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3日,波兰国家选举委员会宣布,现任总统、执政党法律与公正党支持的候选人安杰伊·杜达在大选第二轮投票中取得51.03%的支持率,以微弱优势战胜最大在野党公民纲领党候选人、华沙市市长拉法乌·恰斯科夫斯基,成功连任。由于两党推举的候选人势均力敌,这次大选也被认为是波兰自1989年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总统选举。法律与公正党在不到一年内实现议会和总统选举的“双赢”,意味着波兰的内外政策基本面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于5月10日的波兰总统选举推迟到6月28日进行。共有11名候选人参加竞选,其中四人备受关注。现任总统杜达2005年加入法律与公正党,曾任该党议员团司法委员会顾问、新闻发言人等职,2015年5月首次当选总统。竞选中,杜达在社会文化领域持有保守主义立场,反对性少数群体权益和堕胎权,誓言捍卫天主教的传统价值观。在经济上,杜达强调若赢得第二个任期,将致力于提高波兰国力和民众生活水平。恰斯科夫斯基成长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拥有华沙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开始为波兰加入欧盟工作,由此走上从政之路。2013年,他加入唐纳德·图斯克总理(公民纲领党创始人之一)的內阁,先后担任企业与技术部部长和副外长,2018年起任华沙市市长。他将重塑法治和改善与欧洲关系作为主要竞选主张,在一些敏感的民权问题上立场相对开放,这既与公民纲领党所持的自由主义理念相关,也是因为支持恰斯科夫斯基的选民多为大都市居民和温和的天主教徒。
候选人克尔兹斯托夫·博萨克和希蒙·霍洛夫尼亚在选民中也拥有高关注度。博萨克是极右翼政党自由与独立同盟的议员。在一些议题上,博萨克接近杜达的竞选主张。希蒙·霍洛夫尼亚曾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此次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主张下放政府权力,扩大公民参与度。因不少民众期待波兰政坛出现新气象,以“政治素人”形象参选的霍洛夫尼亚在选前被寄予厚望。
波兰国家选举委员会6月29日公布候选人得票情况:杜达以43.50%的得票率位居第一;恰斯科夫斯基以30.46%的得票率居于次席;霍洛夫尼亚和博萨克的得票率分列第三和第四。由于首轮选举无候选人得票过半,根据波兰法律,得票率排前两名的杜达和恰斯科夫斯基进入第二轮角逐,最终杜达当选。
笔者观察,杜达获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获得票源最多的中小城市和乡村民众的大力支持。在竞选期间,杜达呼吁传统天主教价值观,并承诺维持现行的社会福利政策,这巩固了其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选民基础。比如,在波兰南部较偏远的卢布林省,支持杜达和恰斯科夫斯基的选民比例约为66%对34%。此外,杜达“为所有波兰人服务”的竞选口号在疫情时期格外具有吸引力。第二,掌控媒体和引导舆论。法律与公正党被认为掌控了影响力较高的波兰电视台,后者在舆论引导上发挥了有利于杜达竞选的作用。第三,从政经历和政治资源相对丰富。杜达是律师出身,曾在波兰议会和欧洲议会等机构工作,背靠有着众多选民基础的法律与公正党,两者共同掌控国家强力部门,这对竞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波兰,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并在外交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波兰议会两院均有实际权力,但众议院地位高于参议院。议会中多数党组阁并产生政府首脑,与总统分享一定的行政权力。与其说本次总统选举是杜达的胜利,不如说是法律与公正党的成功。从这个层面上讲,政府和总统由同一政党把持,法律与公正党主导下的波兰将继续推进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主张。
杜达成功连任意味着今后几年的波兰外交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加强同美国的关系是波兰外交的重中之重。杜达先后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2020年6月访美,也成为首位在疫情严峻时期到访白宫的外国领导人。杜达曾在多个场合邀请美在波设立永久军事基地。针对近来美国有意撤出近三分之一的驻德美军,杜达力邀美国将更多驻军转移到波兰。波兰等国于2015年提出的“三海合作”倡议(首次峰会于2016年召开,旨在加强地区国家间贸易、基础设施、能源和政治合作,成员国包括12个国家)得到美国支持,特朗普亲临2017年在波举行的“三海倡议”首脑峰会。未来,波兰在军事、安全、能源等领域还将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争当美国在北约的主要盟友和反俄先锋。波兰的亲美外交不仅在政治精英中还是民间都具有较深基础,本届总统选举中几乎所有候选人都支持亲美外交政策。但波兰前总统瓦文萨等对杜达6月访美之行提出批评,认为一厢情愿地“讨好”美国并不能给波兰带来真正的安全和尊重。
