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家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目标的定位为大连以临港经济为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大好形势之下,一所定位于实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学校应时代之需脱颖而出。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培养了上万名实用型高级技能人才,为当地物流产业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期,《教育与职业》记者采访了大连物流管理职业技术学校董事长兼校长林德忠。立足区域经济凝练办学特色
谈及当初为什么选择物流专业方向立校,林德忠告诉记者,“当年,大连《新商报》的一篇文章《大连物流人才缺口十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经过对大连各物流产业及上海等临海、临港工业区的初步考察之后,我们决定把‘物流’专业作为主打专业,依据各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需求,决心办出一所专业特色鲜明、课程设置合理、教育教学模式先进的职业学校,为大连的城市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物流人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大连物流管理职业技术学校于2004年成立了,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物流专业化学校。
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确立并形成与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林德忠看来,学校要想办得成功,一是要以经济和教育规律为依据。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必须按经济运行规律办活学校,但同时又要按教育规律育人,办好学校。二是要以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导向,因为企业有不同的人才规格和层次需求,个人也有接受不同专业教育和教育类别的需求。
根据这两方面的需求,学校领导首先确立了“管理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基础,坚持走法规化、科学化的办学道路。随后,学校领导班子紧紧抓住产业机遇带领教职员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先后与大连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学院、山东大学联合办学,成为一所集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学子,学校成立当年招生就突破800人,可谓首战告捷。
然而,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林德忠沾沾自喜,相反,他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要让这所艰难起步的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而“职业教育是一项‘不进则退,进慢了也退’的事业,必须把‘以就业为方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贯彻和体现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和谐’管理,才能使学校具备无限的发展活力和后劲。”林德忠不无感慨地说。
在他的字典里,“和谐”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学校、班级为纽带的各种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管理的各层面、各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与就业岗位人才需要的对接;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苦练内功严把质量关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在校企合作方面下大力气不断开拓,成效显著。掘不完全统计,仅从2007年3月至今,学校就与中国华字集团等27家知名企业实行联合办学,订单签约人数已超过2000人。时下学校已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8%。
让林德忠倍感欣慰的是,几年来,已有3000多名合格毕业生成为各物流管理岗位的合格员工,其中不乏备受企业青睐的佼佼者。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巩固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切实提高师资的整体素质,学校对干部管理实行了民主竟聘的办法,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实行多层面、多渠道、交叉评价的办法,真正实现了和谐治校、和谐发展的局面。同时,学校还克服资金不足等种种困难,加大了教师学习和培训力度,先后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到相关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很多教师已取得国家注册物流师、高级国际物流师的资质证书,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得到了合理优化。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校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我想,学校的办学质量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质量。为此,我们坚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林德忠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学校的管理一直采用半军事化模式。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随时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学校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是先进的,教学流程管理是严谨的,注重“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建校6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获证率平均为51.57%,在大连地区名列前茅。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校在“大连伟瑞国际物流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分批分期对学生实施实践培训,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相比有诸多‘劣势’。因此,我们的管理就必须更要‘有心‘用心’和‘尽心’。要有一颗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的心,有一颗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心,又必须有一颗尽力去帮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服务的心,一切围绕着为学生的就业而做,为学生的发展而做,就能最大化地减少我们的‘劣势’,而以更具特色的管理去赢得社会的认可。”林德忠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
例如,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对求学的多样化选择,除了开办13个专业之外,还先后与多所高校合作,实行多样化办学。招生对象不仅有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也有高中生和大专生、本科生。
正是由于学校始终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管理的战略任务抓到实处,坚持做好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突出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宽”基础、“活”模块等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先进经验,才得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这一突出的矛盾。
高质量就业是永恒的追求
有人认为,招生是民办职校的生命线,也有人认为,就业是民办职校的生命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生源的大幅下滑,很多职校都感受到了招生的重重压力,纷纷把招生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对此,林德忠认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不是招生,而是对学生服务质量的优劣,特别是能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这才是事关职业院校存亡的生命线,只有做好“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这篇文章,学校才不愁生源问题和发展问题。
在他看来,虽然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审核认证,也获得了“全国优秀物流院校”等多项荣誉,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要想真正打好就业这张牌,必须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理念,科学构建教学管理目标体系,探索课程改革与创新模式,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管理实践,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民主化、制度化管理的新机制,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加强校企合作,做好产教结合。
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就业,学校与每一位学生签订了四份合同,这在职业院校里是不多见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四份合同:第一份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签订的《用工合同》,实行先预定工作岗位,后招学生入校的“订单招生”。第二份是学校与家长签订确保工作的合同,即《入学与就业协议书》,把用人单位预留的工作岗位落到学生人头上。第三份是学校到用人企业依据《用工合同》挑选适合学生就业的工种,与学校签订定向培养的《培训合同》。第四份是学校协助用人单位将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接收为员工,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此合同包括工资待遇、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四份合同承载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尽管学校现在还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怀着一份对教育事业的永恒追求,林德忠坚持要履行这样的义务和责任。在他的内心深处,民办职业教育必须要摆脱家族式经营的制约,走出只追求招生数量,而不重视教育质量的误区。唯此,才能永葆学校发展动力。
