组合。这就需要不定期地创建交流分享活动,以实现零距离协作学习与情感交融,激发头脑风暴。
对于T21“学习小组内典型人物的作用”重要程度,有47.22%的教师持“比较重要”的态度,19.44%的教师则认为“非常重要”。“互联网+”背景下,虚拟网络社区中的核心参与者的确立对群体的有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他们是个体学习者中表现突出的典型人物,其存在能激发成员在共同体中的积极性表现,进而促进群体驱动力
对于T22“小组成员拥有一致的学习目标”这一问题,95.14%的老师持“重要”以上的态度,从数据中可以得到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教育愿景与目标的一致性。共同目标的建立给予群体成员驱动力和积极性,成员有了动力之后,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虚拟网络社区的学习,才会增加与其他成员的联系与接触。
3.群体凝聚力情况分析
如表5所示,这五个问题体现了“发帖提问、答疑回复、社区交流、信息反馈、资源共享”五大维度,大部分教师选择了“比较重要”,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参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性及共生发展意识。这不仅展示出教师提升自我素养与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彰显出共同体吸引成员的魅力所在。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只有让群体产生强烈的依赖和归属心理,研修之路才能维持下去。
4.群体支撑力情况分析
如表6所示,T6—T12这七个问题均值都超过了4.1分,说明受调查人群认为这些指标对于教师网络共同体构建非常重要。其中,T6“目标清晰”、T7“定位准确”和T8“知识建构”三个问题,反映的是教师就知识本身的处理能力,而T9—T12“技术水平、信息加工、问题处理、信息加工”四个问题,则反映的是教师对于网络信息这一优势功能的处理能力。
对于T6—T8,45%以上的教师均持“非常重要”的态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在性和自觉性,就知识层面而言,其原动力来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及对学术科研的深刻认识。对于T9—T12,90%左右的教师均持“比较重要”及以上的态度。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除教学素养与科研能力外,信息技术素质亦已成为教师发展的有力抓手。此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提高取得时效性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中。
5.群体持续力情况分析
T13—T15反映的是“资源拓展、访问频率和在线时长”三方面(如表7),其中,对于T15“每次访问网络学习平台的时长”,教师群体给予的评分均值高达4.06,可见教师参与到共同体活动中的意识在建构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只有真正地发自内心,将个人融入到集体,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了解认识信息时代背景下新的学习工具,主动登录这些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才能弥补自身在认知上的缺失,与共同体互相发展。
三、群体动力学视角下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一)加强教师信息素质培养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除教学素养与科研能力外,信息技术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教师发展的有力抓手。教师需要批判地评估信息源,提高取得时效性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中,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已是教师在新型社会条件下从事教学教育的必备素质。为此,除完善现代化教学科研技术设施(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共享论坛、研修网等),为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外,还亟需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高校可通过“新媒体新资源新技术”校本培训活动和信息技术实践课程等形式讲授移动教学平台基础知识与操作以及在线教育课程建设等内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核心人物也可组织创建培训网站、QQ或微信公众号,上传拓展资源等供成员们学习使用,进一步促进学习者学以致用,以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帮助教师提高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立年轻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长效合作机制
本次问卷调查中,专家型教师占比较少,虽青年教师更能吸纳新鲜多元化客体,但其在专业课程建构经验和教学累积成效等层面尚有欠缺,在专业发展上也需要得到专家型教师的帮助。专家型教师的群体领导力是平台长效交互优化的内涵动力,他们拥有更多实践知识,在与其他成员的对话协商中,通过网络教研、交互问答可以促进群体的专业成长。在彼此互动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一步反思与梳理,形成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素材。
(三)完善考核和评价机制
制定切實有效的制度规范,考核与评价并行,增强教师群体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共同体规范的制定与约束;二是评价考核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完善制度规范的建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让教师群体形成自我评定、成员评定和专家评定的三维格局,就互动的频度、广度、深度进行测验,包括学习初期的诊断性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学习活动结束时,通过测验等方式就专业发展进行总结性评价。如教师违反群体纪律或规则,则应收到相应惩罚,从而约束群体不良行为发生的倾向,维持学习共同体内良好的交互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陶佳. 基于社交学习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之构建:兼论面向智能时代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J]. 远程教育杂志, 2018, 36(2):87-95.
[2] 郭佩文, 彭建平, 曾栋. 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机制及其绩效[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 35(6): 61-73.
[3] 杜静, 常海洋. 专业学习共同体视阈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遮迷与重塑[J]. 现代教育管理, 2018(6): 59-63.
[4] 付彦林,陈发祥,翟颖. 群体动力理论在大学生社区学风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3(3):128-131.
[5] 李文娴, 朱弘扬. 线上课程群体学习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2020(5):63-67.
[6] 颜荆京,汪基德, 赵慧臣,等. 基于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USGC四方联动共建共享模式的构建与实现[J]. 数字教育, 2020, 6(1): 66-71.
[7] 王娟, 顾雯, 郑浩. 群体动力视角下在线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模型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 2020(21): 3-8.
[8] 和学仁, 刘敏昆.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生态及其实现机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9): 86-90.
责任编辑 张栋梁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Dynamics
ZHAO Wei, LU Yun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Abstract: Taking group dynam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university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behaviors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 as base, a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ive, cohesion, support, sustainabi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all factors in the construction is evaluated so as to optimize the key points affec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faculty development as a whole.
Key words: group dynamics;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 construc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