与欧盟的分歧将持续扩大。2004年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后,波兰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波兰人对加入欧盟总体上持肯定态度。2015年法律与公正党相继赢下总统和议会选举后,“向右转”的波兰政府开始推行司法改革,意在加强政府对司法机构的管控,这被欧盟视作违反法治原则,并遭到了欧盟的法律诉讼与制裁,双方就此陷入争执。波兰和欧盟还在难民、媒体自由等多项议题上存在冲突。评论普遍认为,此次总统选举结果意味着波欧分歧将持续深化,并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影响。
波俄关系低水平运行。波兰强化与美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源于恐俄心理。波俄历史积怨颇深,两国关系龃龉不断。波兰国内“反俄”情绪盛行,特别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视俄为安全威胁。另外,波兰对俄能源依赖严重,其国内消费的天然气三分之二以上从俄进口。但波反对俄建设“北溪2”项目。由于担心受制于俄罗斯,波兰近年来加快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步伐。除扩大从挪威、卡塔尔等国的进口外,还加强与美国的能源合作。6月24日,波美签署价值4.83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终端扩建协议。
波兰与中国关系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带一路”倡议与波兰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成效显著,两国务实合作均走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前列。然而,波兰对华战略需求有限,国内反华势力长期存在,当局在华为5G问题上对美国亦步亦趋。在美国更加重视中东欧的背景下,未来中波关系或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总的看,波兰将延续和强化既有内政外交政策。然而,波兰国内社会和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变革。两位候选人之间不到2%的选票差距被认为是波兰社会日益撕裂的象征。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正在不断加剧。这些内外新形势都将给杜达和波兰政府带去挑战。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势均力敌的选举
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于5月10日的波兰总统选举推迟到6月28日进行。共有11名候选人参加竞选,其中四人备受关注。现任总统杜达2005年加入法律与公正党,曾任该党议员团司法委员会顾问、新闻发言人等职,2015年5月首次当选总统。竞选中,杜达在社会文化领域持有保守主义立场,反对性少数群体权益和堕胎权,誓言捍卫天主教的传统价值观。在经济上,杜达强调若赢得第二个任期,将致力于提高波兰国力和民众生活水平。恰斯科夫斯基成长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拥有华沙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开始为波兰加入欧盟工作,由此走上从政之路。2013年,他加入唐纳德·图斯克总理(公民纲领党创始人之一)的內阁,先后担任企业与技术部部长和副外长,2018年起任华沙市市长。他将重塑法治和改善与欧洲关系作为主要竞选主张,在一些敏感的民权问题上立场相对开放,这既与公民纲领党所持的自由主义理念相关,也是因为支持恰斯科夫斯基的选民多为大都市居民和温和的天主教徒。
候选人克尔兹斯托夫·博萨克和希蒙·霍洛夫尼亚在选民中也拥有高关注度。博萨克是极右翼政党自由与独立同盟的议员。在一些议题上,博萨克接近杜达的竞选主张。希蒙·霍洛夫尼亚曾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此次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主张下放政府权力,扩大公民参与度。因不少民众期待波兰政坛出现新气象,以“政治素人”形象参选的霍洛夫尼亚在选前被寄予厚望。
波兰国家选举委员会6月29日公布候选人得票情况:杜达以43.50%的得票率位居第一;恰斯科夫斯基以30.46%的得票率居于次席;霍洛夫尼亚和博萨克的得票率分列第三和第四。由于首轮选举无候选人得票过半,根据波兰法律,得票率排前两名的杜达和恰斯科夫斯基进入第二轮角逐,最终杜达当选。
继续推进保守主义和民粹主张
