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如今信息爆炸凡事讲求效率和效果兼得的时代,从教育方面怎样让我们的学生更快更多更好的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是当务之急。本文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提出了两种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希望得到相关教育专家的指导。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小班教学;分层教学
在初中生学习的几门学科中,英语是非常具有自身特点的一门学科。因为我们身处在中国,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那么学习英语就需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交际语言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自20世纪以来的外语教学改革产生着深刻影响。
一、语言习得理论奠定语言学习的认识基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该理论探讨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内涵,就是从根本上弄清楚人们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途径学会语言。这对语言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并产生六种认知:①习得与学得认知;②语言习得个性差异认知;③学习关键期的认知;④可理解性输入的认知;⑤对激发动机的情感认知;⑥目的语文化认知。文化有助于激发语言学习兴趣,有助于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理解,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二、交际语言观反映了语言习得的实践特征
“交际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观的教学实践,交际语言观相对的语言认知观可归纳为:言语过程从本质上看是抽象符号的操作过程;言语过程可以分解为一些简单的成分,这些简单的成分在规则的操纵下组合为复杂的言语认知成分;言语的核心是由形式化体系精确构建起来的模型。在交际性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控制者(Controller)、评估者(Assessor)、组织者(Organize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和资源(Resource)。
交际法表现为如下特征:以培養交际功能为宗旨,以功能意念为纲,教学过程交际化,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对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观的补充和完善
建构主义强调外语教学的情景性、协作性、主导性、主体性和交际性,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因此,四大要素的构成说从客观上起到了搭建“交际思想”和“建构思想”进行融合性研究的平台。这说明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他们又是学生进行学习建构的促进者和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因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和区别对待它们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建构就要求教师以双向交流为手段,从已知背景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交流对问题存在的因果理解,在协作中分享原始的思维成果,运用经过思维加工的有意义的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下面由授课形式上简要谈谈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途径一,小班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个教师面向许多学生传授知识,然而却隐含了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
小班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人数的减少,这只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于由此引起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化。小班教学后,教师的负担也没有减轻,而是负担的内容转移了。
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1.小班教学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小班教学为现代教学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人们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构筑起来的。小班形式的确立,为教学过程在当代的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以小班为基点的教学可以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从绝对意义上说,班级人数的减少并没有改变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总量。这种个体平均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增加到一定限度必定引起整个教学质的飞跃。因此,在小班教学中,教学时间相对地得意延伸,教学空间也相对地得到拓展。
在小班状态下,由于人数减少,教师可以分配给每个学生的平均时间增加。教师可以有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更多地关注那些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为学习机会的公平提供了可能。
(二)途径二,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是根据受教育者在一定阶段内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发展潜能、兴趣爱好、抱负指向等方面的客观差异性,在尊重主体意志的前提下,学校依据资源配置条件而实施的教学形式。
分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调适发展观,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同时要利用学生的差异,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为学生打好全面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分层教学不排斥集体教学,而是在集体教学基础上进行分层,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既保证了教学的效率,又促进了学生各自最大可能的发展。
在中学,一般提倡由学生自己选择层次(也有的是由学校来统一安排学生层次),所以所谓的分层标准并不是特别明显。具体做法是:由教师将A、B、C三层的教学方案、进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协商,进行自愿选择;任课教师、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平时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情况提出建议供学生及家长参考;最后到底选择哪一层由学生自己决定。当学生在某一层次感觉困难较大或太过于简单时,再由他们自己提出申请进行调层,一般是一学期调整一次。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目标的全面启动,课程实施的指导也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这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作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客观、科学、合理性的反思自已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傅禄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8(6):15-17.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小班教学;分层教学
在初中生学习的几门学科中,英语是非常具有自身特点的一门学科。因为我们身处在中国,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那么学习英语就需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交际语言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自20世纪以来的外语教学改革产生着深刻影响。
一、语言习得理论奠定语言学习的认识基础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该理论探讨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内涵,就是从根本上弄清楚人们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和途径学会语言。这对语言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并产生六种认知:①习得与学得认知;②语言习得个性差异认知;③学习关键期的认知;④可理解性输入的认知;⑤对激发动机的情感认知;⑥目的语文化认知。文化有助于激发语言学习兴趣,有助于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理解,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二、交际语言观反映了语言习得的实践特征
“交际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观的教学实践,交际语言观相对的语言认知观可归纳为:言语过程从本质上看是抽象符号的操作过程;言语过程可以分解为一些简单的成分,这些简单的成分在规则的操纵下组合为复杂的言语认知成分;言语的核心是由形式化体系精确构建起来的模型。在交际性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控制者(Controller)、评估者(Assessor)、组织者(Organize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和资源(Resource)。
交际法表现为如下特征:以培養交际功能为宗旨,以功能意念为纲,教学过程交际化,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对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观的补充和完善
建构主义强调外语教学的情景性、协作性、主导性、主体性和交际性,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因此,四大要素的构成说从客观上起到了搭建“交际思想”和“建构思想”进行融合性研究的平台。这说明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他们又是学生进行学习建构的促进者和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因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和区别对待它们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建构就要求教师以双向交流为手段,从已知背景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交流对问题存在的因果理解,在协作中分享原始的思维成果,运用经过思维加工的有意义的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下面由授课形式上简要谈谈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途径一,小班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个教师面向许多学生传授知识,然而却隐含了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
小班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人数的减少,这只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于由此引起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化。小班教学后,教师的负担也没有减轻,而是负担的内容转移了。
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1.小班教学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小班教学为现代教学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人们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构筑起来的。小班形式的确立,为教学过程在当代的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以小班为基点的教学可以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从绝对意义上说,班级人数的减少并没有改变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总量。这种个体平均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增加到一定限度必定引起整个教学质的飞跃。因此,在小班教学中,教学时间相对地得意延伸,教学空间也相对地得到拓展。
在小班状态下,由于人数减少,教师可以分配给每个学生的平均时间增加。教师可以有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更多地关注那些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为学习机会的公平提供了可能。
(二)途径二,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是根据受教育者在一定阶段内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发展潜能、兴趣爱好、抱负指向等方面的客观差异性,在尊重主体意志的前提下,学校依据资源配置条件而实施的教学形式。
分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调适发展观,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同时要利用学生的差异,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为学生打好全面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分层教学不排斥集体教学,而是在集体教学基础上进行分层,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既保证了教学的效率,又促进了学生各自最大可能的发展。
在中学,一般提倡由学生自己选择层次(也有的是由学校来统一安排学生层次),所以所谓的分层标准并不是特别明显。具体做法是:由教师将A、B、C三层的教学方案、进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协商,进行自愿选择;任课教师、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平时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情况提出建议供学生及家长参考;最后到底选择哪一层由学生自己决定。当学生在某一层次感觉困难较大或太过于简单时,再由他们自己提出申请进行调层,一般是一学期调整一次。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目标的全面启动,课程实施的指导也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这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作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客观、科学、合理性的反思自已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傅禄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8(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