近期,《教育与职业》记者采访了大连物流管理职业技术学校董事长兼校长林德忠。立足区域经济凝练办学特色
谈及当初为什么选择物流专业方向立校,林德忠告诉记者,“当年,大连《新商报》的一篇文章《大连物流人才缺口十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经过对大连各物流产业及上海等临海、临港工业区的初步考察之后,我们决定把‘物流’专业作为主打专业,依据各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需求,决心办出一所专业特色鲜明、课程设置合理、教育教学模式先进的职业学校,为大连的城市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物流人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大连物流管理职业技术学校于2004年成立了,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物流专业化学校。
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确立并形成与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林德忠看来,学校要想办得成功,一是要以经济和教育规律为依据。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必须按经济运行规律办活学校,但同时又要按教育规律育人,办好学校。二是要以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导向,因为企业有不同的人才规格和层次需求,个人也有接受不同专业教育和教育类别的需求。
根据这两方面的需求,学校领导首先确立了“管理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基础,坚持走法规化、科学化的办学道路。随后,学校领导班子紧紧抓住产业机遇带领教职员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先后与大连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学院、山东大学联合办学,成为一所集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学子,学校成立当年招生就突破800人,可谓首战告捷。
然而,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林德忠沾沾自喜,相反,他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要让这所艰难起步的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而“职业教育是一项‘不进则退,进慢了也退’的事业,必须把‘以就业为方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贯彻和体现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和谐’管理,才能使学校具备无限的发展活力和后劲。”林德忠不无感慨地说。
在他的字典里,“和谐”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学校、班级为纽带的各种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管理的各层面、各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与就业岗位人才需要的对接;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苦练内功严把质量关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在校企合作方面下大力气不断开拓,成效显著。掘不完全统计,仅从2007年3月至今,学校就与中国华字集团等27家知名企业实行联合办学,订单签约人数已超过2000人。时下学校已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8%。
让林德忠倍感欣慰的是,几年来,已有3000多名合格毕业生成为各物流管理岗位的合格员工,其中不乏备受企业青睐的佼佼者。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巩固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切实提高师资的整体素质,学校对干部管理实行了民主竟聘的办法,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实行多层面、多渠道、交叉评价的办法,真正实现了和谐治校、和谐发展的局面。同时,学校还克服资金不足等种种困难,加大了教师学习和培训力度,先后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到相关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很多教师已取得国家注册物流师、高级国际物流师的资质证书,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得到了合理优化。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校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我想,学校的办学质量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质量。为此,我们坚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林德忠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学校的管理一直采用半军事化模式。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随时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学校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是先进的,教学流程管理是严谨的,注重“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建校6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获证率平均为51.57%,在大连地区名列前茅。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校在“大连伟瑞国际物流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分批分期对学生实施实践培训,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相比有诸多‘劣势’。因此,我们的管理就必须更要‘有心‘用心’和‘尽心’。要有一颗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的心,有一颗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心,又必须有一颗尽力去帮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服务的心,一切围绕着为学生的就业而做,为学生的发展而做,就能最大化地减少我们的‘劣势’,而以更具特色的管理去赢得社会的认可。”林德忠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
例如,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对求学的多样化选择,除了开办13个专业之外,还先后与多所高校合作,实行多样化办学。招生对象不仅有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也有高中生和大专生、本科生。
正是由于学校始终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管理的战略任务抓到实处,坚持做好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突出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宽”基础、“活”模块等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先进经验,才得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这一突出的矛盾。
高质量就业是永恒的追求
有人认为,招生是民办职校的生命线,也有人认为,就业是民办职校的生命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生源的大幅下滑,很多职校都感受到了招生的重重压力,纷纷把招生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对此,林德忠认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不是招生,而是对学生服务质量的优劣,特别是能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这才是事关职业院校存亡的生命线,只有做好“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这篇文章,学校才不愁生源问题和发展问题。
在他看来,虽然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审核认证,也获得了“全国优秀物流院校”等多项荣誉,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要想真正打好就业这张牌,必须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理念,科学构建教学管理目标体系,探索课程改革与创新模式,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管理实践,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民主化、制度化管理的新机制,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加强校企合作,做好产教结合。
为了切实保障学生就业,学校与每一位学生签订了四份合同,这在职业院校里是不多见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四份合同:第一份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签订的《用工合同》,实行先预定工作岗位,后招学生入校的“订单招生”。第二份是学校与家长签订确保工作的合同,即《入学与就业协议书》,把用人单位预留的工作岗位落到学生人头上。第三份是学校到用人企业依据《用工合同》挑选适合学生就业的工种,与学校签订定向培养的《培训合同》。第四份是学校协助用人单位将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接收为员工,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此合同包括工资待遇、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四份合同承载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尽管学校现在还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怀着一份对教育事业的永恒追求,林德忠坚持要履行这样的义务和责任。在他的内心深处,民办职业教育必须要摆脱家族式经营的制约,走出只追求招生数量,而不重视教育质量的误区。唯此,才能永葆学校发展动力。