笔者观察,杜达获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获得票源最多的中小城市和乡村民众的大力支持。在竞选期间,杜达呼吁传统天主教价值观,并承诺维持现行的社会福利政策,这巩固了其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选民基础。比如,在波兰南部较偏远的卢布林省,支持杜达和恰斯科夫斯基的选民比例约为66%对34%。此外,杜达“为所有波兰人服务”的竞选口号在疫情时期格外具有吸引力。第二,掌控媒体和引导舆论。法律与公正党被认为掌控了影响力较高的波兰电视台,后者在舆论引导上发挥了有利于杜达竞选的作用。第三,从政经历和政治资源相对丰富。杜达是律师出身,曾在波兰议会和欧洲议会等机构工作,背靠有着众多选民基础的法律与公正党,两者共同掌控国家强力部门,这对竞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波兰,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并在外交政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波兰议会两院均有实际权力,但众议院地位高于参议院。议会中多数党组阁并产生政府首脑,与总统分享一定的行政权力。与其说本次总统选举是杜达的胜利,不如说是法律与公正党的成功。从这个层面上讲,政府和总统由同一政党把持,法律与公正党主导下的波兰将继续推进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主张。
亲美、疑欧、反俄基本面不变
杜达成功连任意味着今后几年的波兰外交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加强同美国的关系是波兰外交的重中之重。杜达先后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2020年6月访美,也成为首位在疫情严峻时期到访白宫的外国领导人。杜达曾在多个场合邀请美在波设立永久军事基地。针对近来美国有意撤出近三分之一的驻德美军,杜达力邀美国将更多驻军转移到波兰。波兰等国于2015年提出的“三海合作”倡议(首次峰会于2016年召开,旨在加强地区国家间贸易、基础设施、能源和政治合作,成员国包括12个国家)得到美国支持,特朗普亲临2017年在波举行的“三海倡议”首脑峰会。未来,波兰在军事、安全、能源等领域还将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争当美国在北约的主要盟友和反俄先锋。波兰的亲美外交不仅在政治精英中还是民间都具有较深基础,本届总统选举中几乎所有候选人都支持亲美外交政策。但波兰前总统瓦文萨等对杜达6月访美之行提出批评,认为一厢情愿地“讨好”美国并不能给波兰带来真正的安全和尊重。
与欧盟的分歧将持续扩大。2004年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后,波兰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波兰人对加入欧盟总体上持肯定态度。2015年法律与公正党相继赢下总统和议会选举后,“向右转”的波兰政府开始推行司法改革,意在加强政府对司法机构的管控,这被欧盟视作违反法治原则,并遭到了欧盟的法律诉讼与制裁,双方就此陷入争执。波兰和欧盟还在难民、媒体自由等多项议题上存在冲突。评论普遍认为,此次总统选举结果意味着波欧分歧将持续深化,并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影响。
波俄关系低水平运行。波兰强化与美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源于恐俄心理。波俄历史积怨颇深,两国关系龃龉不断。波兰国内“反俄”情绪盛行,特别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视俄为安全威胁。另外,波兰对俄能源依赖严重,其国内消费的天然气三分之二以上从俄进口。但波反对俄建设“北溪2”项目。由于担心受制于俄罗斯,波兰近年来加快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步伐。除扩大从挪威、卡塔尔等国的进口外,还加强与美国的能源合作。6月24日,波美签署价值4.83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终端扩建协议。
波兰与中国关系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带一路”倡议与波兰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成效显著,两国务实合作均走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前列。然而,波兰对华战略需求有限,国内反华势力长期存在,当局在华为5G问题上对美国亦步亦趋。在美国更加重视中东欧的背景下,未来中波关系或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总的看,波兰将延续和强化既有内政外交政策。然而,波兰国内社会和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变革。两位候选人之间不到2%的选票差距被认为是波兰社会日益撕裂的象征。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正在不断加剧。这些内外新形势都将给杜达和波兰政府带去挑战。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